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大克鼎”】上集

王平安464536611

<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自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曹轩佺在《金陵怀古四首和汪忠嘉》写道:</p><p class="ql-block"> 江东列郡领丹阳,</p><p class="ql-block"> 鼎足三分此一方。</p><p class="ql-block"> 总为石头成虎踞,</p><p class="ql-block"> 不知巫峡下龙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中用“鼎足三分”描述三国分立的历史局面,借用的就是老三代的青铜鼎和三足形制而做的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三足圆鼎比四足方鼎要早,出现在商中期以前,是流行时间最长的鼎式。其形象早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朋友收藏的战汉风格三足鼎)</p> <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三足鼎是1951年大收藏家潘达于女士主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和“大盂鼎”。</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有洛阳孟津“黄氏青铜研究所”青铜器制作非遗传承人黄晔儒先生,亲手仿制的“大㿻鼎” 。同炉铜水制作的另一尊“大盂鼎”,已被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收藏。黄老先生还精仿了与“大盂鼎”外观近似的“子龙鼎”。其真品实物已被国民党政府在1949年运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精仿西周大盂鼎,已被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再说大克鼎,外型雄伟凝重、气势宏大;花款文饰纤毫、笔划光如仰瓦,是西周铸制的王家重器。而且,其出土后的坎坷身世与近代中国一个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甭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挺复杂,容我吃口茶慢慢聊,您耐着性子往下听。</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陕西扶风县任村法门寺附近出土一件西周中期饪食器青铜大鼎,同出的还有一套7件小鼎。</p><p class="ql-block"> 体型最大的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当时根据内壁铭文被命名为大克鼎,又叫膳夫克鼎。其三柱足,有兽面纹。腹内铸铭文290字,笔势圆润,内容涉及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等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一条连续窃曲纹,环绕全器一周。</p><p class="ql-block"> (西周大克鼎)</p> <p class="ql-block">  同时出土7件小鼎,被文物专家称为“小克鼎”。其花纹粗犷流畅,典型西周时期的铜鼎。</p><p class="ql-block"> 因历史原因,如今7件小克鼎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还有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等。</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小克鼎)</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先是流入天津,被金石收藏家柯劭忞买下。</p><p class="ql-block"> 柯劭忞(1848-1933),字凤荪、凤笙,号蓼园,斋名岁寒阁。其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和京师大学堂总监督。</p><p class="ql-block"> 同时期的大收藏家潘祖荫与柯劭忞是煎胶之友,他卖了一处房产,湊足650两白银从柯氏手中购得大克鼎。在此之前,潘祖荫巳花重金购买了小周史颂鼎、大盂鼎等。同僚笑话他:嗨,还真有愿意倾家荡产买古董的。</p><p class="ql-block">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现在的苏州)人。咸丰二年以探花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屡升擢,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等职,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行走近40年。</p><p class="ql-block"> 潘祖荫不仅是晚清重臣,也是著名收藏家。史载其“通经史、精篆法;藏金石、涉猎百家。”</p><p class="ql-block"> (潘祖荫照片)</p> <p class="ql-block">  关于潘祖荫收藏“大克鼎”的事儿,坊间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传闻不知真假。</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左宗棠遭朝中小人弹劾身陷囹圄,这时潘祖荫任首席军机大臣。他奋不顾身 ,冒死上奏,希望解救左宗棠于危若累卵。潘连上三奏,咸丰帝终于缓颊,同意放过左宗棠。</p><p class="ql-block"> 由此,左宗棠对潘祖荫冒死搭救之举感恩戴德。后来,左宗棠再次位高权重时,花费数百两黄金购买“大克鼎”作为礼物赠与潘祖荫。</p><p class="ql-block"> 至此,不管什么来源,反正潘祖荫已将“大克鼎”和“大盂鼎”等重器稳稳收入囊中。在收藏界,此事非同小可。他特意刻了枚“天下三宝有其二”的印章,以纪念收藏的两尊宝鼎。</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潘祖荫得到大克鼎的次年,便不幸60岁早逝。其所有贵重藏品由弟潘祖年雇镖局从北京浩浩荡荡押运回苏州老家。</p><p class="ql-block"> 潘家的青铜器和瓷器、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其中就有声名显赫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时潘家还有两件大型青铜钟和鼓,因又硕大又笨重无法搬运,只得就地送人。</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文物部门曾几次派专家查询,但巳经查不到这两件文物下落,估计毁于战乱。想想,很是可惜!</p><p class="ql-block"> 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将运回的文物庋藏在苏州南石子街老宅攀古楼。他谨守兄长的护鼎遗训,不肯示人,包括张之洞、日本松崎和金石名家叶德辉各级政要、官员、名人,还有西洋人和日本人。</p><p class="ql-block"> 总之,潘家人是拒不让外人知道,更不让人瞧宝。北京琉璃厂古玩商圈子里流传的也仅是大克鼎铭文拓片。</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潘家式微,但所藏宝鼎早名闻朝野。觊觎潘家宝物之人启始渐多,陆续有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其中不乏包藏祸心、图谋不轨之人。</p><p class="ql-block"> 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加中央委员),嗜古成癖、酷爱收藏,除不玩三彩瓦器外,屡以重金满足奢宠。他从陈介祺后裔手中购得“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又想夺潘家之宝鼎,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 (两江总督端方)</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端方何人?绰号清末“屠夫”。</p><p class="ql-block"> 端方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满洲正白旗,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其嗜杀成性,下令对抓捕的反清革命者施以酷刑,令侩子手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武备学堂监督(巡警学堂堂长)徐锡麟凌迟,开膛挖心以祭祀。几乎同时被杀的还有“秋风秋雨愁人”的鉴湖女侠秋谨。</p><p class="ql-block"> (反清烈士徐锡麟墓)</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端方又乔文假醋,醉心古玩收藏,斋名“宝华庵”,印章“端方藏记”,号称“金石大家”。他识钟鼎文,是当时著名收藏家,藏品颇富、精品亦丰,</p><p class="ql-block"> 端屠夫软硬兼施,三番五次带人去潘家纠缠。起初,他提出重金购买,退其次便想借几日观赏后归还,乃至最后请求一见,但皆被潘祖年婉言拒绝。</p><p class="ql-block"> 端方位高权重,为此事脑羞成怒,他气急败坏几欲动杀机。</p><p class="ql-block"> 潘家一族守口如瓶,但已是暗礁险滩、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