<p class="ql-block"> 在写外滩15号时查到:房子的建造者华俄道胜银行于1896年先在现外滩29号的法国巴黎贴现银行楼面开展业务。</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在编写《实录丛书》的“外滩源”(外滩33号)时,也有对298~32号原来的建筑是什么样的进行过探究。当时,因不是《修缮实录》要写的建筑,所以只是稍稍带过。若要讲清楚还是有点篇幅的。所以就另外专门写了这个“外一篇之二”。</p><p class="ql-block"> </p> 上海《土地章程》最初租给洋人的范围仅限于北京路以北。不过,首任领事巴富尔一开始就看中了黄浦江、吴淞江的交汇处的战略要地。他不顾当时英国法律限制在域外置办领事公署的规定,在未得到批准前购下了北京路以北石、吴、陈等华人之地和部分大清官产(据说他还自己垫付的部分费用)。1847年领馆租定了那里的土地,登记为第16号道契76号分地。后又换租了军工厂土地,共为137.97亩。<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dfd157b-85f6-488a-8b1a-ba1249207c90"> 1862年,受到太平军攻打上海的逼迫,租界的房地产繁荣。英领馆也卖出了几块土地。下面的图,是根据王芳的博士论文(东南出版社2011年版)中的插图制作的英领馆所属地界的变化图:</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dfd157b-85f6-488a-8b1a-ba1249207c90">图1,红色是最早的76号分地图;</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dfd157b-85f6-488a-8b1a-ba1249207c90">图2,1862年在西侧先形成一条“新路”(现今的圆明园路),路西侧全部卖出。又划出了北面一角(后这里建了新天安堂)和南面24.85亩土地;</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dfd157b-85f6-488a-8b1a-ba1249207c90">图3,1865年原来的571、572号分地又分成了四份;</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dfd157b-85f6-488a-8b1a-ba1249207c90">图4,是571、572号分地分成四份的放大图。</div></div> <h5>图1.01 英领事馆地界的变化图</h5> <br> 通过英国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馆藏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出,当时从北京路到英国领事馆中间共有四幢房子。那便是在原英领馆卖出的土地上建起来的。 <h5 data-sider-select-id="f8432113-3048-463a-b265-f87c2f9b3323">图1.02 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馆藏的照片</h5> <h5 data-sider-select-id="2d665046-779c-45a3-a77f-d9722d74594e">图1.03 360个人图书馆中摘录的照片</h5> 这四幢房子应该就是现在的外滩29~31号的位置。下面有两张图。一张是1917年的(左侧,选自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编著2007年04月由上海远东出版出版的《上海外滩源历史建筑.一期》),图中有29、30、31的编号。另有一张(右侧)从网络上找到的图,未标明时间。但从图面中房屋的排布来看,应该与左图是同一时期的。 <h5 data-sider-select-id="7443208b-d121-4403-8ea3-a4661d76661d">图 1.04 上世纪初外滩北京路以北的地图</h5> <p class="ql-block"> 在钱宗灏的《百年回望》可以找到这四幢房子的较高精度的图片。它们是禅臣洋行、利生银行、圣公会会堂(规矩会堂或拜经会)和鲁麟洋行。它们对应现在的位置应该分别是28、29、30、31。</p> <h5 data-sider-select-id="25b82669-4259-4582-a89a-c3ba2f3973e4">图1.05 左起禅臣洋行,利生银行</h5> <h5>图1.06 圣公会会堂,鲁麟洋行</h5> <p class="ql-block">.</p> <h5 data-sider-select-id="c851ee7d-ac93-47be-a18b-95c8deeeb60d">图1.07 外滩28号当时的禅臣洋行</h5> 禅臣洋行是一家德国商行,1856年获得租地,设立分行。一战后,中对德宣战,政府接收德国在华产业。禅臣洋行一部分产业寄于英商怡和洋行名下而得以保留。二战德国战败后,禅臣洋行退出中国,其在外滩28号的产业被英商爱德公司远东分公司——怡泰公司购得。怡泰公司于1920年拆除旧房,在原址新建怡泰大楼,1922年竣工。就是现在看到的外滩28号大楼。因怡泰公司轮船上都冠以“格林”字样,怡泰大楼又称格林邮船大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data-sider-select-id="ab530408-8192-4238-a646-add0ddaf827c">图1.08 现在的外滩2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利生银行,其总行设在伦敦,1864年2月1日进入上海,在香港设立分行,并在汉口、宁波、九江设立代理机构。<br> 根据上观新闻一篇报道说,1866年7月,上海、香港出现了开埠以来最大的金融恐慌,汇川、利华、利生、利升先后停闭。<div data-sider-select-id="a41be3d1-f15f-4aaa-9398-4c978dfe8250"> 又根据百度百科词条“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在1888年在法租界开业,后又在由其组成之一的巴黎贴现银行之前已经买下了属于共济会拜经堂的产业的外滩29号经营。由于共济会拜经堂(即规矩会堂,外滩30号的位置)直到1930年共济会才将这所大楼出售给了日本邮船会社。所以29号并不是共济会会堂。<br> 所以根据上述信息推测,利生银行倒闭后,该房地产应是被共济会买下了,巴黎贴现银行买的外滩29号时,房屋应是原利生银行的,而产权已经是共济会的了。</div><div data-sider-select-id="1e624f69-24a1-4b18-a49e-66fe6fb41db2"> 现在的外滩29号大楼是于1914年建成使用的。那就是说,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时是在现在29号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建成之前的房子里的<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9b91ad92-5447-4029-82d9-f3d9d1457ecd">图1.09 左起利生银行,规矩会堂,鲁麟洋行</h5> <h5 data-sider-select-id="24757fa4-6c5b-4d32-a14a-e55bd2205fbf">图1.10 1894~1910年间的利生银行,规矩会堂,鲁麟洋行</h5> <p class="ql-block" data-sider-select-id="daf50cc3-e393-4b9d-a241-03bedfd25912"> 通过上面两张照片的对比中可见,下图的左侧利生银行的楼的中间多了一个门楼,而最右的鲁麟银行已是三层。所以此照片应是在1894年以后、1910年以前照的(详见后面的章节——鲁麟洋加层和规矩会堂改建)。由于巴黎贴现银行是1897年买下共济会的产业的。所以,巴黎贴现银行买下外滩29号时,应是该照片(图1.10)中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ta-sider-select-id="1fcaf9cf-5adb-4262-b299-c527aa0b8913"> 1898年,在29号成了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1914年建造了新楼,就是现在的外滩29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data-sider-select-id="7c5c4fe9-12d6-42e1-b898-e013e8a58aaf">图1.11 现在的外滩29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data-sider-select-id="9449f249-4e80-4842-b038-b8eb8d0895a1">图1.12 初建时的规矩会堂(上)和1910年重建后的样子(下)</h5> <h5 data-sider-select-id="98d4d479-e180-4078-9ca7-db666a2a47c5">图1.13 共济会会堂内景</h5> 外滩30号,即从571号分地中分出来的。最早由怡和洋行租下用作仓库用地。1856年被共济会买下,建造了大楼。这是共济会在上海造的第三处建筑。到了1882年正式成立俱乐部(Masonic Club),只有会员才能进入。它的中国名字叫“规矩会堂”,又有人称其为“拜经堂”。1918年1月9日,此楼发生过火灾。<div data-sider-select-id="a22b2661-a545-4876-8330-cf9a5f530f2e"> 随着共济会及俱乐部成员增多,规矩堂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开始扩建计划。扩建由建筑师克累斯太和约翰生负责,约在1907年到1908年间动工。1910年11月完成新楼建造。</div><div data-sider-select-id="a22b2661-a545-4876-8330-cf9a5f530f2e"> 1930年,共济会将这所大楼出售给了日本邮船会社。日本邮船会社买下这幢建筑楼后很快就把它拆除了。<br> 从多张历史照片看,此处一直成了一个空缺。直到2004年开始建造半岛酒店。</div> <h5>图1.14 1925年外滩的全景图(局部)</h5> 图1.15 70年代外滩照片。 <p class="ql-block" data-sider-select-id="90167ada-e923-429c-841a-d44811015efd"> 外滩31号最早是鲁麟洋行。鲁麟洋行在1855年已经在上海开展业务了,不过1878年,鲁麟洋行在德国本土的生意破产。1879年,鲁麟洋行出售了外滩31号的土地。1889-1894年太古洋行入驻外滩31号,期间进行了加层改造,扩建为三层。1895-1897年美孚洋行入驻外滩31号。<br></p><div data-sider-select-id="b0e2f738-317f-4936-a4bb-5c0d632c3c8c"> </div> <h5>图1.16 1881年的鲁麟洋行</h5> <h5 data-sider-select-id="e2a0219a-808f-44ad-91dd-366d210911d1">图1.17 1871年(左)和1890年(右)的鲁麟洋行</h5> 1926年,日本邮船公司买下了外滩31号和与其毗邻的共济会堂(规矩堂),后入驻外滩31号直至1941年。<div><br><div> 下图是拍摄于1934年的日本邮船公司。可见一楼增加了门楼。N.Y.K为Nippon Yusen Kaisha的缩写。从下面照片中可以看出31号与29号中间的房子(原共济会会堂)是缺失的。</div></div> <h5>图1.18 拍摄于1934年的日本邮船公司。</h5> 下图中上面的是1925年的外滩(出自《老上海影集》2014上海人美版),图中下面的是80年代的外滩(出自2011上海人美版的《上海·外滩今昔(中英文对照)》)。中间缺掉的就是原共济会的会堂(卖掉后就被拆了)。 <h5 data-sider-select-id="b2be8300-af3f-4ba7-abdf-831ea7fc2659">图1.18 外滩28~31号的对比照片(1929和1970年代)</h5> <div> 1943年11月,44个联合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签订联合国救济善后公约。不久,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以下简称“联总”)。其目的是:“救济在联合国控制下之任何地区内之战争受难者。”根据公约,为履行中国对联总的义务,同时也为办理战后善后救济工作,次年12月18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在行政院下设立救济善后督办总署。不久,更名为善后救济总署。<br></div> 外滩31号就成了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储运局(ShanghaiCNRRA SupplyOffice)。 <h5>图1.19 1947年的行号图录中的外滩28~31号</h5> <div> 上世纪中叶,这里成了上海的友谊商店(见下图,右图来源<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10/18/11742065_1059751522.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见此链接</a>)<br></div> <h5 data-sider-select-id="2cf599f2-3b97-45f3-b9a0-50b7fd9612ae">图1.17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外滩31号</h5> <div> 现在的外滩半岛酒店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32号”,但很少有资料讲到32号原来是什么。目前只有在钱宗灏的《百年回望》谈到横滨正金银行时和上述文章中谈及外滩32号。</div>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横滨正金银行这个样描述横滨正金银行:“上海分行于1893年开设,业务发展后,购进外滩32号地皮建造行屋。1923年买下外滩24号老沙逊洋行行址,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到1924年重建了一座6层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岗石大楼。”<br><br> 另外在一篇<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124782663.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data-sider-select-id="ee0f6cfa-2a56-4057-ac3e-47c5ff41b9f5"> </i>关于外滩半岛酒店的网文</a>的文中说道:“1970年1月,上海友谊商店迁至中山东一路33号大院内的31号楼和32号楼营业……” <div> 该文还说到,建造半岛酒店时拆除了鲁麟洋行,一幢建于1865前;虽经过多次易主、改建,但未拆除重建的;外滩最老的建筑。</div> 2004年,在原来30、31号的位置,建造了外滩半岛酒店,虽然它现在的门牌号32号。<div> 下图是当年从Google Earth上截下的图片。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09年在这块地上发生的变化。</div> <h5>图1.18 卫星图上外滩30~31号的变化</h5> <h5 data-sider-select-id="a9a586ff-baac-4c79-837b-78741c2d3960">图1.19 2004年建造、2009年开业的外滩半岛酒店</h5> 这就目前所了解的外滩北京路以北28号到32号的情况(33号为原英国领事馆的门牌号)。 返回<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2w6xrj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外滩15号</a>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