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北迁支简介

天地人和

<p class="ql-block">一、三槐王氏北迁支世系与北迁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三槐王氏北宋时居住在东京(汴京,开封)。</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1126-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汴京,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及大量皇族、朝臣等三千余人,并掠夺大量公私财物,导致北宋灭亡。</p><p class="ql-block"> 三槐王氏大部分族人跟随宋高宗赵构,南迁江南地区(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部分族众,被称为三槐王氏南迁支。</p><p class="ql-block"> 元朝名臣王约的曾祖父王因(字希承),庠名王应,曾祖母赵氏,张氏。</p><p class="ql-block"> 王约的祖父王通(字庆祥)、祖母陈氏,在金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兵攻打汴京时,逃乱迁真定(现河北省正定县)。这部分三槐王氏族人,被称为三槐王氏北迁支。</p><p class="ql-block"> 王约的父亲王松年(字坚甫)、母成氏,元中统癸亥年(公元1263年),迁大都(今北京)。</p> <p class="ql-block">  王约(1252年~1333年),元朝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帝师、集贤大学士、枢密副史、官从一品,为元帝从事公文撰拟和把总长达五十余年,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被誉为元代:“七朝贤相,大元鸿笔”,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二、三槐王氏北迁支现在的分布与人数</p> <p class="ql-block">  王约之子王思诚(字克修),大京人(今北京),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打元大都。</p><p class="ql-block"> 王思诚(字克修)可能有2~3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和三个孙子,由于“鼎革乱离,家散户逃”(被明廷通缉),一个儿子与其中的两个孙子不敢留名。先逃后迁,先从元大都逃亡到青州府益都县尧沟屯柳树村(清朝时俗称大王庄,现在的昌乐县宝城街道东西王庄),然后分散迁徙。一个孙子的后裔,现在居住在山东肥城市新镇庄、冉庄等村庄,人口有五千余众,已于2021年12月完成五修《三槐堂肥城王氏族谱》;一个孙子王让的后裔,现在居住在滕州市南沙河镇北街村、南街村等村庄,人口有一万六千余众,已于2021年8月完成七修《三槐堂滕阳王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儿子,由元大都迁居河北省博野县,其后裔现在居住在河北省博野县王集大村(村名可能是个俗称)等处,其中的一个分支现在居住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等地,人口有一万余众,已经完成重修《三槐堂泗洪王氏族谱》,等待佐证后印刷。</p> <p class="ql-block">三、三槐堂北迁支世系细述</p> <p class="ql-block">一世</p><p class="ql-block"> 言 字伯谨,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八月十二日生,笃志经学,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登进士,当年三十八岁。授从侍郎,任新安县丞。乾化三年(公元912年)知光州定城。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龙德元年(公元921年)知舒州怀宁邑。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二月任滑州黎阳令。因五代战乱,辞官迁居魏州莘亭县(今山东莘县)。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二月初一日卒,寿六十二。葬莘县群贤堡,其子王彻同年桑维翰志其墓。宋天禧初(公元1017年)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见:王素《王氏源流序》,《莘县志》。</p><p class="ql-block">二世</p><p class="ql-block"> 彻 字文通,亦字伯通。言公子,生于后梁二平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殁于正寝,享年五十有四,谥文荘。彻天性聪慧,幼读诗书,学识超群。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参加科举考试,人们皆以为王彻必登榜首。主考官裴皞共出两题:一曰〈君从谏则圣赋〉,二曰&lt;臣事君以忠诗&gt;,考后,只录取四人:符蒙正第一,成僚第二,王彻第三,桑维翰第四。因裴皞选士不公,落榜举子纷纷私议,指责其营私舞弊,说“今年新进士不由才进,各以阿私”,闹得舆论大哗,唐庄宗下令复试,由大臣卢质主考,唐庄宗亲自览卷,结果仍为原来的四人中选,唯名次有了变动: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对王彻答卷的评价:“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公由此成为状元魁首,任承信郎,知信阳州罗山县(今属河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任承德郎,知襄阳府宜成县(今属湖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月通判湖北道鼎州(今湖南常德)。清泰元年(公元934年),随石敬瑭镇守北平(今河北顺平)。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八月任粮运官。是年十月,石敬瑭称帝,广施恩惠,擢王彻为杭州临安府太守,不久拜左拾遗。后因后唐五季兵乱,隐居教授,讲圣贤绝学不倦,弟子数百人。学生孙爽,后以九经高中状元及第,开宋朝理学先河,深得彻之衣钵。后周显德七年十一月有三日葬于陶丘。天禧初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三:祐、祜、祉。事见《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王澈传》卷三二。《宋史王祐传》、《莘县志》、王素《三槐王氏源流序》,朱熹《三槐王氏世宦年谱》。《东昌府志》永、言次子,为三槐王氏旁支。</p><p class="ql-block">三世</p><p class="ql-block"> 祐 彻长子,字景叔,后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八月二十九日生。自幼笃志词学,潇洒倜傥,才德兼著。后晋天福三年(九三八)十六岁时,给其父同榜进士桑维翰(宰相)写千言长信,桑公赞其文章藻丽,从而名噪京师。开运三年(九四六),邺都(今河北大名)节度使杜重威荐公为观察支使。九四七年后汉立,杜重威意欲谋反,公苦劝不听,终因叛变被杀。公受其株连,被贬为沁州(今山西沁源)司户参军。乾祐元年(九四八)考中进士。九五一年后周立,公历任魏县(今属河北)、南乐(今属河南)县令。宋建隆元年(九六0)拜监察御史,乾德三年(九六五)任知制诰,六年(九六八)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九六九),太祖亲征太原,公受命知潞州(今山西长治),负责军需,馈饷无乏。班师后,仍任知制诰,起草诏令,在同僚中鹤立鸡群,天下望以为相。开宝三年(九七0)有人密告大名府镇守符彦卿欲谋反,太祖派公前去调查,临行嘱之曰:“此卿故乡也,所谓昼锦者也,还与卿王溥官职。”意即查到符彦卿谋反的证据,回朝可任宰相。然公宁不做宰相,决不冤枉他人。回京后依实奏禀,并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符彦卿无反心。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望陛下以此为戒”。彦卿由是获免,公却因此违背圣意,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今陕西华县)。直至太祖征伐南方,才调知襄州(今湖北襄樊),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开宝八年(九七五)复任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卢多逊"同室理政。卢多逊欲取宰相赵普之位,遂拉拢公合伙倒赵,公婉言谢绝,卢怀恨在心,谋得相位后,贬公为镇国军(今陕西华县)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太宗即位。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后入为右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官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辞,太宗以其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雍熙三年(九八六)十月初一日薨,寿六十四。谥忠烈。太宗亲致悼词:“惟尔祜,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才雄。腹化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明秽吏之百奸;时后其云,起疲于九殒。对芳躅之 当前,宁可自弃;念孤忠于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颁葬祭,爱贲始终。”葬江南潜山县(今属安徽)王家茔,常侍徐铉志其墓,崇祀莘县乡贤,入河中、开封二府名宦。宋天禧初,以子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公之品德,时人交口称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王公有阴德,后嗣必昌。公曾以仕途坎坷,便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践相位,遂号曰:“三槐王氏”。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四:懿,旦,旭,勉。女一:适国子监杨光辅。《宋史》和《莘县志》《太原王氏》有记述。 祜,字君实,彻次子登进士,沁州司户参军,任兵部侍郎,(见《山西通志》卷七十五职官卷)。祚,字登泉,彻季子,累官至中书令,同平章事,司空、青州司马,封鲁国公,任宿州防御史。(见山西通志卷十四,贡举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世</p><p class="ql-block"> 懿 祐公长子,庠名晨。字文德,后周显德元年(九五四)九月初七日生,励志为学,宋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上亲试举人,登吕蒙正榜进士,官秘书丞,至道元年(九九五)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有政绩。咸平五年(一00二)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赠兵部侍郎,葬开封县大边村,翰林学士钱若水志其墓。配李氏,赠陇西郡君。子三:睦,淳,贽。传见《宋史》附王祐传《莘县志》。</p><p class="ql-block"> 旦 祐公次子,字子明,后周显德四年(九五七)十二月二十六日生。自幼沉默,好学有文,父器重之。宋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进士,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今属湖南),转运使赵昌言路过该地,见其器宇不凡,以女妻之。雍熙元年(九八四)监潭州(今长沙)银场,翌年通判郑州,后又通判濠州(今安徽凤阳)。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右正言,知制诰,知贡举,改礼部郎中,进兵部郎中。咸平元年(九九八)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一00一)任参知政事,景德三年(一00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有济世之才,经国之略,凡事周密谨慎,处理外交内政,中规中矩,深受真宗信赖,事无大小,非公一言不做定论。公以身作则,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有谤不较,深得同僚尊重。内臣仰之,外夷服之,兵革不用,国泰民安,真宗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辅佐真宗一十八年,忠贞冠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太平贤相。天禧元年(一0一七)进位太保,加太尉兼侍中,以疾辞退。病重期间,真宗躬自和药赐之,亲幸其第,赐白金五千两,公坚辞不受。是年九月初十日薨,寿六十一。真宗亲临哭丧,辍朝三日,举国致哀。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魏国公,谥文正。葬开封府新里乡大边村,门人浦城杨亿志其墓。乾兴初(一0二二),仁宗下诏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一0五五)史官欧阳修奉诏撰神道碑。仁宗亲篆其额曰:“全德元老之碑。”著有文集二十卷。配赵氏,参知政事,景肃公赵昌言之次女,封荣国夫人。子三:雍,冲,素。女四:长适太子太傅忠宪公韩亿;次适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苏耆;三适右正言范令孙;四适观文殿大学士吕公弼。传见《宋史•王旦传》、《莘县志》。莘县城东北群贤堡有王文正公墓。周围地十亩。宋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辽兵南侵,加之黄河决口,汴京危急,王旦后人携先人遗骨安葬于莘县群贤堡祖茔,并在墓侧重建三槐堂。旧有神道碑数通,石人、石兽、望柱等。明初尚存。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莘县令贾克中重修群贤堡王旦墓。明弘治四年(一四九一),莘县令顾岩加高王旦墓土堤。明弘治十三年(一五00),莘县令孟隆在王旦墓前立碑碣一通,上刻“王文正公之墓”。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莘县令杨鹄重修王旦墓。公元一九九一年,王旦后人:殿英、祖俭、合仙、洪彩、春堂、王杰、聚亭、树堂、立申等发动全族捐资重修王旦墓,并立碑一通。</p><p class="ql-block"> 旭 祐公三子,字仲明,宋建隆元年(九六0)六月二十日生。以荫补太祝,知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又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咸平元年(九九八)三迁至殿中丞,自兄旦居宰府,旭避嫌不任职。因王炬荐,真宗授旭京府推官,兄旦固辞,改判南曹,又判国子监,出知颖州(今河南长葛县),荒政修举。及旦薨,扬历中外,卓有政绩,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天圣五年(一0二七)十月初一日卒于官,寿六十八。赠户部尚书,累赠兵部尚书。葬开封县大边村。配虞氏,赠太兴郡君。子四:质、徽、诲、端。女四:长适太子中允石延年,次适路氏,三适赵氏,四适张氏。传见《宋史•王祜传》、《莘县志》。</p><p class="ql-block"> 勉 祐四子,字勉之,以荫补入仕,历荆湖南路(今长沙)安抚副使,卒年五十八,赠通议大夫。葬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料马村。配卜氏,赠硕人。子一:辑。早卒。勉公部分家谱因其无后而略之。</p><p class="ql-block"> 注:王质,字子野,旭长子,生于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卒于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p> <p class="ql-block">五世</p><p class="ql-block"> 雍 旦长子,字子肃,行一,生于公元988年,卒于公元1045年,为纪念太宗改元取名雍。诏拟重用,遂以父任秘书省校书郎,为避嫌,改任大理评事。庆历三年(一O四三)出为淮南(今安徽寿县)转运按察使,特迁度支郎中,诏留不行,寻判户部勾院。四年(一0四四)迁司封,五年(一0四五)充两浙转运按察使。是岁七月,卒于钱塘(今杭州)官舍,寿五十八岁。葬开封县大边村父茔之次,苏子贤撰墓表。配李氏,大理寺卿李湘之女、继吕氏,文靖公吕夷简之女,始封东平县君,晋封安康郡君。子二:恪、整。女一:适殿中丞、通判郑州吕希杰。传略见《宋史•王旦传》、苏舜钦《两浙转运使王公墓表》。</p><p class="ql-block">六世</p><p class="ql-block"> 恪 雍公长子,字广渊。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司门郎中、殿中丞。配向氏,丞相文简公向敏中之孙、龙图阁直学士向传式女,封汴梁郡君。子三:实、潜、益。有家谱误作“恰”,非也。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第八卷,“送王殿丞(恪)西京筌判”一诗:清白世风存,王公复有孙。挺生如玉树,不竭似淮源。日背崧峰紫,春添洛水喧。幕中多胜友,肯使负芳罇。诗题直接表明为“恪”。</p><p class="ql-block">七世</p><p class="ql-block"> 潜 恪公次子,字仲昭,宋天章阁待制,终朝议大夫。配吕氏,封陈留郡君。子五:憲、悊、應 、忞、志。</p><p class="ql-block">八世</p><p class="ql-block"> 應 字希承,庠名因 ,潜公三子,中奉大夫、配赵氏(安定郡王赵令畤女),续娶张氏。受曾孙王约之贵,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封汴梁郡公,谥敬懿,祖妣张氏,追封梁郡夫人。生三子 通、颙、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世</p><p class="ql-block"> 通 因公长子,字庆祥,配陈氏,金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元兵攻打汴京时携家避乱往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元中统癸亥年(公元1263年)其孙王约追随恩师王盘迁居大都(今北京)后因孙王约贵,追封为汴梁郡公,谥庄穆,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陈氏封为梁郡夫人。为河北真定王氏始祖。生三子:X、松年、X</p><p class="ql-block"> 注:过。 因三子,字补之,宋朝散郎。配韦氏,平乐郡王韦渊女。后随高宗南迁,其后不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世 </p><p class="ql-block"> 松年 通公次子,字坚甫,生于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薨于大德四年(公元1301年)配成氏(国尚监成旭之女,成家、秦中望族)。三岁时避患真定,末弱冠,父卒,兄夭弟幼,能力贫,养其母,中统癸亥,辇母家京师。早年任职金谷,因子王约贵,被追封为荣禄大夫、司徒柱国、梁国公,谥文惠。生一子:约。</p><p class="ql-block">十一世</p><p class="ql-block"> 约 松年公子、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享年八十二岁,约性聪颖悟、风格不凡,尝从魏初游学、博览群书,精经史、善文著,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累拜监察御史。为元朝三槐堂传人中名望最盛者,政绩丰厚,比肩其祖旦公。</p><p class="ql-block"> 现传人多在:河北、山东、江苏各地。具体有山东滕州、肥城;江苏徐州、宿迁、淮安;安徽来安、明光为众。配某氏,生一子,思诚。二女。</p><p class="ql-block">十二世</p><p class="ql-block"> 思诚 约公子,字克修,(1301年——?)。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二十六岁思诚公便以奉议大夫迁秘书监著作郎。见《秘书监志》。元朝末年,元帝北逃,思诚公携家与王磐之婿李稚宾一家,避难博野。 已知有两子,名字待寻到博野王集大村,才能获知。</p><p class="ql-block">十三世</p><p class="ql-block"> 已知有两子,名字待寻到博野王集大村,才能获知。</p><p class="ql-block">十四世</p><p class="ql-block"> 1、思诚公的一子,元末迁徙河北博野县王集大村;明末清初一支迁徙江苏泗洪。泗洪支系原来有谱,文革时被毁,现已重修完毕尚未印刷,需要找到“河北博野县王集大村”,核对族谱世系。</p><p class="ql-block"> 2、思诚公的一子三孙,元末,受到朱元璋集团的通缉,“鼎革乱离,家散户逃”,由元大都先逃后迁,先逃到青州府益都县尧沟镇柳树村(现在的潍坊市昌乐县宝城街道东西王庄,俗称大王庄),后一家人分三个地方迁徙,思诚公的一子(被通缉失名)一孙(王让)迁徙至山东滕州,2021年8月已完成第七次修谱;思诚公的一孙(被通缉失名)迁徙至山东肥城,2021年12月已完成第五次修谱;思诚公的另一孙(被通缉失名)不知所往,失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