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翻看照片,看到了2018年去巴尔干的照片,萨拉热窝的照片吸引了我,决定还是整理一下,做点记录吧。</p> <p class="ql-block"> “波黑”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p> <div> 萨拉热窝老城建于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山谷之中,被狄那里克山脉(Dinaric Alps)环绕,其居民区则建在山谷的斜坡之上。</div><div><br></div> <div> 居民区都是这种红顶的房子。</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萨拉热窝的母亲河名叫“米里雅茨河”(Miljacka),也称为“萨拉热窝之河”。河上有众多桥梁,有的非常知名。这条河以及河上的桥梁是萨拉热窝重要的地理特征和景观。<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萨拉热窝的格兹<b>·</b>胡色雷<b>·</b>贝格清真寺遗址,位于萨拉热窝老城。格兹<b>·</b>胡色雷<b>·</b>贝格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格兹<b>·</b>胡色雷<b>·</b>贝格于1462 年建造,是萨拉热窝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伊斯兰建筑之一。在战争等历史事件中,清真寺遭受了严重破坏,如今仅留存下这些残垣断壁,成为岁月变迁与沧桑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这座酒店位于老城附近,建筑风格比较现代。<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这是萨拉热窝老城的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这个街区自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就已形成。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奥斯曼建筑风格,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店、铁匠铺、咖啡馆等 。像手工打造的铜器、银器,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服饰、纪念品等都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萨拉热窝新城更有首都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这是萨拉热窝新城的阿瓦兹扭转塔(Avaz Twist Tower)。它是萨拉热窝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由两座高楼组成。这两座塔楼顶部有一些知名企业的标识,比如甲骨文(Oracle)、微软(Microsoft)等 。建筑附近设有会议中心(CONGRESS CENTER ),还有诸如Caffe INN这样的咖啡休闲场所 ,周边环境比较繁华,是当地商务、休闲活动的一个集中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 <div> 这些商场里有奢侈品销售柜台。</div><div><br></div> <div> 城市轻轨</div><div><br></div> 我们是2018年9月去的萨拉热窝,在新城里能看到不少奥运五环。<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EYOF )是面向欧洲青年运动员的综合性赛事,2019年EYOF在萨拉热窝举办。 </p><p class="ql-block"><br></p> 倒计时牌用于显示距离赛事开始剩余的时间,上面还有欧洲奥林匹克委员会(EUROPEAN OLYMPIC COMMITTEES )等相关标识 。这些照片也算是一段和萨拉热窝、和这场青年奥运赛事相关的有趣回忆了。<div><br></div><div><br></div> 萨拉热窝是一座非常特别,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映射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都讲述着有趣的、伤感的、悲惨的和有力量的故事。可惜时光流逝,旅途中的好多细节已经模糊,记忆最深的是和萨拉热窝有关的三次战争。<div><br><div><br></div></div> <b>一战导火索 - 拉丁桥的枪声</b> <p class="ql-block"> 1878年,根据《柏林条约》,奥匈帝国获得了对波黑的占领和治理权。随后,奥匈帝国正式将波黑并入版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波黑都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b>·</b>斐迪南(Franz Ferdinand )携妻子索菲(Sofia )到萨拉热窝视察,遭遇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b>·</b>普林西普的暗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和德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叫嚣“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p> 这就是毫不打眼但非常著名的“<b>拉丁桥</b>”,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就发生这座桥上。<div><br></div> 拉丁桥的一端有一个小博物馆,记录了萨拉热窝事件。<div><br></div> 博物馆展柜里的照片<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上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b>·</b>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 )在此地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b>·</b>斐迪南(Franz Ferdinand )及其妻子索菲(Sofia ) 。 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b>二战记忆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 <p class="ql-block"> 在去萨拉热窝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一部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其轴心国入侵波黑地区(当时属于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王国迅速沦陷并被瓜分。尽管被纳粹统治着,仍有不少民众参与了抵抗运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正是以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王国抵抗纳粹占领的历史为背景,讲述的就是萨拉热窝地区的游击队与纳粹德国占领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影片中的游击队长就是瓦尔特。影片拍摄的很多场景都是在萨拉热窝老城里,我们当然努力寻找着影片中的场景,回忆着影片中的情节。</p><p class="ql-block"><br></p> 这座钟楼很眼熟吧?影片中钟楼上的德军枪杀了钟表店老板(游击队员)。<div><br></div> 影片有段情节,德军追捕瓦尔特,瓦尔特撤进了名为Kazandziluk 的铁匠街。每家铁匠铺的铁匠们都大力敲打铁器,发出嘈杂的声响,掩护瓦尔特和游击队员撤退。<div><br></div> 这家铁匠铺的窗户上贴着一张纸:“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铁匠铺的拍摄场景,现在的老板是影片中铁匠的儿子”。<div><br></div> 这家铁匠铺当然吸引了大量中国人,我们纷纷和老板合影留念。注意,泉哥戴着和瓦尔特同款的帽子O(∩_∩)O哈哈~<div><br></div> 每个人都购买了一个工艺品作为纪念。<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在萨拉热窝城里漫步,看到这座雕像。这是弗拉迪米尔<b>·</b>佩里奇 - 瓦尔特(Vladimir Peric - Walter)的半身像。他是二战时期抵抗运动的著名成员和反法西斯人物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看到这样一张漫画海报,它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Valter Brani Sarajevo )为主题。海报上方是人物头像和红星,下方是一位手持枪械奔跑的男子形象,背景中还能看到萨拉热窝钟楼,进一步呼应了电影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还专门建立了基于这部电影的博物馆,纪念瓦尔特的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b>波黑战争 - 凝固的伤痛</b><div><b><br></b></div> 在萨拉热窝看到不少这样的布满弹孔的建筑。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波黑战争留下的印记。<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前面我们提到,萨拉热窝与三次战争有关,实际上,真正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最惨烈的战争是“波黑战争”。</p><p class="ql-block"> 1992年 - 1995年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爆发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战争被称为“波黑战争”。</p><p class="ql-block"> 波黑有很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主要有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波什尼亚克族),他们分别信奉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差异使得各民族的矛盾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1991 年,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2月,波黑举行独立公投,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支持独立,塞尔维亚族抵制投票。同年3月,波黑宣布独立,4月战争爆发。战争开始时塞族力量强大,控制了波黑约70%的领土;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组成联军进行反抗。战争期间,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萨拉热窝,萨拉热窝被塞族武装围困长达近四年(1992 - 1996年 ),城内水电暖气中断,基础设施被破坏,食物供应极度匮乏。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采摘野菜,甚至将城中的老鼠、狗、猫等作为食物。据统计,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共有13952人死亡,其中包括5434名平民。这些死亡案例中有不少是死于饥饿。《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就被活活饿死在了围困中的萨拉热窝城内。</p><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是二战后在欧洲爆发的最为残酷的战争之一,是现代史上极具破坏性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战争。如今萨拉热窝已经是以和平为主题的城市,我们在城市里仍然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纪念波黑战争遇难者的纪念碑。碑上的刻字表明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1992 年离世的苏阿达·季兹达雷维奇(Suada Dizdarevic)和奥尔加·苏契奇(Olga Sucic) 。碑上的文字和摆放的鲜花,寄托着人们对这两位遇难者的缅怀之情。碑上还有一句“kap moje krvi potece u Bosnu i Hercegovinu” ,大致意思是“我的鲜血将流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以及对战争的控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一直流传着一个悲剧故事: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克罗地亚族青年阿德南·哈季奇(Adnan Hamzic)与穆斯林族女孩阿兹拉·伊斯米奇(Azra Ismic )是一对深深相爱着的恋人。波黑战争爆发后,萨拉热窝被围困,不同民族间冲突不断,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残酷战争的考验。 1993 年 5 月 19 日,两人决定离开被围困的萨拉热窝,试图穿越交战区域。然而,在他们手牵手穿越战区时,不幸被塞族狙击手击中。阿兹拉当场死亡,阿德南在试图爬到爱人身边时也伤重死去 (꒦_꒦) (꒦_꒦) (꒦_꒦) 。</p><p class="ql-block"><br></p> 我们爬上了山坡,想寻找战争的遗迹,看到不少这样的墓地。<div><br></div> 仔细看墓碑,绝大部分逝者都死于1992年,1993年,也就是死于波黑战争。<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黄堡脚下有一个叫科瓦奇的穆斯林公墓,里面矗立着2500块白色墓碑,他们是萨拉热窝被围困期间13952名死难者的一部分,墓碑上的逝世年份大多在1992-1995年间。在黄堡上俯瞰这些墓碑,有人把萨拉热窝描述为“一半城池一半墓地”。</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这样的红色印记,这是战争结束后,人们为了纪念在战争中遇难的人 ,将水泥填充到爆炸造成的弹坑中, 然后用红色树脂将其涂红,这些形似玫瑰的痕迹便被称为“萨拉热窝玫瑰”或者“血色玫瑰” 。它们成为了战争伤痛的永久记忆,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回顾了那三次战争,寻找了战争留下的印记,再怀着平和轻松的心情观察体会和平中的萨拉热窝。街上的人们,不管是居民,还是游客,都是快乐、放松、具有安全感的。希望萨拉热窝永远和平,不再有战争;希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相互包容理解,不再有仇恨。</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最后我们来到萨拉热窝费尔哈迪亚步行街,看到了“萨拉热窝东西文化相遇线”。它是新老城区的分界地标,也是东西方文化分界线。<div><br></div> “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 ”萨拉热窝文化交汇的介绍标识,有多种文字表述,是为向多元背景人群传递这一文化交流活动的理念。<div><br></div> <div> 走在这条线上,感觉一脚踩在西方,一脚迈到东方的奇妙感觉。</div><div><br></div> 这条横跨街道的线的东侧“E”是充满伊斯兰风格的老城区,具有东方韵味的巴扎、清真寺,带着奥斯曼帝国的印记;而线条的西侧“W”,以现代化欧式建筑为主,有咖啡馆、歌剧院、教堂,透着奥匈帝国的影子。这个线条很简单,但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它标记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曾经交锋的历史;它丈量了仇恨与和解的距离;它也象征着萨拉热窝的和平、共存与包容,体现了这座城市中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特点;同时它见证了萨拉热窝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独特地位。<br><br><div><br></div> 第二次萨拉热窝旅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