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的盛宴

陈萌琦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崂山可以用荒凉来形容,它没有南方那郁郁葱葱茂密的植被,除了一些松林外,其它树木早已成了裸体的树干,在海风的肆虐下顽强的挺立着。灌木和茅草尽管地下的根部还有生命迹象,地上部分早已死亡。</p> <p class="ql-block">  崂山上的动物本来就稀少,为数不多的的那些猕猴如何过冬成了大家关心的事情。前几天报纸和电视媒体连续播出了猕猴缺少食物难以安全越冬的呼吁,热心的市民们(确切地说是那些走野路爬山的驴友们)心急如焚,蠢蠢欲动。</p> <p class="ql-block">  2012年1月8日,天气还算不错,我们登山群里确定的路线和主题就是去小崂顶投食、给猕猴送口粮去。</p> <p class="ql-block">  一行18人分乘4辆车直奔汉河社区的崂山脚下,照例是沿着羊肠小道进了山,这条路以前没有走过,完全是沿着乱石滚下的路(或是山涧)向上攀登。很久没爬山了,开始的15分钟我有些气短,没有调整好呼吸、感觉很累。看看走在我前面的女士们心中很是惭愧,看来不锻炼是不行的。</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选择了爬山这种方式,明明知道过度的爬山对膝关节损伤较大,但还是坚持适度的爬山。其理由如下:因为自己的约束力不够坚决,采用其他形式的锻炼往往坚持不下来。选择步行,走不了多远就打退堂鼓了;就连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俯卧撑、拉力器、哑铃等健身活动都不能坚持每天做一点,所以只有选择登山。跟着大部队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走不动了还得坚持走。上坡、下坡,在树林子里钻树棵,使得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得到了锻炼,每一块骨头都得到了磨练,每一根神经都要高度紧张。眼睛要看着前方的路、要迅速判别脚下哪块石头是牢固可靠的,路边的灌木枝条哪一条会挂到你的背包、哪一枝会抽到你的脸颊?</p> <p class="ql-block">  女士上去的时候是一定要帮忙的。</p> <p class="ql-block">  胖子正在向上爬。</p> <p class="ql-block">  两个半小时慢慢的过去了,脚下的路被我们一步一步的丈量,翻过了6个山头我们终于到了小崂顶。</p> <p class="ql-block">  本以为是有一群饥肠辘辘的猕猴列队恭候我们的到来,吃着我们带来的香蕉、花生、面包,和我们来个互动。那个温馨快乐的场面拍下来该多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但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今天登小崂顶的人海了去了,7、8支队伍至少有百人之众。山头上飘过来的阵阵饭香是一些驴友支锅造饭产生的,在猕猴投食区满视野的全是人,那猕猴可想而之肯定不会呆在这里了。我调侃地说:星期天猕猴放假进城办置年货去了。</p> <p class="ql-block">  小崂顶上新增加了线路指示牌,还是比较人性的。</p> <p class="ql-block">  投食区域里食物可谓琳琅满目,香蕉、苹果、桔子、胡萝卜应有尽有,饼干、面包、花生米、糖果比比皆是。看来猕猴什么都不缺,日子过得比我滋润多了。食物多了也是个浪费,我们干脆围着投食区吃起了自备的干粮和水果,当然也吃了本该投放给猕猴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不知将来会不会有一只猕猴精灵在此处开个食杂店,给登山造访的游客施舍一些过剩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有这么多热心驴友的关照,猕猴的冬天一定不会缺粮。11点半了,我们取道下山,经过2个小时的艰难磨练(上山容易下山难,膝关节负重)我们终于到了停车的地方,去预先定好的饭店慰劳自己去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浑身都被汗水打湿了多次,尽管浑身的肌肉都有些酸楚,尽管上山时意志曾经动摇过,但看到猕猴们不会挨饿,我的担心看来都是多余的了。</p> <p class="ql-block">  下得山来,路边一条暗渠挂满了冰瀑,“好色”的驴友们纷纷下去拍照。</p> <p class="ql-block">  俯视拍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回家以后我一直想不明白,山头上这百十号人是给猕猴送口粮去了?还是占据了猕猴吃饭的地方野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