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才是真正的英雄

狐狸

今天早上一则网络新闻让我悲哀。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南京某大学的副教授S博士后,在学校第一个聘期的考核未通过后,于今年4月2日在家中自杀。 据学校官网信息,1986年出生的S,本科毕业于天津某大学,北大硕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br>这样一位让人羡慕的高级知识分子,学历不可谓不高,知识面不可谓不广,人不可谓不聪明,为什么会是如此下场?这一现象应该给世人何等启示?<br><div>从新闻上看,S博士后去世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根底在于其患有抑郁症,加之考核未能通过,心理压力巨大,最终酿成悲剧。<br></div> 我是旁观者,也是过来人。我的看法是,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视的领域,即从孩童时代就缺失的挫折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量体裁衣、随遇而安的正确心态。让他们在人生过程中能够接受失败并在失败中成长,养成坚忍不拔、屡败屡战的性格。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性,为社会提供堪当大用的人才。 纵观当今家庭和学校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给孩子以动力的同时也造成巨大压力。心理素质好的孩子可以适应这一环境,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就不行了,在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不堪一击,脆弱得很。这就是人生的短板,根据木桶效应,任何一块短板都将决定木桶的最终使用效果。所以,全社会一定要警醒并采取措施,改变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盲目求全,一眜求成的理念,融入适量的容错机制,允许孩子失败,并理性接受失败,营造“只要尽力了,人生就无悔”的新理念。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这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实际上这也是很片面的观点。它的重点在于激励士兵勇敢杀敌,获得军功,从而上升。一支部队的高级职位屈指可数,但渴望晋升者则成千上万,心想事成者寥若晨星。是不是成千上万的落选者都不是好兵呢?显然不是! 让孩子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奋斗难免失败,遇到失败时要痛定思痛,坦然接受并继续拼搏;让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性格成为孩子们人生的标配,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每一位有识之士的应尽之责,也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