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菜刀与锵菜刀戗菜刀(下)

阿拉毛毛虫

<p class="ql-block">“磨剪子来抢菜刀”,到底是“抢菜刀”,还是“戗菜刀”</p><p class="ql-block">张文平</p><p class="ql-block">原创于2022年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特喜欢看戏,晋剧《打金枝》《下河东》,京剧《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不管什么戏,逢场必看,误了吃饭也不能误了看戏。</p><p class="ql-block">其实,也不是看戏,是看热闹。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台下压根儿就听不懂。听不懂也没关系,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戏剧的热爱。</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部样板戏叫《红灯记》,里面有个扛着长板凳的磨刀人,只要他一出来,我们这些孩子立刻就精神起来了,单等他把“为访亲人我四下瞧,红灯高挂迎头照,我吆喝一声”这句刚一唱罢,便亮开嗓子跟着台上的磨刀人齐声高喊:“磨剪子来——抢菜刀!”</p><p class="ql-block">咦!"抢菜刀"?是不是写错了?应该写成“戗菜刀”才对吧。</p><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戗”</p><p class="ql-block">戗,普通话有两个读音qiāng(音枪)、qiàng(音呛)。</p><p class="ql-block">读一声的时候,意思是“逆、反方向”,比如,戗风而行;戗水(逆水,逆着水流的方向)。引申出“言语冲突、决裂”,比如,“两个人说戗了,吵了起来。”</p><p class="ql-block">读四声的时候,意思是“支撑,支持”,比如,“墙歪了,用木头戗住这堵墙。”又如,我们常说的“够戗”,形容情况很严重,难以支持。</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汉语中,“戗”字出现得比较晚,大致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p><p class="ql-block">据《康熙字典》:“戗,《玉篇》古文创字。《说文》伤也。”</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字典《玉篇》解释说,“戗”字就是“创”的古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创”就是创伤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考之典籍,“戗”字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很少,主要出现在元朝杂剧及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中。</p><p class="ql-block">比如,元朝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这一个戗金铠身上穿,那一个蘸钢鞭腕上悬。”</p><p class="ql-block">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著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戗”,是指一种工艺手法,即先在器物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在刻痕中填上金色。</p><p class="ql-block">又如,《儒林外史》:“两个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戗”,是指言语上发生冲突。</p><p class="ql-block">再如,《金瓶梅》第七十九回:“人无根本,水食为命。终须用的有柱戗些儿。不然,越发淘渌的身子空虚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戗”作“支撑、支持”讲。</p><p class="ql-block">综上,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普通话中,“戗”字均没有“磨刀”这一义项。</p><p class="ql-block">再来说说“抢”</p><p class="ql-block">抢,是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早在先秦典籍《庄子》中就出现了。</p><p class="ql-block">《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意思是,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枋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p><p class="ql-block">抢,宋朝官修韵书《广韵》解释为“突也”,意思是迅速地撞、触、碰。</p><p class="ql-block">比如,清代长篇评书《雍正剑侠图》第五十四回:“就这样,鼻子还给抢破,嘴唇流血,门牙松动。”</p><p class="ql-block">清代说唱鼓词《刘墉传奇》第一〇四回:“'咕咚'栽了个倒栽葱,鼻子嘴脸全抢破。”</p><p class="ql-block">《逍遥游》的“抢”字,依《康熙字典》,意为“又集也,飞掠也”,其实就是“撞、触、碰”的引申义。后以“抢榆”借指仅能短程飞掠的小鸟,亦以喻胸无大志,或胸无大志者。</p><p class="ql-block">“撞、触、碰”这个义项,直到今天,无论是书面语,还是方言口语中,我们仍然在使用。</p><p class="ql-block">比如“呼天抢地”,这个成语中的“抢地”,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中所说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意思是,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p><p class="ql-block">又如,我们日常说“锅底有锅巴,抢一抢再洗”“摔了一跤,膝盖上抢去了一块皮”“你把院子里那堆土抢到筐里”,这里的“抢”字,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发jiang音,意思是“刮、擦、铲掉”。</p><p class="ql-block">大致到了元末明初,“抢”字衍生出“争夺、抢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贼人》:“贼人周大添初犯窃盗刺断,今次白昼抢夺张四嫂麻皮。”</p><p class="ql-block">明朝吴炳《绿牡丹·谈心》:“第一第二,两个先自抢夺,小弟何处说起?”</p><p class="ql-block">《水浒传》第七十三回:“小人只是这里剪径,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p><p class="ql-block">清朝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七回:“这一路的好汉,只要东西,不伤人;若是和他争论抢夺,他便是一刀一个。”</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争抢、抢夺”成了“抢”字的基本义,一看到“抢菜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夺菜刀”而不是“磨菜刀”。</p><p class="ql-block">其实,方言口语中的“抢菜刀”,保留了上古汉语“抢”的本来意思,即用一种工具去“触碰”菜刀,把刀刃表面一层刮掉,使之锋利。</p><p class="ql-block">《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新编汉语辞海》都收有“磨剪子抢菜刀”这个例子,指出这里的“抢”,读音“qiǎng”,意思是“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p><p class="ql-block">主流媒体也有“磨剪子抢菜刀”的用例,如《人民日报》(2019年8月23日):“冰糖葫芦的叫卖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吆喝声、小市民讨价还价的你来我往……”</p><p class="ql-block">最后说说“抢菜刀”</p><p class="ql-block">“磨剪子,抢菜刀”,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当。应该说,自从剪子、菜刀一出现,磨刀人也就随之出现了。</p><p class="ql-block">不过呢,这一行最早是磨镜子的。古时铜镜用得时间长了,会变得昏暗无光,古人称之为“昏镜”,需要重新磨拭才能使用。</p><p class="ql-block">怎么磨?据《淮南子·修务训》:“粉以玄锡,摩以白旎”,即用“玄锡”摩擦,再用毛毡进行抛光。</p><p class="ql-block">很显然,磨镜子的工艺,和磨剪子、磨菜刀还是有所不同的。</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磨刀人,他手里拿着的就是“惊闺”,也叫“惊绣”。</p><p class="ql-block">不过呢,镜子也好,剪刀、菜刀也罢,都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具。磨刀师傅手执着一个玲珑珰琅的东西,叫作个“惊闺”,一路摇着,“哗啦哗啦”,巷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便闻声推门出来,把磨刀师傅团团围住,要么磨镜子,要么磨剪刀、抢菜刀。</p><p class="ql-block">比如,《金瓶梅》第五十八回:“正说着,只听见远远一个老头儿,其琅琅,摇着惊闺叶过来。潘金莲便道;'磨镜子的过来了。'”</p><p class="ql-block">镜子叫“磨”,剪子也叫“磨”,为什么要菜刀偏偏叫“抢”呢?</p><p class="ql-block">说到刀,就有必要说到刃。所谓刀不快了,是说刃部出现问题了,要么是钝了,要么是锛了口了。</p><p class="ql-block">菜刀钝了,在磨刀石上磨一磨就可以了。要是锛了口,那就不是磨一磨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必须得“抢”一下,即重新将刀口部分削薄、开刃。</p><p class="ql-block">这种抢刀的工具,叫“抢子”,是一个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木质的手柄,铁杆中间有一孔,中间镶一把钢质刀头,刀口很窄,两指来宽,用它把菜刀刀刃的两边刮薄,然后再将刀口在磨石上磨锋利。</p><p class="ql-block">磨刀人的工具,前面凳腿上放置的长形工具就是“抢子”。</p><p class="ql-block">抢菜刀这个动作,实际上就是铲,因此,有些地方把“抢菜刀”称之为“铲菜刀”。</p><p class="ql-block">比如,在浙江台州,磨刀匠走街串巷的时候,就把“磨剪子来抢菜刀”吆喝成“铲剪铲庎刀”。不但菜刀要“铲”,就连剪刀也要“铲”。</p><p class="ql-block">安徽池州、江苏溧阳等地的磨刀师傅也是这么吆喝的:“磨剪子唻——铲——菜刀!”声音洪亮,带着浓浓的韵味。</p><p class="ql-block">铲,元代韵书《韵会》解释说:“平木铁器,又削损也。”这不就是“抢菜刀”的“抢”吗?</p><p class="ql-block">所以,有人就说,“抢菜刀”的“抢”,其本字是“铲”,你觉得这种说法靠谱吗?(张文平)</p><p class="ql-block">是“磨剪子抢菜刀”而非“戗菜刀”、“镪菜刀”或“锵菜刀”</p><p class="ql-block">一哥于一</p><p class="ql-block">2022-12-07 16:12</p><p class="ql-block">河南新密市供销社副主任,历史爱好者</p><p class="ql-block">“磨剪子抢菜刀”是旧时的一门手艺活,在过去,每逢农闲时节,街头巷尾便会有人喊出“磨剪子抢菜刀”的声音,尤其是逢年过节,人们总是感觉到应该让自家的菜刀锋利些,于是便拿出来,让师傅给“抢、磨”一番。其实,“抢”和“磨”是两回事的,“抢”是指刀口不锋利了,用钢铲子先把上边的锈、钝的部分给刮、擦掉,而“磨”则是在磨石上磨出刀刃的锋利来,是两个步骤,要先“抢”而后“磨”的。</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是“抢菜刀”,是因为“抢”有这个意思,字典解释其意思为: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例词即是:磨剪子抢菜刀;还有:锅底有锅巴,抢一抢再洗;摔了一跤,膝盖上抢去了一块皮。</p><p class="ql-block">之所以不是“戗菜刀”,是因为“戗”没有这个意思,“戗”的本意有:方向相对,逆,如:戗风,戗辙儿走,即不按交通规定的方向走;另一种意思是指言语冲突,两人说戗了,吵了起来。还有其他意思为:斜对着墙角的屋架;支撑柱子或墙壁使免于倾倒的木头;支撑,如:用两根木头来戗着这堵墙。所有意思中,均没有刮、擦之意,故而是不正确的。</p><p class="ql-block">之所以不是“镪菜刀”,因为“镪”的意思是指古代成串的钱,或作“镪水”用,是指强酸。</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还不是“锵菜刀”,是因为“锵”是一个象声词,专指撞击金属器物发出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些方言、旧时的文字使用,人们多愿意从生僻字中选择,而忘记了文字本来的涵义,是文字的悲哀。&nbsp;</p><p class="ql-block">“qiang 菜刀”的“qiang”本字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探秘汉字:“抢”字的神秘本义与演变</p><p class="ql-block">在汉语的丰富词汇中,“抢”字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多重含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最初的形态——</p><p class="ql-block">“摤”,一个寓意着刮擦或磨砺的字眼。它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用磨石擦拭刀具的情景,如“磨剪子来抢菜刀”,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工具的精心保养,也揭示了“抢”字原始的磨砺意义。</p><p class="ql-block">然而,“抢”字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摤”有所关联。据《集韵》记载,“抢”字源于“摤”,通过“楚两切,仓上声”的发音演变而来。它从“磢”字中汲取灵感,“磢”字中的“石”代表磨砺的工具,而“手”则象征着人的操作,两者结合形成了“抢”字,象征着人与工具的默契配合,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抢”字的“磨”义可能正是从“摤”字的形态演变而来。这个字形的演变过程,如同一把磨砺过的菜刀,从粗糙到锋利,无声地讲述了汉字文化中关于技艺与时间的深刻寓言。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积淀,“抢”字便是其中一枚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通过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抢”字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在日常生活中,也代表着快速、抢占的意思,如“抢时间”、“抢夺”等,这种强烈的动态感,正是“抢”字生命力的体现。从古至今,无论是磨砺工具还是争夺机会,“抢”字都展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抢”字的本字“摤”与“抢”字本身的演变历程,展示了汉字的演变之美与文化之深。它不仅是一个工具的描述,更是人类智慧与生活技艺的象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抢菜刀与锵菜刀、戗菜刀,都是指磨削菜刀刃口的意思,本无太大区别,但是应以抢菜刀为准,尤其是中学生要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3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