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佛诞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静意

<div align="center"><a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ztZ6zSLYR2rbTd7O8QHTw"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文章转自【 南師如是說 】,点击查看原文</a><strong></strong></div><div align="center"><a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ww.meipian0.cn/4zlbu84m?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師如是說2024年合集</a><strong></strong></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b7Efu2TUwVcwlReTUXrM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四月初八佛诞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a></h3> 释迦牟尼的生辰,如前引述,我们既已认定为相当于中国周灵王七年的四月初八。……<br><br>为了研究佛教教义,和研究释迦史传所最宜注意的,便是经典所载释迦牟尼诞生不久,即能步行,并有七步偈语说道:“无数劫来,这是我的最后受生。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此生利益天人,普愿救度众生。”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传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两句话头。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必须加以研讨的,计有如下两点:<br><br>(一)假定仅从宗教的立场来看,释迦牟尼当时所说,只是使人觉得这是极端具有教主权威的独特表象,对它不是绝对信服,就是非常反感。<br><br>(二)我们推勘到底,“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却是佛教的精义所在,因为它说明了人生的真价,表露了人性的尊严:我们要有自发的精神,做天地间第一等人;我们要以自奋的勇力,做天地间第一等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天人合一”的最好引申。<br><br>由人至于生天成佛,为神为主,或由人而堕落沉沦,一切都决定在自我的一念善恶之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我”并非释迦牟尼一人的“我”,也正是“舜何人也,我何人也”人我一如,人性自觉的“真我”。释迦牟尼,生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为圣。乃至一代佛教的精神,就在他生而能言的这两句话语中,已经透露消息了。如果纯从感情观点,视同放诞,未免厚诬佛语。<br> <br>——《中国佛教发展史略》<br><br>佛在世的时候,印度很多宗教、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一切都推翻了,而确认了“无主宰,非自然”,没有什么上帝能够造人,安排人;什么阎王管人,没有这回事,一切生命,都是自己的业力,自己作主。<br> <br>佛推翻了这一些宗教,所以天主教、罗马教廷批评佛教是无神论者,因为佛教讲自性空,无主宰,非自然,不崇拜一个神。释迦牟尼生下来,佛经上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宗的讲法认为,他不是讲个人的我,这个“我”就是自性、心性那个本体,宇宙万有同体的自性,那个真我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是佛,要找到那个本来的我。至于参“念佛的是谁?”你参的是小我,要破除这个小我,才认识了那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大我。《心经》上几句话就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大我的自性,只有这个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生起的“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那是多伟大的气派!把一切宗教,哗!一扫而光。<br> <br>——《答问青壮年参禅者》<br> <br>不要以为叫你拜佛是拜这个泥塑的佛,信这个、信那个,是信你那个“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真至性的自性佛。要你认得这个就是“我”。你说见了这个“我”以后,还要修什么呢?莫胡闹,见了“我”以后正好修行哩!如何修?佛经自始至终就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谁又能做到?念念为善,孜孜为善,孜孜去不善,随时随地这个“我”能孤零零地做主。当然后面还有问题,慢慢再说。<br> <br>——《习禅录影》<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wmt3Z0MQN-eg86Z9Wdq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四月初八佛诞日】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a></div> 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文化,不论哪一门学问,最后的最高点都离不开人性问题。……关于人性问题,释迦牟尼看得最清楚,讲得最透彻。现在不是讲佛学哦,这只是引用到这个故事,不能不讲。释迦牟尼是个王子,天生要作帝王的。他生下来,父亲找来很多看相算命的,说他长大一定成佛,是万世教化众生的圣人,如果不成佛呢?会做金轮圣王。在印度文化,所谓的转轮圣王,分为金银钢铁等,金轮圣王可以统治全世界,让天下太平。所以他从小到大,受宫廷特殊的教育,博通世间各种学问,文武双全,却在少年时就放弃王位出家修道,他追求的是什么?因为他自己参悟到,即使做了金轮圣王,使天下国家太平,不到三五十年,也一定变去了,这是人性的问题,因此他要出世追寻人性根本的大问题。<br><br>……为什么政治、法律、道德都不能改变一个人?所以我常讲教育无用论,法治也无用,换句话政治也无用了。政治体制,每个朝代都要变动,为什么?都是人性的问题。所以我对诸位提出来讨论,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彻底认知人性问题。<br><br>——《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br><br>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Sakyamuni),他的生平经历,正如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家庭地位,历历可凭,不必另加衬托,就已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其实,当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印度,恰似我们的春秋时代,那时候的中国,周天子高高在上,诸侯分封割据,邦国互相侵凌,正是封建制度快要崩溃的时期。当时五印度,并没有一个强力统治的中央政权或共主,地方仍然停留在酋长分领的邦国状态,整个印度约分为两三百个国家。根据中国传统历史的说法,释迦牟尼的父亲,并不是统一全印度的共主或皇帝,而是一位国王。释迦牟尼的种族地位,是属于掌握军政的“刹帝利”阶级,据有世统的贵族权威。在这世界各大宗教所有教主的行列里,他以帝王的家业,显赫的身世,并非因为出身微贱,从艰难困苦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哀,而超然自拔于尘俗之外。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与生俱来安寓尊荣的境遇中,却翻然觉悟,不仅为了自已,同时更发愿而为一切众生,寻求永恒解脱之道,并且毅然决然地弃王业而不为,以慈悲济度众生的宏愿,为觉行万有的应化,终于创建了代表究竟真理的伟大佛教。这种圣哲精神,真是难能可贵,所以值得我们的赞叹和崇敬!……<br><br>综合他在世的一生,通名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八相”,也就是说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br><br>八相内义<br>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机已熟便下降人间。<br>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br>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br>四、出家:年二十九岁(诸经中亦有云十九岁),观世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 <br>五、降魔: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br>六、成道: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悟道。<br>七、转法轮: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说法度生。<br>八、入涅槃:世寿八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br><br>——《中国佛教发展史略》<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NVn-nbZnPGsjzWDGs-II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开悟有没有标准?重在功夫见地,其他闲话少说</a></div> 禅修心得的重点,在于功夫与见地的切实反省,其他闲话少说。<br><br>所谓多做事,也包括多照应别人,但不是无事找事做,不可搞错。我们从小学读书到中学,在中学看小学的知识道理都懂了,那也算是一种悟。在大学看中学所学的道理也是一样。但是真正禅宗讲开悟就不一样,它是:<br><br>第一、要真能了生死,生死来去可以自由作主。<br><br>第二、身心达到真空,解脱身心一切感觉,身心真起大变化。<br><br>第三、所谓与万物一体,太虚合一,一切皆是涅槃,所有境界皆不执着。<br><br>——《南怀瑾讲述:禅学、禅修、禅行》<br><br>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br><br>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br><br>“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br><br>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br><br>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br><br>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br><br>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br><br>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br><br>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br><br>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br><br>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著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br><br>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br><br>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br><br>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br><br>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这样吗?<br><br>第二问,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别人当面妨碍了你,总之,逢缘对镜包括很广,见色闻声了不动心,日常生活间,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吗?<br><br>第三问,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拿过来一看,都懂了,听到最高明的说法也不怖畏,而且彻底的透彻明了,没有怀疑,你做得到吗?<br><br>第四问,所有的学人,拿各种学问问你,你能给予解答辩才无碍吗?<br><br>其余还有六问,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后一段:<br><br>“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br><br>若这十个问题连一点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有任何疑问都应到处向善知识请益,一定要到达诸佛祖师们的境界。祖师们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达到绝学无疑之地,不须再学。“灰息游心”,妄想心都休息了。“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到达大彻大悟后,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转修四禅八定,证得果位,六通具足,三身具备,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为他人牺牲自我的修持,出来宏法。<br><br>——《如何修证佛法》<br><br> 首揀“悟”者,乃禅宗传入吾国后,特有之一名辞。独言悟之一名辞,通常习知,即为有会于心,有所理解。例如:水有解渴之功。茶亦水煮,故能解渴。未饮茶者,因此而悟知。若此之悟,非禅宗所宗,但为知解。禅所谓悟,乃属证悟。证语者,乃我患渴,取水而饮,饮毕渴解,所有水之与渴,理事全消。故曰:“亡言绝虑”。水渴全消之后,但自清凉,永不再起烦渴者,则禅之工用,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水渴既消,起而研究水与渴之理与事,及乎事彻理圆,了了无滞。则悟后起用。如教所云:既得根本智,复须明诸差别智也。但终则仍归于言语道断,无去无来。全部佛法,乃超玄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也。非如世间浅知者,认佛法亦不过为一种学术而已。然此实验之方法虽多,惟以禅宗为特胜耳!<br><br>禅宗所言证悟者,重事至理圆,以行修事至为首。若先从穷理而终至于道者,乃自知解入门。如《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盖由理悟知解,然后求行解相应,而至于圆极也。《法华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证悟者,重此现前之佛法也。有谓儒者所说体会,亦即证悟,此实不然!体会为知行合一,即知而行,即行而知,如佛说行解相应,非证悟也。证悟乃顿超之大实验事,不从渐入之行解而至。体会乃理通于事之学,与证悟顿超之说有异。然则孰为优劣?曰:此非争胜负者,但辨其所证悟者,意固何居耳!或曰:若此证悟顿超,谁能至哉!曰:能至与否在人,而证悟顿超,则确有其人其事在也。故祖师有言:“我所说法,为度上上根人。汝师所说,为度大乘人。”虽法与根器,固有差别,其得度而至彼岸则一也。<br> <br>古德有言曰:“参要真参,悟要实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此皆教参禅人,要从真实疑情着手,勿凭知解为是。若知解得,理会得,有体会处,忽有会心,皆理边之事,文人学士,善说文字禅者,亦皆此耳。如说食不饱,终是空言,乃至狂慧并发,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只是行不得,则理仍是理,事仍是事,有何益处?例如悟得就是这个,动也不离这个,静也不离这个,生也是这个,死也是这个,善恶是非,一切不离这个,假定就算是悟了,何以他动时,自己要静而不能?顺流随用容易,要止于至善,要常定现前,更所不能,则明得这个有何益处?纵饶动静由我,自可做得主了,犹有大事在后,未可得少为足。狂慧者,即教理所说之乾慧。慧而曰乾,如枯木无根,终为废物,故须藉定水滋润。若定慧等持,则根深叶茂,果熟香浓。有曰:普庵主性空禅师曰:“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此岂非教人穷理?曰:诚然!故其偈曰:“莫住工”,“到无穷”,“洞彻底”,“踏倒第一峰”,明白教人以证,但自穷理入手耳!不见其又有偈乎?曰:“心法双忘犹隔妄,色空不二尚余尘。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此是何等境界,岂静坐穷理之事耶!<br> <br>禅门重证悟,提持真参实悟,必须当人于一切时,一切处,锻炼纯熟,工夫深入,定力已稳,忽地“㘞”的一声,涣然冰释。如仰首枝头,顿见果熟,心月孤悬,光吞万象。此顿者,顿此之一悟,是谓证悟。所谓“㘞”的一声,乃形容之辞,如“一声霹雳顶门开”,俱为表诠之言。若必执有“㘞”的一声,“顶上震开”,作为实法会,则为事象,此为工夫过程中之境界;认斯为实,又被境瞒矣。故所称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顿者,指渐修之最后一刹那也。若非此顿,而顿悟其理,或顿见空性,终须渐修而圆,所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古德禅师,虽有于言下顿悟者,但在未悟之前,固皆用功有年,或悟之后,又依止宗师,水边林下,保任涵养多年,方能透彻。未可只执彼当时一顿,置未顿以前,既顿以后,一概不言也。故曰:“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br><br>——《禅海蠡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