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遂宁半边街

琥珀

<p class="ql-block">巜半边街的变迁》</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遂宁县半边街其实是一条东西向,宽不过五米,长不足七十米的巷子。进巷口两边住户加起来不足二十,房屋结构为门板和砖混的青瓦房。西进到巷子中段有个小十字路口,向西进,右边第一家是唐饼子,第二家是拉板板的,第三家户主叫黄开模。与黄家接壤的一排全木板做墙的青瓦房,多数住户是遂宁农校的教职工。依次向里的笫一家里面有个小水池假山。第二家姓罗,主人叫罗妈,儿子叫罗强,可谓孤儿寡母。罗妈依靠帮人浆洗衣物为生,儿子后来去了平武伐木。罗家与农校胡老师家紧邻,进胡家有一甬道进入后面的四合院。胡老师夫人是家庭妇女,育有两个男孩,老大后来犯事进了监獄,老二与我年龄相近。</p><p class="ql-block">四合院东厢房住户姓蒋,男人是农校职工,女人的上门牙不整齐,有儿子叫蒋章娃。北屋主人姓李,是农校的教务主任。东边角上是我家的吊角茅厮,旁边一堵高墙,墙那边住家主人姓胡,是遂宁中学搞总务的干部。他家的墙就成了我家内通道的隔墙,此墙两家公用。</p><p class="ql-block">四合院内有小天井,还有另外四家做饭的灶台。这四家都有通向外街的甬道或门。从街面往西数,依次有邓家、孟家和咱们老陈家。孟家瞎子是河南人,农校教师,擅长吹萧,咋个瞎的不清楚。其老婆姓陈,育有两儿一女。长子孟忠武,后来到中江县文工团搞乐器,老二孟忠清成了遂宁农牧局干部。一墙之隔的胡家娃常常欺负我家妹。他家尽头拐角向北与崔家接壤,崔家主人是农校总务干部,崔的儿子年长我约有6、7岁。1957年夏大着胆子带我等五个娃儿下渠河洗澡,差点背上淹死娃儿的罪名。</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半截街南面是一堵围墙,围墙中间有一水井,水井处有小门通墙内学校。此墙又是墙内教职工宿舍的后墙。墙内为遂宁地委党校即后来的绵阳大学、绵阳专科学校、绵阳地区教师进修校再后来又成了川北教育学院的校区。</p><p class="ql-block">在小十字处,北边有通往裕丰街的小路,南边有一日杂社库房、教工幼儿园和公共食堂,能通往高升街小学后门,还可到西边的遂宁中学。</p><p class="ql-block">半边街宽不五米的巷子。巷口右边有个铁匠铺,出巷口就是横着的解放路,过马路往前走不远处是盐市街。</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半边街改名红专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变成什么民族团结村,旧房变成了五层楼的民居房。旧貌不在,若没人指路,旧时痕迹恐怕难找。</p> <p class="ql-block">遂宁半边街是我们兄弟姐妹七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除么妹外,我们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童年。自从1961年夏秋离开遂宁以来,我们时常梦见童年时期在这里发生的事情。5月9日,我们兄妹四人驱车来到遂宁,下榻小北街星河城市宾馆,以此辐射周边,寻觅记忆中的过去,终于找到了昔日的半边街,尽管它己面目全非,但还是被我们将记忆碎片拼成了清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许,我由遂宁籍学生带路先去了米市街,米市街与遂宁军分区的老礼堂接界,我家保姆蒲元珍阿姨过去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修了高大的过街天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照过去,这里原来的街房特别拥挤</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公路桥,从它上面驶过可去川中名刹广德寺。那棵硕大的黄桷树后掩映着军分区的大门。黄桷树是老的,但大门是新的。</p> <p class="ql-block">由我的学生带路去了遂宁一中,她要赶去上下午4点半的课。</p> <p class="ql-block">遂宁一中到,老校址新面貌,它位于船山公园的旁边,记得5、6岁时,母亲带我去这里见学校党支书尹文淑阿姨,她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调到绵阳农专(现合併入了西南科技大学)。尹阿姨招待我们母子吃过一顿饭,美味留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进了遂宁一中</p> <p class="ql-block">九宗大楼</p> <p class="ql-block">对九宗文脉的文字介绍,来不及细看。</p> <p class="ql-block">操场上锻炼的学生不少</p> <p class="ql-block">出校门进了船山公园,已没了过去宏大场面,被分割局促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悠闲的喝茶人与黄桷树</p> <p class="ql-block">船山公园与明朝宰相张船山有关,公园因他而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公园过去的主席台位置吗?问询多人说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跳舞的中国大妈</p> <p class="ql-block">音乐喷泉</p> <p class="ql-block">过去这里没有水塘</p> <p class="ql-block">儿时这里有个文化馆,设有康乐球,我们常来玩。</p> <p class="ql-block">问这里曾是遂宁体校乒乓球班吗?没人说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钻出去可到军分区</p> <p class="ql-block">这附近到处都是茶馆兼麻将馆</p> <p class="ql-block">到了军分区侧门,那三角梅绽放处是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军分区到了,过去现在都森严壁垒。儿时,好几个同学都住在里面,朱友德司令员是大家最为敬佩的!</p> <p class="ql-block">军事管制区</p> <p class="ql-block">不敢正面对着照</p> <p class="ql-block">从军分区往东走的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军分区门口那棵黄桷树前了</p> <p class="ql-block">过街后又隔街照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上到船山下的渠河路。渠河是遂宁人的最爱又是最痛。每年夏天都有胆大娃儿游泳淹死在河里。1957年夏,半边街有五个半大子娃儿落水在里面,但全都被遂宁中学的学生救起,一时轰动遂宁。我是落水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面比儿时下河洗澡时宽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河水清澈,山边那路是去广德寺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对着往东,进去是原来遂宁专区医院所在,好几个弟妹都出生这里面。</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西门石拱桥,通汽车,去潼南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现改成的人行铁桥,是连结来往船山的交通要道。为防业夏天有人从桥上往下跳水游泳,桥的两边加了防护栏,河的两边也都加了铁丝网,虽增加了安全,但少了许多意境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渠河边上的人行栈道,从这里可漫步到过去的遂宁中学、绵专校、遂宁农校、遂宁棉纺厂和丝绸,还可到二进沟川中矿区。</p> <p class="ql-block">过马路去专区医院,我的弟妹大都在这里出生。</p> <p class="ql-block">专区医院到了</p> <p class="ql-block">与医院临界的东侧巷子</p> <p class="ql-block">顺城街与医院门前的这条街垂直,向北行有过去的机关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往南的那条街过去向东拐弯处就是军分区大礼堂。这条街有翟姓同学一大家人住在这里,他的父亲是遂宁和绵阳制药业的著名专家。</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十字路口历来热闹拥挤</p> <p class="ql-block">机关幼儿园到了,改名字了,我在这儿待了近五年时间,我么弟在这度过了近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求门卫放我进去,向他讲述这里过去建筑摆设,他如同听天书。</p> <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中,遂宁农校正门是木制双开大门,右扇门中开有一小门,供大门关后用。大门北侧有一个小沟一直通向遂宁丝厂方向,水时浅时无。大门北侧这一大片都是农民的田地。1960年某天,我饿得慌去了机关幼儿园,炊事员席叔叔给他亲自烘烤的饼干与我吃,然后带着我去了遂宁丝厂,要了一大箩兜蚕蛹。我走前他走后用扁担抬着它,顺着农校门前的河沟田埂地回到机关幼儿园。席叔给我用纸包装了好大一包蚕蛹(我们叫它蚕溜子),回到半边街家中,一家人高兴无比。外婆将蚕蛹炒后发给外孙们,大家犹如在过年。我好感激席叔呀!记得还有个炊事员叫胡大爷,鼻下留有一抹胡子,家就住在顺城街武装部对门。不知现在这两位老人还健在否?这次回遂进了机关幼儿园,问门卫是否知席叔叔及过去人事均答不上来。问老园长米姨及爱人顾老师(顾韵声的舅舅),当然更不可能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我请门卫帮忙照下七十多年后的我</p> <p class="ql-block">从顺城街北行,到了街中的丁字口,顺城街与政府街垂直相交,口上有遂宁地委,地委对面是县委。这头叫政府西街,那头叫政府东街,遂宁专署在那头。走到顶头就是遂宁电影院,在电影院的南边是天上街,北边是北辰街。</p> <p class="ql-block">老地委已搬迁,这里成了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过去每周六下午,我被父亲从幼儿园接出进了这个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顺城街</p> <p class="ql-block">想找找我小学同学赵、蒋二位的住家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里过去曾是遂宁县委党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遂宁县武装部所在地,有老红军柳政委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到高升街小学了,这是我和弟妹上学读书的地方,多少年前是试院考场。</p> <p class="ql-block">请过路人帮忙照了一张,与他摆谈得知:高升街小学已是省内名校,没本事的家庭很将适龄儿童送进,花个一、两万元钱都不一定能成,可见之翘!</p> <p class="ql-block">从高升街东行拐弯向北进了下榻的小北街。进到宾馆后,时针指向4点半。</p> <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有么妹夫在遂工作过的大学同学邀请,去了河东新区赴宴,故集体寻觅半边街改在明天。</p> <p class="ql-block">弟妹们兴致来了,第二天一早由我带队又寻跡而去。么弟在机关幼儿园门前感概万千。</p> <p class="ql-block">然后在幼儿园旁边馆子早餐,小米稀饭、包子馒头油条,一碟泡菜,吃得很爽。</p> <p class="ql-block">到了自已出生的地方,么弟又是一番感概万千。</p> <p class="ql-block">从医院折回顺城街,再去高升街,政府街……</p> <p class="ql-block">求情被门卫放我们进了高升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试院大门很威严</p> <p class="ql-block">浮雕述说过去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儿一层是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室。上一年级时的教室在西边。我们校长姓梁,教务主任姓李。我的乒乓球爱好在这里启蒙……饿肚子和生活最困难时期也在这里,那时午饭在学校里吃,胡萝卜与米煮成稀饭,没见几颗米……</p> <p class="ql-block">这幢楼的后面是高出地面许多的操场,站在操场上向西望可见遂宁中学,北望可见半边街和绵专校。</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上一年级时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么妹、么妹夫与门卫交流,唯独她没有遂宁印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里走出,是否也算才广业升,高升的含义深而广……</p> <p class="ql-block">出门向左拐再北行,这是过去放学回半边街的近路。那时这里全是低矮平房,得穿过别人的家才能抄得近路回家。</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出去应是遂宁中学门前的东西向小路了。</p> <p class="ql-block">果然见遂宁中学门前这条路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条小路是通向遂宁中学校门的必经之路,路不宽但能通解放牌汽车,在路的中间有北向进半边街的小路,小路西边有土产日杂仓库,与绵专校的维园相邻。小路的东边有教工幼儿园和一个街道居委会办的食堂,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半边街了。原来的这个门是半边街的街口,实际上这街口只能算个巷口,宽不过五米。现在成了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不知道为何改成这个名字,只记得当初全是汉族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这高楼是拆掉绵专校旧房后修建的,它与半边街尽头相邻。</p> <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就是我们儿时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那时是公产房,这一段全为遂宁农校教职工家属房,全是穿榫木瓦结构,我家临街这面还有个小隔楼,进门左边是墙,一个北进甬道,右边隔成三间不过四十平米的住房,从后门出有灶台,烧煤供风的手拉木风箱,再往后面走有吊角茅厮一座为我家独用。</p> <p class="ql-block">他们记不准,只有我晓得。</p> <p class="ql-block">从半边街出来北行到裕丰街,裕丰街小学的校门原来不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门口搞了很多雕塑造型</p> <p class="ql-block">与裕丰街小学相邻的是过去的绵阳大学、绵阳专科学校、绵阳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川北教育学院,这么多校名都出自这里也可看出学校历史的沿革及变迁。我的母亲从1958年至1961年在这里工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最后来到遂宁农校旧址,这里已拆得面目全非,变成了高档商住楼。1952年初,我母亲被省长李大章任命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遂宁农校长,她在此工作到1958年秋,后调遣去办绵阳大学。儿时我们常到这里玩耍,如今已找不到旧校舍丝毫痕迹,母亲从省上争取到三十万元拨款修建的教学大楼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遂宁农校教学大楼旧址上新起的商住楼。记得前几年原农校正门处被一个游泳池遮档,没有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中,遂宁农较正门是木制双开大门,右扇门中开有一小门,供大门关后用。大门北侧是一个小沟一直通向遂宁丝厂方向,水时浅时无。大门北侧这一大片都是农民的田地。1960年某天,我饿得慌去了机关幼儿园,炊事员席叔叔给他自烘烤的饼干与我,然后带着我去了遂宁丝厂,要了一大箩兜蚕蛹。我走前他走后用扁担抬着它,顺着农校门前的河沟田埂地回到机关幼儿园。席叔给我用纸包装了好大一包蚕蛹(我们叫它蚕溜子),回到半边街家中,一家人高兴无比。外婆将蚕蛹炒后发给外孙们,大家犹如在过年。</p> <p class="ql-block">恰遇陈么妹,抢下这镜头。</p> <p class="ql-block">只有么妹不在遂宁出生,她对这里既感佰生又感新鲜。(寻觅半边街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观看!我家邻居孟叔是个瞎子,箫吹得好,故选箫曲一首,以示怀念之情,敬请大家理解!)</p> <p class="ql-block">太谢谢了!你让我和你一道,回到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另,真不应该,班主任的名字想不起来了。我是住在公安处里,但叫什么街也没有了印象。(高春)</p><p class="ql-block">你提到龙绪珍,让我开了挂,在记忆深处,龙绪珍这个名字太熟悉了。我们应该是同班同学,同学少年,少年同学,真美好!(高春)</p><p class="ql-block">我在高升街小学读了半学期,我就读的这个班当时是好班,教师子女和干部子女较多,可惜营养不良,又得了水肿病,上课更本提不起精神,常常趴在桌子上,不知学了些啥,放学回半边街还是到唐妈家吃饭,因为那时小六还小,外婆主要精力是带小六,60年至61年自然灾害,比解放前日子过得还苦,吃不饱穿不暖,唐妈家几乎稀汤汤饭加点她哥从乡坝头带的菜叶子给我吃,那日子真艰难啊。(小四)</p><p class="ql-block">六年时间读了三所小学,成绩还没闪火,蒋校长的儿女真了不起。[强][强][强](老农民)</p><p class="ql-block">71年春节跟随唐妈回遂宁耍了几天,唐妈给我摆条,说当年你得了水肿病,看到太可怜了,61年下半年你们家又要搬迁到绵阳,唐妈说看到我水肿病还没好,就有心要将我留下来,加之我家娃儿多,想把我要到当她家女儿,给你母亲说了她的想法,连名字都叫我唐小玲,结果母亲不同意,唐妈只好作罢,就跟蒲姨当年想要小七,给小七取了一个名字,叫蒲小红。(小四)</p><p class="ql-block">以小十字为界半边街可称之为东西半边街,严格意义来说,小十字以西才是半边街,之所以叫半边街,因其北面都是房,南面是绵专校的矮围墙;有小院那家主人姓龚,是农校的数学老师,其女龚燕萍与我小学同班,七七年冬天我还去过她家,见过她及她母和弟,但她家已向西移;半边街房都有半截栅栏门;印象中唐妈家在东半边街,她家斜对面就是教工托儿所;东半边街出来大街是南北向,至今也是遂宁城第一南北向大街,叫啥名?东半边街出来左边是家糖果店,当年有人用一块小饼收我一泡童子尿;58年前我家住房有一小阁楼,59年后就从后面小四合院进出了,屋内且是泥土地面,铲过脚泥做肥料;印象中没有几间屋,父母也从未在家住,61年夏一次雷雨冰雹极端天气,屋内四处漏雨,一夜无眠,第二天上学,大树都倒在教室旁,全城出动郊外捡麦穗,丰收的小麦都被冰雹砸在泥地上,让人们欲哭无泪!查一下张船山是明代还是清朝官?我家风箱吹火是木柴,不记得用过煤炭;地委北大门出来左边现在是招待所,对面是武装部和法院,南大门出去是东西向大街叫啥名?东面还有门出去就是前述第一南北向大街;绵专校正门离第一南北向大街尚有一段距离。(一农)</p><p class="ql-block">①若以小十字路口论,唐妈家属西半边街,她家在十字口的西边。她家拐角有小路贴东边墙去绵专校的正门。②东半边街出街口(巷口)的南北向大街原来叫解放街,现在改名遂州中路。③19159年住房应该是胡家将尾巴上那间腾给我家的,胡家房结构与1952一1958年我家房结构一模一样,他家也有阁楼。胡大娃从他家与我家隔墙翻进,偷走肉罐头和大米,拽实的吃了一顿,结果垮山一样的屙肚子,东窗事发被他父母饱打一顿。那时我家六个娃儿加外婆住在一间约十平米的时常漏雨的房间,在里痿缩成一坨,其景况有点惨。④武装部原在顺城街,后来搬到地委对面。政委姓柳,其女好像与我在高升街小学同学。⑤我家风箱灶实为烧煤而生,调煤时还用水往上浇,用火铲铲煤往灶里送。风箱在灶口的右边,灶口上方吊个有嘴的土陶茶壶,烧火扯风箱是我常干的活,我左手用火铲实在不方便,故印象极深。</p><p class="ql-block">1959年夏回遂先住沙罐街后往半边街?半边街只住一间房?隔壁胡家娃偷我家罐头是老爸从绵阳带回的,时间应是三年困难时期,未必两次都与胡家当邻居?原以为渠河是大跃进修龙凤水电站所建,问过张望胜得知解放前就有,大跃进只是扩建,1977年冬去遂遇渠河再次扩建,我们几个娃儿渠河被淹是1957年吗?我当时才四岁多,咋印象那么深刻!西半边街朝西走到尽头右拐能否到绵专校大门?小十字北向是否肯定走到绵专校大门?印象中那里有小学,能遇到干受祜的老婆老师。(一农)</p><p class="ql-block">①59年去遂先借住盐市街西头卢文彬夏淑芳夫妇家。李伯达住盐市街东头靠涪江的化工厂内。②很有意思的是两次与两个不同家庭的胡家为邻。③下河洗澡只能在1957年,再往前推,我的胆子不可能那样大,一农也不可能还拉得住河边竹竿。④从唐妈家边上小路去绵专校必经裕丰街小学的外墙,中间还有个较大的公厕,或许供裕丰街小学用。⑤干书记老婆叫蒯士先,裕丰街小学的音乐老师。(金华)</p><p class="ql-block">六零年端午节卢文彬来家鸣响发令枪,我们几个欢呼雀跃跟随去涪江看划龙舟抓鸭子,住的就是卢夏老师的房子哇?好像有小院子!有肥皂厂,打三合土的街就是我家住过的沙罐街吗?(一农)</p><p class="ql-block"> ①发令枪有印象,对火药纸炮一板一板的感兴趣,撕出一颗用石头在地上砸出响声,感觉很爽。②是盐市街不是沙罐街。街面是三合土。③卢家房门外也有小木栅栏。好像是三进房。(金华)</p><p class="ql-block">陳一中老同學你們記憶非凡[强][强]。幾十年的往事历历在目。你一中同學也是我永遠望不了的印像。你也算是我們髙升街小學及我們班的帥小子,英俊白嫩,穿著整潔大方,一見就看出幹部的子弟。當時我們倆確實是很好的同學朋友,我記得當時你隨父調回綿陽地委我很失落。所以你在我小學的記憶中很難忘確。你在記憶談到了我們小學漂亮的班主任老師龍緒珍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她在你調回綿陽不久,為照顧關系隨老公調到了南充任教。當時我也是龍老師好學生。你在記憶中女同學丁兆芳,辛翠平。丁兆芳在我記憶中她好像在德陽電機職工學校畢業參加工作。辛翠平的姐辛建平68年到我們四0七子勞資科工作。隨後由廠裏推薦在杭州電子部幹部管理學院培訓二年回廠任人事付廠長。老公王明勝(父親王憲中你肯定知道)廠推薦到北京清華大學學習回廠(與趙家揚老婆是同班同學)當技術員後提為中幹退休。歲月如梭轉眼七十好幾,回憶起我們的童年往事確實感到記憶猶新,永遠難忘。晚安。(蒋德民)笔文不错,记忆非凡。读后感慨万分。好象又回到了我们在高升街小学的童年时代。更忘不了我们小学同窗几年的学友情和我们最尊敬爱戴又漂亮的龙绪珍老师。回想起我们仨在班上个子差不多,成绩也还可以。不同点就是你的皮肤白嫩,衣观整洁,五观端正,标准的干部子女形象。而家扬同学嘴唇缺陷,我确体瘦如材各有千秋。特别是你随父亲工作和龙老师调离遂宁髙升街小学时那种难受的心情至今都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一中同学我最佩服你连我和家扬在小学的名字都记得很清楚,我小学名字就叫蒋德“民”。读初中时学校给我写为蒋德“明”至今随它。我遂宁二中初中毕业后。由于我在学校了入团,街主任推荐我到一街道办事处(裕丰街裕丰餐厅对面)当通信员。每天骑自行车通知十条街的街主任开会,发文件并负责保管文革破“四旧”收回来的金银珠宝和旧画旧书等乱齐八杂的所为封资修的东西。街道办主任看我工作认真负责要留我就在街道办长期工作。当时我一心都想跳出遂宁到外地工作。挽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67年四月回家等待外地招工。正好当时又有几个外招的单位(川中石油、西南铁路局、四零七信箱等)。街道办就推荐我到四零七保密单位参加工作。如愿被四零七录取来到绵阳。转眼就来绵57周年。岁月不绕人,从一个毛小子变成了一个糟老头。但我俩几十年们学友之情确永远没忘。当我那天收到您给我的字条,我当时说不出髙兴和激动。并多次感谢了我们老乡同事。今年2月2日我们俩六十多的学友思念之情终于园满实现。遗憾的是我们仨缺一。也愿家扬同学在天上一路走好。(蒋德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