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1)

企鹅

<p class="ql-block">  今年除夕在单位值班,离家多年来第一次不能回老家过年。一个人独处,感受不到往年的忙忙碌碌,欢声笑语,也听不到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只能通过手机,相互问候和祝福。不知不觉,新年悄然而至,那些关于春节的往事,依稀浮现,恍然如昨……</p><p class="ql-block"> 一、儿时的春节:简单而快乐</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对于父辈来说,过年看重的是阖家团圆、守岁祈福的仪式感;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是期盼已久、收获满满的快乐节日。一件新衣一片猪肉一场游戏,看似简单,却是孩子们最大的幸福。儿时的春节是那么快乐有趣,令人向往,虽遥远的有些模糊,却是我春节记忆里最浪漫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1.大年夜</p><p class="ql-block"> 除夕意味着除旧迎新,阖家团圆,是过年时最忙碌的一天。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祭祖拜神,世代相传的年节习俗隆重而热闹,具有厚重的仪式感。这一天,父亲忙着贴对联,挂年画,我跑来跑去的帮忙。对联大多是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祝福语,年画也是以福禄寿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代表的彩色画,福字贴在大门对面的墙上,配一联“出门见喜”,以示迎福纳喜。然后是收拾器具,打扫院落,清水洒地,把门里院外整理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奶奶母亲这时候在屋里忙着和面、剁馅、包饺子,包好的饺子摆放在圆形的篦子上,整整齐齐。傍晚时分,开始煮饺子啦,灶膛柴火正旺,锅里热气腾腾,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晚上最重要的仪式是祭祖拜神,母亲摆放好各种供品,按照顺序,逐一点蜡焚香烧纸,磕头祭拜,以祈福求安。院子里烛光点点,夜色朦胧,空气里弥漫着硫磺和香烛的味道。一家人围坐炉火旁,吃着炒花生,聊着家常,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温馨时刻。</p><p class="ql-block"> 2.穿新衣</p><p class="ql-block"> 每逢过年,即使生活条件再差,父母总要给孩子添上一两件新衣的。棉衣棉裤大多要穿一冬甚至更久,过年只是外面换上新的褂子和裤子,再穿上一双母亲做的棉鞋。三十晚上,母亲把新衣新鞋准备好,放在床头。我总是按捺不住,不时地拿过来试一下,天还没亮,鞭炮一响,就穿戴整齐跑了出去。那时,棉衣穿久了里层会变硬,穿起来冰凉,于是,母亲经常早早起来把棉衣棉裤拿到炉火边烤暖,再帮我穿上,冬天里几乎每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3.吃美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吃的诱惑有时大过一件新衣。多少年来,过年都是饺子和大锅菜。饺子馅用自家种的白菜,买不起猪肉,母亲就油炸一点面筋,吃起来筋道,香香的。条件改善后,买一点猪羊的板油,这时才第一次吃到肉味儿。有时吃上一口香脆的板油渣,算是母亲的奖励。大锅菜以粉条白菜为主,搭配一点豆腐或咸食,出锅时放点过油的葱花,顿时清香四溢。奶奶喜欢把猪肉切块煮熟,层层撒盐,码放在罐子里,以方便保存和食用。偶尔的也会悄悄切下一两片腌肉给我,吃起来咸咸的,香而不腻。父亲喜欢把肉放在篮子里,挂得高高的,按计划保证正月所需,我想也许是担心被猫狗偷吃吧,那样的话损失可大了。</p><p class="ql-block"> 4.玩游戏</p><p class="ql-block"> 过年是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节日。那时最受欢迎的游戏是捉迷藏和撞拐子。街上没有路灯,灯笼也很少,借着散落的点点烛光,顶着呼呼的寒风,大家你追我赶,嬉笑呐喊,门板后砖垛旁都成为我们的藏身之处。男孩子爱玩撞拐子,两两对决,单腿着地,用抬起的膝盖进攻对方,即使撞得生疼,人仰马翻,满身泥土,也浑然不觉。我们还捡一些炮仗皮,灌上蜡油,点燃后相互追逐或做画圈状,像是一片忽远忽近的流动灯火。简单的游戏,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个个热血沸腾,其乐融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