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否有局限性?

加木

<p class="ql-block">《伤寒论》是否有局限性,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伤寒论本意只治伤寒,及各种变证,坏病。之所以伤寒论的方子能治更多疾病,是因为方子本身的妙处,中医的方子本就可以活用,多用。虚假的千古第一名方——桂枝汤,真正的千古第一名方——二陈汤。二陈汤本身治疗痰浊,不加减就可治疗反酸,咳嗽,感冒,反胃,胃胀,痞满,眩晕,胸闷,心悸,便秘,小便不通,惊悸,胃痛,恶心,呕吐,梅核气。简单增加药味可以治疗内科书所有疾病。中医的方子妙用无穷,比如活络丹,读书至这个方子有些人可能会跳过,但你跳过了,就会有一大类疾病,是死活治不好的,而且治疗范围也远不止书中之描述。再如脾胃论的方子,也能治心肺肝肾。理虚元鉴的方子,不止治虚劳结核。霍乱论的范围,同样超出霍乱,均是此意。</p><p class="ql-block">2,仲景时代药材过少,不够治病。那个年代没有某药,就很难治好某病,不要以为仲景天神下凡,仲景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破碎飞升的神。比如薏苡仁是马援带至中原,还有薏苡明珠的典故,也就是这味药仓公用不到,仲景能用到,仓公治疗该用薏苡仁的疾病就会费劲,甚至治不好。仲景时代薏苡仁也算新药,但仲景是病中之医,而非书中之医,所以哪怕古书没有记载薏苡仁,也要因其疗效显著而选用(注:同样成书东汉之本经同样载录薏苡仁,可见古人均得我心,也就是无论药材新旧,有效就当使用,就当学习,这也是中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那么仲景之后的时代有没有类似的薏苡仁呢?这非常非常之多,我要总结,往后一年都不用干别的了。素问能用鲍鱼,仲景能用牡蛎,清朝名医用一用淡菜就不行吗?医生的目的是给人治病,而不是专门跑来抬杠,可以笃定的是,但凡吹嘘经方治万病,或者一辈子用药不出经方范畴的,一律是庸医,起码没有用心给病人看病,做了一辈子的书中之医,这一群差劲的存在,通过包装反成大牛。若其不死,我必唾其面。当年我初坐诊,用药已经五花八门,莫说并非经方,连时方也不是,当时某大主任劝我,你这样开,怎么让别人认可,怎么写出漂亮的医案?但我的目的,就是治愈患者而已。上一个回答,在郑州混不下去的名医张老师,水平特别高,用药完全不拘一格,却常能奇中,这也是病中之医。书中之医爱吹自己用经方两三付治好病人,比如梅核气用经方四七汤两付治愈,可碰到梅核气属痰浊气滞的谁不会治,除了纯纯不学习的庸才,谁想不到,这个医案有甚价值,还需要你来实验,初学者实验实验也就罢了,你都名满天下了,还在玩泥巴呢?四七汤不过是梅核气一种而已,而且是最没必要写医案的一种,很多名医医案都有梅核气,你看看人家用什么治的,我也治过,反而被嘲讽我治错了,这不过是半夏厚朴汤而已,初学者就尽量少误导别人,不要以为背完伤寒就天下无敌,读一读当代的胡黄又踌躇满志了,这会才刚入门呢,而且读胡黄类书,门也入歪了,还不如,也远远不如读陈修园,陈修园起码除了温病和温补外总结的不错,读一读,背一背,别太偏激,多学学,是很能做好中医的。仲景像母亲一样的教你说话,都50了,还在炫耀自己会说话吗?你看看薛立斋在写什么,孙一奎在写什么,汪石山在写什么,尤在泾在写什么,柳宝诒在写什么,王孟英在写什么,张聿青在写什么,张锡纯在写什么,经方大师又在写什么,这不明显吗?</p><p class="ql-block">3,即便加上金匮要略,治疗内科杂病也远远不足。这个我讲过太多次了,比如感冒治法,中风治法等等所有的疾病,经方都不够,即便只说伤寒,仲景也只是条陈大略,用药之变化,疾病之无穷,又岂是书能详尽?我之所以骂经方派,是因为这群人太污人双眼,你少说一些误人子弟,我也会少一些义愤填膺。本来读胡书,虽然多有错漏,我是能忍的,但读到冯的书,冯的迷之自信,我真的忍不了,我就一定要写,一定要让所有人看到,历代的名医,都是怎么学习中医的。</p><p class="ql-block">4,妇儿治法极少,外科远远不够。你非说经方有妇科,经方都能治儿科,那真让人无言以对。没经历过妇科难度的,讲起话来就是谈笑风生,所以没有认真临床,没有在门诊时经受各种打击,最好不要胡言乱语。有些名医,为了名声,胡说八道妇科容易,那是因为利益,毕竟人家调男女都百分之九十九呢。所以你真的临床了,你会知道经方完全不够,远远不够。我就问你,所有类型的月经前期,月经后错,经间期出血,经前痛经,经后痛经,月经淋漓,崩漏,产后诸病,带下病,都用温经汤,胶艾四物汤,当归芍药散吗?</p><p class="ql-block">5,仲景之后理论代有发展,重要如李东垣,薛立斋,叶天士,均不可或缺,仲景在世也要学习。仲景如果复活,第一时间会兴奋于如此之多的新药,需要潜心学习一段时间。又读书发现历代医家的治病妙法,免不得要努力学习东垣,叶桂,这均是显而易见的。哪怕黄帝内经的作者复活也要学习,哪怕岐伯复活也要学习,这本就是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之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步之学科,当然也包括中医,假如你认为中医十分完美,无需进步,那你牛的。</p><p class="ql-block">6,中医面对问题之复杂,不入临床,基本无法想象,不多读书增加思路,就是无目夜游。在走上正确的道路后,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增长见闻,通晓各种治法,才不会在临床时,目瞪口呆,权且开个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了做应对,只为耳食。我讲过很多次喻昌的寓意草,这种书可不能等闲视之,能学到的都是伤寒论给不了的,你想破头也想不到的。这种书极多,而且基本每个名方都不白给,每个名家的医案都不白学,我至今读书仍然会被明清民国当代医家的医案,包括身边朋友,师长的医案,震撼到汗流浃背,醍醐灌顶。这种震惊从大二读王孟英开始,到现在了,十几年仍然存在,学到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后的踌铸满志,不足为外人道,欲做病中之医者自知。</p><p class="ql-block">7,仲景之法,本就需要活用,哪怕一比一之桂枝汤,桂枝白芍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假如病人营极弱,则增芍,甚至加四物汤也未尝不可,假如病人卫极强,则增桂,加麻黄也亦属必然。民国时广东寒疫,全省名医都被号召起来,用大剂量附子的四逆汤,冷香饮子,用麻黄附子天雄细辛吴茱萸全都无效。一位读过扁鹊心书的老中医,艾灸背部,并用来复丹,才活人无数。要抱着活泼的心态学伤寒论,如果一味的痴迷呆傻,认为伤寒论的术数暗和勾股定理,那就别学了,真的。</p><p class="ql-block">最后告诉诸位,闭门造车搞学术的,很容易弄出似乎牛哄哄的大动静,然后凭借地位之高,嗓门之大,包装之美而信徒无数,有意无意的成了大师。在赞美声中,又膨胀起来(没体会过做教主的快乐,副部级的威严,月入百万的爽快是理解不了的),只能一口气装下去,徒子徒孙都吃这碗饭,只能猛夸做的真好。</p><p class="ql-block">伤寒论的深度,值得一辈子勤学深思,却不是某些人固步自封的借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