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浅解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启明星

<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 <b>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③;豫④兮若冬涉川;犹⑤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⑥兮其若冰之将释⑦;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⑧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⑨此道者,不欲盈⑩。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p><p class="ql-block"><b>注释:</b>①士:懂得“道”,行为符合道之法则的人。②玄通:指思想深邃而博远。③容:形容,描述之意。④豫:兽名,性多疑,每有行动,踟躇不敢行,这里用以形容办事小心谨慎,反复斟酌的样子。⑤犹:兽名,其特点与“豫”相似。⑥涣:散开,这里形容思想开通而不执迷。⑦释:融化。⑧混:混杂,这里指包容。⑨保:占有,掌握。⑩不欲盈:不追求圆满。</p><p class="ql-block"> <b>翻译:</b></p><p class="ql-block"><b> </b>古时善于行“道”的人,思想微妙而且深刻玄远,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p><p class="ql-block"><b>理解体悟:</b></p><p class="ql-block"> 紧扣上一章对道的描述,本章接着描述有道者的模样。老子说,有道的人和道一样神秘莫测,有道者的思想微妙而神秘、通达而深刻,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虽然说有道人的思想不太容易认识和描述,老子还是用了一些比喻以试图说明有道人具有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有道的人的表现,<b>一是小心谨慎。</b>他们的行为好比人在冬天过河一样,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们深谙世事复杂,变化多端,静水流深,做事总是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b>二是心怀敬畏。</b>他们为人处世,总是怀有敬畏之心,不敢放肆随意,时刻担心由于自己的言行不当,得罪了周边的邻居。<b>三是严肃端庄。</b>他们与人相处,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一样,拘谨客气,恭敬友爱,端庄不苟,而不敢随意怠慢。<b>四是温和融通。</b>虽然他们在与人交往和做事的时候,严肃认真、小心谨慎,但是他们自身独处,却轻松自在,温和融通,就象冰凌在暖阳下慢慢地融解,化为春水,与江河大地融为一体。<b>五是纯朴自然。</b>有道的人就像未经雕琢的原木,纯朴自然、天性未泯。<b>六是胸怀博大。</b>有道的人心胸如谷,空旷豁达,虚极静笃,能够包容万物,兼容并蓄,海纳百川。<b>七是和光同尘。</b>有道的人不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他们与芸芸众生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和俗同光;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取长补短,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 通过上面老子的描述,我们会感到有道人深受大道的长期浸润,其品格正是道体之所有,即虚怀若谷、纯朴自然、公正无私的特质,但他们为人处事却表现为举轻若重,谨慎认真、严肃端正、克己利人,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对大道怀有崇敬、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b>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谁能让混浊的水静止下来,使之慢慢变得清彻?谁能在动荡之中保持安定,使局势慢慢显出生机?老子的答案显然是:唯有道之人。这是老子对有道之人的由衷的赞美与讴歌!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以静制动、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待机而动,这不正是道的机理和作用吗?这不正是有道之人应有的智慧和定力吗?</p><p class="ql-block"> “<b>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老子最后说,有道的人始终保持上述道的要义,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革故鼎新。有道之人懂得大道物极必反的规律,明白任何事情发展到极点,都必然会进行反向调整,所以他始终保持在不满的状态,为自己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在事物发展到顶点之前,他隐蔽地、悄悄地保存自己的实力,积蓄自己的能量,统筹自己的资源,蓄势待发,待机而动,以开辟他人生或事业的第二曲线,使自己人生的帆船驶向更加广阔的蓝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