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在读《儒林外史》,不用我过多介绍,大家都知道这是清朝学子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讽刺现实小说,主要描写封建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我不想老生常谈它如何精彩,而是想说说它吸引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书本开篇这样写道:“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p><p class="ql-block"> 开篇就把我吸引了,诗句起到总领全书的作用。我想读这本经典的最大好处就是,以古照今。周进,为了科举考试,从黑发开始勤分考学直到白发苍苍,还是童生一名,尽遭人嘲笑,活得痛苦又卑微,直到暮年才登科上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赶考,考了二十多次,直至五十四岁,才幸运被同样苦读多年白发登科的周进提拔,中举之后却疯了,幸好被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范进中举后,忽然发财变富,他的老母亲因乐极生悲--去世了。当我跟女儿在聊到书里这诙谐的故事情节时,女儿幽默地说:“假如我考上了清北,你不会也因此高兴得挂掉吧?那我还是不高考了吧!”</p><p class="ql-block"> 儒林学子们这些悲喜交加的结局,让局中的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虽然《儒林外史》是个讽刺小说,但是现实比小说更触目惊心。最近两个月,接二连三地听到一些很坏的消息,我们市某省重点高中连续发生三起学生跳楼事件,两人死亡一人未遂。而在上周,某普通中学,又一学生跳楼自杀。我们考学究竟为了什么?书中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p><p class="ql-block"> 在小说里,大多数寒窗苦读追求功名利禄的都没有好出路。而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呢?见过太多花光了全家财产去补课卷孩子的父母,最终因为孩子没能考上重点大学以及获得优异的薪资,顿感失望,认为教育投资失败了。又见过太多提前卷的孩子,尽管他们小学学完初中的知识,初中卷完高中的知识,可他们的眼神已没有了光,生活就像在行尸走肉,读书如同嚼蜡,由于过分透支和长期的压抑,对未来已经失去探索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难道作者是想表达读书错了?不是的,读书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太功利的目的性。在我看来,读书是人在不断吸取精神粮食的过程。关键在于吸收和内化,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今社会,大家都提前卷,造成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焦虑,我作为期中一份子,也不可避免。曾经,我不屑于参与这场比卷大赛,没有让孩子去补奥数提前卷初中知识,只是让鼓励孩子安安静静地多读一本书。但如今面对即将来临的六年级小升初分班考试,我又不自觉地焦虑了,不刷题不提前学的我们还有竞争力吗?我甚至想让孩子放下阅读的兴趣,去刷一刷题。我看见孩子的审美意识获得了发展,可我没有赞美,而是去劝她不要花了太多时间在挑选衣服上,抓紧时间复习……是的,焦虑的心,迷惑了我。</p><p class="ql-block"> 当我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它让我焦虑的心又安静了下来。王冕放弃功名利禄,但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躲避做官,却赢得无数美名,关键是他躲过了大灾难,并过着隐姓埋名,平安又淡定的生活。他自己超凡的悟性--面对功名利禄,心如止水,还有他妈妈不随大流的大智慧,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培养孩子不是去制造一个答题机器,而是在塑造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育也绝对不是分数的传授,而是智慧的启迪。我们不能教孩子用知识填满头脑,而让他学会用心去感知世界。只有这样的教育孩子不会感到厌倦,能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只有这样的教育,父母不会感到疲惫,而是看到孩子的成长欢欣不已。”作为父母,这是需要我时刻铭记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感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让我恢复了清醒的认知!它像一支强大的镇静剂,缓解了我教育的焦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