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半夏,引出了什么?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5.14《浙忆库》推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株半夏,引出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篇小说《半夏引》阅读笔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b></p> <p class="ql-block">  四月,浙江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宁波作家天涯历史题材小说《半夏引》。一经出版,即受众多文学大家点赞,网上也是好评如潮,天涯粉丝团亦宣告成立。</p><p class="ql-block"> 本书印刷之前,天涯在网上发布了三款封面设计初稿征求意见,我这才知道,她去年一个人单枪匹马躲到云南大理,在一家朋友开的民宿里蜗居三个多月写的书就是这部《半夏引》。</p><p class="ql-block"> 尽管按自己的审美为封面投了票,但这个书名,却让人琢磨了半天。 </p><p class="ql-block"> 做为吃瓜群众,我在去参加她的新书发布会前未曾读到过这本书,何为“半夏“,何为“引”一概不知。</p><p class="ql-block"> 遇到“拦路虎”,先要将它赶跑,搞搞清楚“半夏”和“引”是为何意。</p><p class="ql-block"> 发布会上,天涯解释了这味药材和引子的意思,以及这部新书之所以起名“半夏引”的缘故。由于首次接触这些,我仍有点糊里糊涂。后来又独自研究研究,才算有些许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半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这种植物与众不同,很是特别。</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半夏入药的历史己有2100年之久。因仲夏时分可采其块茎为药,故名“半夏”。此物雌雄同株,成熟后能结出红色浆果。</p><p class="ql-block"> 半夏的独自生存能力较差,常与喜阴湿的植物群伴生,多见于阴湿的草丛或林下,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p><p class="ql-block"> 半夏是有毒的,尤其块茎毒性较大。轻度中毒致人口舌麻木,重度中毒可能致死,非经处理不能使用。但神奇的是,在用处理过的半夏“以毒攻毒”时,却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部《半夏引》,半个宁波帮。”</span></p> <p class="ql-block">  药引也叫引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无引使不通病所”。 药引的“引经报使”作用,如同“定位仪”,指哪打哪。 </p><p class="ql-block"> 药引各有其导引路线和定靶目标。</p><p class="ql-block"> 引药下行的有牛膝、代赭石等;引药上行的如柴胡、桔梗等等。</p><p class="ql-block"> 人全身的每个部位都有引药。比如川芎定靶头两侧;白芷定靶前额;菊花定靶双目;蔓荆子定靶头部;桂枝定靶左上肢;杜仲定靶腰部;白皮定靶在肺;蝉蜕定靶皮肤……等等。</p><p class="ql-block"> 看不见摸不着的任督二脉和各种经脉也有引药。比如龟板定靶任脉;狗脊定靶督脉;桑吴茱萸定靶厥阴经;柴胡定靶少阳经……等等。 </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时离不开的调味品和主食如食盐、生姜、葱白、粳米、大枣、蜂蜜、食醋、红糖、酒均可为引。 </p><p class="ql-block"> 而半夏作为引药,则定靶于胃。</p><p class="ql-block"> 未曾翻书,先长见识,也为看得懂这个以中国医药为背景的故事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夏引》首发式在宁波慈城抱珠楼举办</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学和出版界对本书的推介口号是“一部半夏引,半部宁波史”,我感觉概括的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 《半夏引》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写起,到“九•一八事变”一周年(1932年)止。</p><p class="ql-block"> 这个二十四年,正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积贫积弱的顶点:走马灯般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各路军阀混战一气,有枪便是草头王,风云激荡变幻无穷光怪陆离。小说则以这一段乱七八糟的时代为背景,以一味普通小药“半夏”为引子,巧妙构思,虚实结合,用小情节带出大背景,小人物带出大事件,小药引带出大文化,小事情带出大时代,小传承带出大传统。看似小故事,实为大时代,历史感、悲壮感极其强烈,而最吸引人的看点有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夏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  <b>宁波商帮成长的艰辛。</b>世人都看到宁波帮成功后的辉煌,却不看成长中的艰难困苦。本书虽以慈城冯氏药业为主线,但从冯氏故事中,又引出一大批继晋商之后宁波商帮代表形成和崛起的进程。书中时不时地出现宁波同丰钱庄、宏泰钱庄、小港李家、江东严家……等等。这个时段,正是宁波帮纵横捭阖,驰骋天下并遭遇到乱世危机的时段。</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冯氏药业这一标本,完整地描述出宁波商帮群体共同的遭遇、挣扎和不屈的奋斗。比如,书中用了很长篇幅,描写宁波药商西去四川采购药材的过程,其曲折、艰辛和危险的程度一点不亚于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闽粤人下南洋。不同于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定向式闯荡,宁波商人除了闯荡上海滩外,哪里有商机哪里有好东西就去哪里闯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杭州研讨会,名家点评《半夏引》</span></p> <p class="ql-block">  <b>甬江两岸熟悉的街巷。</b>天涯以往出版的二十多部作品,极少用实名。凡涉及到地名,绝大多数以虚构的名称代替。《半夏引》则一改前习,一律用了如今人们熟知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清未民初的宁波是一番什么景像?书中时不时地展示一二。一处处熟悉又陌生的宁波街巷:江厦街,三法卿坊街(药行街),三江口,冯氏“大宅门”,药皇殿、鄞县乡下;镇海营储药局;“外人居留地”的江北老外滩、江北岸的西式洋楼,海关、领事馆、洋行、教堂、巡捕房、教会学校、马路、浮桥……一条条青砖黛瓦的街巷,一座座高门大院,一幢幢花园洋房,透过天涯的叙述被展示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样很好,比用虚拟地名的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好得多。似乎发生故事的地方就在我们熟悉的那个地方,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增加了阅读时的亲切感和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涯粉丝团网友制作的《半夏引》意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b>重大历史事件的反响。</b>小说中,太平军攻占宁波,慈禧和光绪驾崩与三岁皇帝傳仪登基,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这些历史大事件,在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反响,对每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而这些事件,都被作者不着痕迹地镶嵌进故事情节之中,引出了时代风云的悲壮,人物命运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真实史料与虚拟情节相互融合天衣无缝,使本书具有了很强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名家点评《半夏引》</span></p> <p class="ql-block">  <b>中医药曾经的辉煌。</b>“宁波帮”最早的一个群体就是药帮。有资料统计,民国21年里,中药业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5%,仅在宁波的药行街,就有有清一斋、聚兴、懋昌、源长、1慎德堂等药行、药店58家,盛极一时,独领风骚,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宁波药商中,慈城人的比例又高达90%,产生了数十位中国国药业的巨商大亨,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冯存仁堂、童涵春堂,广州敬修堂,杭州叶种德堂、张同泰堂等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即为他们的杰作,进而对中医药行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由全生堂、慎德堂、明德堂、五中堂、人和堂、大乙斋、冯家药号组成的“三法卿坊街”;制药工厂采用制、炙、煨、炮、炒、焙、煅、漂、飞的中药炮制操作规程;药号基本薪酬加厘金,三年一分红的薪酬制度;中医用土方子治疗上火、拉肚子;洋人要上杆子学中药……这些情节。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宁波中医药行业的运作方式和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突发奇想:多年之后,宁波人屠呦呦成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的唯一获奖者,其由头也是因为一味中药。这难道与宁波人曾经拥有的中医中药基因有什么必然联系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夏引》作者天涯</span></p> <p class="ql-block">  <b>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b>带有宁波味道的民间习俗描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 比如,清未小市民的打扮,黑袄黑裤黑布鞋,头顶盘着长发的货郎客;棉袍加翻毛裘皮马褂,戴风帽的老爷子;棉长袍掩腰长裤黑色快靴,以及灰色厚长袍加棉褂子和灰色风帽的少爷们;深紫色丝绸斜在襟上衣,黑色摘绫绣马面裙配灰色孤毛裘皮坎肩,锡杖形金簪的大户人家贵妇。</p><p class="ql-block"> 比如,沪甬两地的天然联系。去上海开店谋生读书的宁波人买船票乘轮船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下船;宁波商人在上海买房置地造公馆和花园洋房;河道里的乌篷船和船埠头;洋大人在宁波的行状,江北岸老外滩外国人居住区的异国情调;“买办”和“宁波爷叔”这些特殊群体在宁波的活动方式等等。</p><p class="ql-block"> 比如,东乡咸齑+慈城年糕+猪油的咸齑年糕汤、带着香味的麦饼、水晶油包、萝卜羊肉暖锅、蟹黄包子豆腐干、咸齑冬笋黄鱼汤、乌狼鲞㸆肉、肉糊辣、腌笃鲜、糖醋排骨等等宁波美食。</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把宁波人独有的、带有唯一性和标志性的上海情结、饮食文化、季节转换、穿着打扮、为人处世风格等展示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火爆电视刷《繁花》中的宁波元素又以另一种形式再现于《半夏引》,且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夏引》责任编辑卓挺亚</span></p> <p class="ql-block">  此书编辑、作者都是有心人,赶在今年立夏之前把书推出来。等书流转到了读者手中,也差不多正好是仲夏季节。这个时段恰巧也称为“半夏”。在半夏的季节里阅读半夏,也是巧事一桩啊!</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有极多的矛盾冲突,画面感很强,极适合拍一部30~40集好看的电视连续剧。估计改编者、策划人、投资方和导演们会冒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5.8)</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涯作品的各种分享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