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皇甫军伟先生对谈</p> <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文化是一座房子,四面墙,父亲应该属于阳面的,母亲应该是阴面的,父亲这个角色里面也承载着两个文化的。</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我觉得所有的父亲应该明确的清晰的知道这个字:</p><p class="ql-block">是“敬畏”的“敬”字。这个字在整个教育的文化系统当中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深入的探讨一下,我是从我们的<u>先哲圣贤</u>身上看到了这个字。自从我们中国人有了文化以后,这个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字一直就在。所以叫做<u>主敬让敬</u>做主啊!</p><p class="ql-block">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他得知道什么我在主导他。所以这个“敬”,我也觉得应该是进入家庭文化的门,就是<u>无敬</u>无以入门,这个字在我们心里头都是长明灯永不熄灭的长明灯。</p><p class="ql-block">包括从这个“敬”推荐出来的很多的精神支柱或者精神支点。往往就用这个字来滋养的,比如说信心,因为信心也是“敬”来滋养的,没有<u>敬畏心</u>的人,他不可能扶植起来自己的信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我们不怕他笨,也不怕没有底子,就怕<u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u>扶不起来。</p><p class="ql-block">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你看我们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时候,面对家长,面对校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非常肤浅的共识。就是你看不见他这个字,在他身上是不是活了,你可能转身就走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孩子,如果他这个字没有写在心里头,没有发光,可能他得不到所有人的托举和支持,就是他变成一个精神上的孤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是世界拒绝了他,他首先因为对这一个字的内心的<u>没有存养</u>。而导致他拒绝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所以再推到我刚才讲家庭文化里头。作为父亲,他要传给他的后代,可能最值得传的首先是这一个字。</p><p class="ql-block">当然,就您说的入门。这是父亲进入家庭文化的入门,也是父亲能不能让孩子出自己家门的那一道门。没这个字出不去,我们用这个字来组词。刚才讲的<u>主敬</u>。</p><p class="ql-block">马一浮先生后来有一句很重要的思想,<u>主敬为涵养之要</u>。</p><p class="ql-block">就是一个人的涵养是从主敬,它是要素,是关键。</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有人要有涵养,那肯定是先从主敬进去的。没有这个“敬”,就等于有了一个咱们说:用网兜提豆腐,装什么漏什么。</p><p class="ql-block">原来你问过我一个问题,好多年前,你说你当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就是把人的这个“敬”的心怎么把他扶起来,经常会遇到困难。好像多年前,我们探讨关于那个时候教育现实的第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两个达成的共识,首先要把人的<u>敬畏心唤醒</u>。后来我给的答案就是你已经说出来了,这就“敬”后面加一个字“畏”。因为不畏是不可能敬的。</p><p class="ql-block">不“畏”没有边界。不“畏”就没有底气,因为没什么可怕的。</p><p class="ql-block">一般这个“敬”的心往往因为有怕,他感受到了有怕。有了这个“畏”,才能让一个人的内心自强,自律。</p><p class="ql-block">有了这个动机,有了依赖。有了边界的参照。没有“畏”的人,他看不见那个悬崖的。那个边界在哪里?是不是一脚就踩空了。</p><p class="ql-block">没有“畏”的人,他内心里面的恐惧比“敬畏”这个“畏惧”要大上无数倍。那是一个黑洞一样。所以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往往是缺乏敬畏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讲的“三畏”,我一直是把它种在心里头慢慢养活它。</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畏天命”。</p><p class="ql-block">我们也经常讲一句话,人过了40岁不相信命,说明你悟性不够。这个天命就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我们的血液里头、我们的基因里头,是带了使命的。是上天赋予的。咱们得“敬”得“畏”得“怕”啊!</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畏”:“畏大人”。</p><p class="ql-block">就是看到比我们高的人,你心里得“有畏”有味。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很多时候看不到别人身上比自己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大人,为什么呢?取决于你,如果你能看到他比你高的地方的某一点,说明他就大人。多年前我就感知到了我所遇见的人。我都能看到他的高于我的地方,我都是以他为师的。这一点其实是推动了我的内心成长的,这一点也是我们两个这一辈子把自己定为一个学者,是一个学习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的心理基础。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这一天,做个学生没做好的地方。学生不好做,我天天反思,我这个做一个学生做不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再重复一下,<u style="color:rgb(237, 35, 8);">就是能看到任何一个人高于自己的地方</u>。这一点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他是“畏大人”不好操作,我讲的是操作的。</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就是“畏圣人之言”。</p><p class="ql-block">这一点上我们做的很好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活在其中的,因为很多人认为,那<u>圣人</u>讲的话不对的地方,我也要“畏”吗?</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的,甚至说我要有<u>批判性思维</u>。我对<u>圣人</u>的话都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我要用批判性思维,现在不是倡导批判性思维,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啊!</p><p class="ql-block">你首先要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批判的这种资格。他走了1万里路,你走了2公里,拿你2公里的经验去评判一个走了1万里山路的人。我觉得这个点需要重新认识,就在这个文化域里头,“畏圣人之言”恰恰是我刚才<u>生敬心</u>的关键点,因为我们的经典几千年走过来帮忙走到今天的经典,他在哪里出现?可能就在“圣人之言”上出现。</p><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其实我们两个,别人我不知不太了解,反正至少我们两个我是了解的,我们每天感觉就是<u>从圣人的这种话语里面走到现实中</u>。</p><p class="ql-block">这个“畏”啊!我最近的一个感悟。我觉得像我们爬山像个抓手,就是金属的抓手,扔上去,钩子,你能不能把心那个钩子挂到大人的那一句话,我经常说,<span style="color:rgb(1, 1, 1);">咱们说把圣人的那句话挂到心上</span>。实际不是把那句话挂到心上,<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我们的心挂到那句话上</b>。然后能不能结实呢?这个绳够不够结实呢?有的不结实,挂两天断了。有的人挂一辈子,甚至挂几辈子,那个我估计是中国的家训,其实就是“圣人之言”,挂在家族的祠堂上,挂了几个时代。</p><p class="ql-block">有了这个“畏”。“三畏”才有可能扶起一个人的,。就是促进或者生成一个人的“敬心”,所以构成“敬畏”。</p><p class="ql-block">既是动机,也是一种驱动。驱动让心往上走。再选一个词来完善它,这个你用了很多的,“礼敬”。</p><p class="ql-block">“礼敬”,你看现在军队是“敬礼”“礼敬”很重要,“礼”在前面。</p><p class="ql-block">我曾经给很多父亲讲过,他说皇甫老师,你看我这这么辛苦,每天养家糊口啊,我忙着干什么?我说再用你这条命“礼敬”这个世界,“礼敬”你的家人,“礼敬”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在“礼敬”自己。</p> <p class="ql-block">“礼敬”是对生命的一种看见,自我生命的一种看见。所以这三个词基本上可以梳理出来。</p><p class="ql-block">这个“敬”作为第一个支撑点。有了“敬”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元素在心里面活跃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谱,就是父亲嘛,就是有谱的父亲。所以父亲呢在这个意义上,他根本就不用学如何教育孩子。我把这个“敬”字养活了,盘活了,就行了。这就是最高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