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赢职场(3) 智者借智,智更智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曹洪嶺,山东省书协副秘书长,东营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span></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世人眼里是智慧的代名词,他那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呼风唤雨、逢凶化吉的智者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虽然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演绎与神化不无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确是位非一般人能及的智慧“超人”。</p><p class="ql-block">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有智慧呢?除了过人的天赋和超强的学习力之外,最关键的是他善于“借智”。</p><p class="ql-block">诸葛亮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意思是说,朝廷之所以设置参与处理军机要务的官员,目的是要集中众人的意见,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便是成语“集思广益”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刘禅期间,先后与崔州平、徐庶、董和、胡伟度四人直接打交道,诸葛亮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这四人如有不同意见,也都会毫无保留地向他提出来。诸葛亮对部属说:“如果有不同意见,而不同意见又因正确而被采纳,这就像丢掉破旧的鞋子而获得珍珠美玉一样。”他举例董和说:“事情如果有我考虑不周的地方,董幼宰就会不断和我探讨,有时往返达十次之多,来申述自己的看法。”诸葛亮以人为师,虽然不能全部采纳这四个人的意见,但与这四个人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梁·范缜《与王仆射书》曰:“唐尧非不隆也,门有谤木;虞舜非不盛也,庭悬谏鼓;周公之才也,乐闻讥谏。故明君贤宰,不惮愕愕之言,布衣穷贱之人,咸得献其狂瞽。”意思是说,唐尧时并非不盛,但是门前设有供人写谏言的谤木;虞舜时并非不盛,但是庭上有供人进谏的大鼓;周公旦那样有才干,也乐意倾听谏言。所以贤明的国君和宰臣都不畏惧直言争辩,平民百姓和地位卑贱的穷人,都能进献他们哪怕愚妄无知的意见。这就是说,智者善于借智,别人才会乐于献智。</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何谓“察”?就是要“厉于庙堂之上”,慎重研究,集思广益,看一看战争有没有胜算、该不该打、采取什么战略和策略最保险和更划算。</p><p class="ql-block">人的智慧和认知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难免有思维惯性和“灯下黑”问题。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大智慧者,也不例外。他对马谡的偏爱,使得他把刘备生前关于“马谡不可大用”的提醒当成耳旁风,结果马谡错误布阵、痛失街亭,导致北伐蜀军陷入极其被动境地。这说明,时时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才会让愚者变智、智者更智。</p><p class="ql-block">“借智”不仅仅是对领导而言的,也不是领导的“专权”。“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职场上,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接踵而至的挑战,无论是任何人,做事情前都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多研究和领悟一下他人的“秘籍”,聚集他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事情能够做得更好,而且自己的成长也会更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姜海旗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