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居士问:《楞严经》里面讲,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具足了千万空观,返闻闻自性,刚才老和尚讲过“善用其心”,我想请问一下“善用其心”具足了多少空观?还有“善用其心”与耳根圆通返闻自性,有何差别?</p><p class="ql-block">老和尚答:你问文殊菩萨答的“善用其心”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有何差别?“善用其心”是初入门的,从动的境界,在你每一天的境界相上,遇到什么境界就发什么菩提心,让你的心系念在菩提道上,系念在度众生上、成佛道上,不要岔到别处去了。观世音菩萨就不同了,他是闻到自性的。这就跟禅宗问:“念佛是谁?”他找哪个谁啊?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佛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都跟佛无二无别,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是利根的,可以迅速证入,“善用其心”这个法门是遇事时发心,这是磨炼,使你的心能够达到那种境界,现在你的心还不能到达那种境界,所以要清净你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题目中就已经明白地告诉你,这样做能使你的心地清凉,明天我们就要讲怎么念住,眼、耳、鼻、舌、身、意,在你眼观色的时候,要住在色上,耳闻声响的时候,要住在声上,你做任何事情要住在上面,不要让念头跑了,这叫住。住就是定!</p><p class="ql-block">《楞严经》上所说的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得的时候,他是从这个法门证得耳根圆通,像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必定见佛,都是一个含义。《净行品》有两种意义,《净行品》是“慢来”,《楞严经》是“顿来”,“顿”是由“慢”而形成的,“慢”是成就“顿”的。这是《华严经》的信位菩萨所修的,初信佛的人必须如此修法。</p> <p class="ql-block">《净行品》是信位,善财童子最初参文殊师利菩萨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跟善财童子说的当然不是这个法,在《华严经》里头说善财童子见了文殊菩萨就生起了信心,发了菩提心,也没说善财童子怎么信的、怎么修行的就过去了。只说他从那时候就一位一位地参,参到《十回向品》的第七回向,经过信、住、行、参的回向,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第七回向,就是二十七参的时候,善财童子才参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说耳根圆通,《华严经》中则没有说,这二者不能够混清在一起。《楞严经》说的是《楞严经》,《净行品》说的是《净行品》,各各法门是不一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