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山地名历史渊源

韬焘

<p class="ql-block">  皮山,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一带。西汉时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并入西域长史府。三国魏时属西域戊己校尉。西晋时前凉张骏置沙州,皮山属之。其后先后为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据。南北朝时属柔然。隋大业中属西突厥。唐显庆二年(657年)置葱岭守捉,属安西都护府。后属疏勒都督府。今天的皮山就是由过去的毗沙演化而来。皮山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一个县。</p><p class="ql-block"> 而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的一个古村镇也叫毗沙村,其名称来源于大禹治水时期两条河流经此地,后更名为毗沙村。毗沙村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曾是秦汉隋唐时期的宫渡驿站。</p><p class="ql-block"> 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与陕西西安市高陵区的毗沙村确实存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虽然两者地理位置相隔甚远,但在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皮山县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根据历史记载,皮山县在西汉时期就是古国名,之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其名称和归属也多次变化。例如,三国时期称为皮穴国,北魏时期则称为蒲山国。清光绪二十八年置县,以古国名命名,维吾尔族称皮山县为“固玛”。皮山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具有浓郁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这里曾先后流行过多种宗教,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迹。此外,皮山县境内还保存着许多历史遗址,如亚尕其乌依吕克古城、藏桂古城等,这些都为皮山县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皮山县的命名来源于古国名,其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使得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皮山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而西安市高陵区的毗沙村,虽然与皮山县在地理位置上相去甚远,但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据记载,毗沙村在古代曾是重要的驿站和渡口,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这里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智慧。毗沙村的命名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佛教文化、治水文化等紧密相连,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据文献记载和乡间传说,“毗沙”是高陵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两条河流经此地,先民们在此聚居,形成村落。因村在河滩上,故称二河滩。后来,因为村子位于河滨地带,更名为毗沙村。此外,毗沙村还曾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建有隆昌寺等佛教寺庙。这些寺庙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毗沙村的文化内涵,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这里的繁荣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虽然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和陕西西安市高陵区毗沙村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上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因皮山是由毗沙演化而来。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同时,这些历史和文化内涵也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毗沙在唐朝时期是一个羁縻都督府的名字。羁縻都督府是唐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和军事管理制度,旨在保持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联系。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在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西南)设立了毗沙都督府,该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于阗王伏髫信因击吐蕃有功,唐朝皇帝因此在于阗地区设立了毗沙都督府,以表彰其功绩。</p><p class="ql-block"> 其次,毗沙也与“毗沙门天王”有关,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也称为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中记,北方毗沙门天王身青色,紫发,面显忿怒相。着甲胄,右手持宝棒,左手托宝塔,项挂璎珞。三目圆睁,一足下垂呈倚势,另一足踩于夜叉鬼之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毗沙与毗沙门天王之间的关系,可能源于佛教文化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佛教遍地开花,盛行于皮山,受佛教文化影响,在和田各地发现出土的有关佛教文化寺庙遗址,在和田地区,确实发现了众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寺庙遗址,这些遗址不仅展示了佛教在该地区的深厚历史,也为研究西域佛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其中,热瓦克佛寺遗址是一处尤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的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热瓦克佛寺遗址的建筑形式和壁画风格深受犍陀罗文化的影响,虽然其兴废年代史无记载,但据文物风格可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该遗址对于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以及西域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清光绪年间,英国人斯坦因曾两次盗掘该遗址,窃走大量文物,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热瓦克佛寺遗址在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除了热瓦克佛寺遗址外,和田地区还发现了尼雅遗址、小佛寺遗址、胡杨墩佛寺遗址、达玛沟佛寺遗址、喀孜纳克佛寺遗址等。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壁画、木板画和雕塑,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例如,胡杨墩佛寺遗址和喀孜纳克佛寺遗址都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拉依苏村附近,它们保存的壁画和出土的泥塑小佛像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材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佛教艺术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和田地区发现的这些佛教文化寺庙遗址是中华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首先,毗沙是唐羁縻都督府名。在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它在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西南)设立,并隶属于安西都护府。</p><p class="ql-block"> 其次,毗沙一词源自佛教经典《法华经》,意为“亲近、接触”。在成语中,毗沙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好关系,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和和谐。</p><p class="ql-block"> 因此,毗沙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上下文来确定。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汉语词典或相关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羁縻都督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行政机构,主要设立在边疆地区或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为应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而设置的边疆军事机构和行政区划逐渐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时期,羁縻府州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例如设立了安西四镇、北庭、龟兹、高昌、伊吾等羁縻府州。这些羁縻府州不仅负责边疆的军事和政治管理,还负责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和经济的引导和管理。羁縻都督府的设置旨在加强中央政府与这些地区和民族的联系和控制。通常,羁縻都督府会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并允许世袭职位,以利用其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羁縻都督府除了设置都督来掌管辖区内几个州的兵马、镇守边疆地区之外,还会“别置经畧使”,主要管理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以及边境少数民族的安置问题。羁縻地区通常保留原有的政治制度与传统民俗,唐廷并不多加干涉,但这些羁縻州县都受都督府的领导,进行统一管理,以维护国家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例如,至拔州都督府是唐朝龙朔元年(661年)设立的一个羁縻都督府,负责管理俱密国褚瑟城(今乌兹别克斯坦乌尔汉河流域,一说在今塔吉克斯坦达尔瓦兹)。俱密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一》中的拘谜陀国,位于吐火罗东北,南临黑河,即今塔吉克斯坦喷赤河流域,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八世纪中期废除。</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羁縻都督府的设置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尽管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与陕西西安市高陵区的毗沙村地理位置相隔甚远,但两者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两地在历史与文化层面上确实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故事与内涵,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的窗口。同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p><p class="ql-block">王瀚声</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