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蚕</b></p><p class="ql-block"> 五一回老家,路边一小片紫色的小花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地蚕,我从小就知道的一种野生植物,但儿时我从来没有见过活着的植株,也许是见着了但不认识。与某科介绍的学名及土虫草、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土石蚕等别名不同的是,我老家管它叫地牛(带儿化音),亦或是地藕吧,因为这个藕,在乡音中,前面似乎带着n的发音,更接近ni-ou的发音。其口感也是综合萝卜带点脆藕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知道地蚕是因为它是一种野菜,小时候家里缺油少粮的,菜自然也是稀缺的,特别是冬天,除了自留地菜园里孤零零的几棵白菜,还是盖上稻草的,一为防冻,更主要的是防止鸡啄食。所以家里会挖一些地蚕腌制,当咸菜吃。某科介绍地蚕的食用价值曰:<i>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于秋末冬初上市,产品形似蚕蛹,外观喜人,肉质白净,嫩脆可口,宜于泡食。成菜色白微黄,质地细嫩,形态美观,咸辣脆香。贮存百日,其味犹存</i>。所言极是,诚不我欺。百科还介绍说地蚕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及广西,生于海拔170-700米的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以前没有研究过,百科的这段介绍中,以后可以加上湖北也是有分布的。</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之所以没见过,主要是那时的粮食生产效率比较低,所有有耕种价值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种粮食,而且没有化肥,田头地岸边的杂草灌木会像剃头一样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呕烂后当绿肥,甚至山上的小灌木当春发出来的新枝丫,也会被剃头,丢进田地里当肥料。衡量种庄稼的水平高低,除了看田地的平整度,植株的横平竖直外,主要也看周边杂草清理的干不干净。不像如今,种点经济作物,地里的草都不是人工拔或薅,除草剂替代了人工功能,化肥取代了绿肥。杂草灌木春夏季节覆盖了乡村土路甚至水泥路边的每一处土地。直到秋冬,收获或砍柴火时,再用除草剂一喷,草枯后人才能踩着通行。</p> <p class="ql-block"> 物资丰富后,很多年就没有吃过这种脆生生带着淡淡药香味道的腌菜了,一是人口少,菜吃的少,二是劳力有限,去野外挖费时费力。而且现在的小孩子连当地产的水果如桃梨板栗都不怎么吃,因为老家自种的基本都不施肥不打药也不会专门管理,口感种都带点酸涩,有时会有虫眼,品相色泽没有商品那么优美,不像科技与狠活种出来的水果,除了极度甜,没有酸涩等应该有的味道,最主要的是基本不会吃出大家最担心的半条虫子。</p> <p class="ql-block"> 地蚕在老家再度火爆是在2020年的特殊日子,那个春节及之后的春天,老家的小山村离县城近三十公里,离镇上也有十余公里,菜场是没有的,即便有供应也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没放开时,也不让离开家外出,有些地方连菜园子也不能去。加上是寒冬,平时只有老人在家也不会种太多能过冬的青菜。所以家家缺菜,特别是平时不在家过年都回去了的一大家的,比如我二姐家平时只有老两口,过年又回去了六个。那年她为我腌制了一块腊肉准备年后给我的,后来只能说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过年办年货会比平时准备更多的吃食,但时间一长,人多的根本受不了。没有菜吃,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在城里的小区保安对我们团购了菜的说能有咸菜稀饭就该满足了。那期间农村是不可能指望电商服务的,只能自力更生。于是小溪边的水芹菜,荒野(其实是荒田荒地)里的地蚕一下子紧俏起来,大家都趁管得不严时去挖。挖的多的还要发个抖音炫一下,也算是苦中作乐。</p> <p class="ql-block"> 解封后回老家时,就专门了解了一下地蚕,家里人描述了半天,除了那个可以做咸菜吃的根茎,我还是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离开时,大嫂送了我一罐她腌制好的地蚕,次年春天,她又在她家院子外边种植了一小块。今年五一时节,地蚕花开,小小的植株上开满了紫色的伞状花序,我专门去拍了花。只是,大嫂去冬过世,地里杂草已经比地蚕还高,今后,再也不能再品尝到她年年炒制的春茶,喝不到秋天的菊花茶,吃不到她晒制的各种干菜及腌制的萝卜雪里蕻笋子及腌地蚕了。</p> <p class="ql-block">题图:地蚕的可食用部分,来自抖音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