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读《金仙岩摩崖石刻》随想

江郎散人

<p class="ql-block">作者:庄月冮</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樟树潭东南面的红星村有仙岩洞摩崖石刻,是老友梅谷民写了《仙岩洞名人题记考述》向《衢州报》投稿。梅谷民时仼衢县文化局局长,他专程陪我到仙岩洞看过,向我介绍仙岩洞的抢救和向省里要来点钱,做一圈围墙作为暂时的保护措施,以及洞内碑石的内容和历史价值等。</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去仙岩洞,是1984年5月4日下午,报社同事陈定謇同我去高塘石村看红砂山上的恐龙蛋窝,顺便看仙岩洞内的摩崖石刻,觉得碑壁中一块记载方腊事的碑文很有史料价值。归来曾作文《衢州境内一名碑》,刊于1994年8月14日《光明日报》,认为“由碑上记载可知,宋军大规模征剿方腊的确切时限,是宣和三年二月至六月。可印证《宋史上记载方腊于宣和三年四月在家乡被俘,八月在京被杀这一史实。”</p><p class="ql-block"> 半年多前,老同事周小平、陈定謇,以及书法家蓝兴龙三位编纂的《金仙岩摩崖石刻》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得到这册印刷精良、装帧美观、图文并茂的签名本,即阅,即想,为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仙岩立传,让其定格在可世代相传的书籍中,真是一件莫大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就说北十七号《庄仲修摩崖题名》,这碑记荡平方腊事,内容记述宋军将领庄仲修、秦寿之自当年二月起率部支援广德军,荡平方腊,先后收复宁国、绩溪、歙州等地,攻破帮源洞。(奉)宣抚公相童贯钧旨来衢州、金华,除灭余党。部队经过金仙岩驻一晚,准备前往衢州。时宣和三年六月十二日。“此碑楷法谨严,遒劲方刚,俊伟挺拔,中宫内敛而笔势舒展,极具颜柳风骨,应出自军中文书之手。”(《金仙岩摩崖石刻》P.053)释注者的解读与注释简明扼要。</p><p class="ql-block"> 再读此条碑文和书中“文献丛录”中的《从衢州、淳安两处刻石再谈方腊被害时间》一文,又知道淳安1988年出土的一块硕大鹅卵石,四面刻有方腊从起事到灭亡的经过:“口口口口庚子十月初九日,睦州青溪县万年乡方十三作逆,名臈(腊),妻姓邵。至十二月出洞,初五烧人家屋,打到杭州,并打秀口(州)城,不开。丑年三月,天兵捉焉。四月廿七日,辛太尉入洞,收下入京,改为严州淳安县。丰源院僧用琴记。”“淳安石刻记载的关于方腊起义与被俘的时间、地点,从及义军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与史志、宗谱等吻合。”(《金仙岩摩崖石刻》P.135)也印证了方腊四月俘押进京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又如北5号《陶定摩崖题名》,从注释者的文字知,陶定是吴兴人,绍兴廿四年知龙游令。陶定于乾道二年任广南东路市舶提举,四年任转运使。乾道五年(1169)陶定游广东英德南山碧落洞并题五律一首。此外,他喜藏砚,擅作诗,还为好友康与之校勘诗集《顺安乐府》并作序。鹰潭市余江县的一方百余公斤重的唐代巨砚上有十七条题款,《余江县志》记载,其中一条就是陶定的:“吴兴陶定安世获观附摩囗之大宋乾道丙戌夏五日丙寅题”。乾道丙戌即乾道二年(1166),陶定时任广南东路市舶提举。在广东任转运使期间,陶定曾在白云山建轩建亭,轩匾“千峰紫翠",亭额“天南第一峰”。杭州风水洞也有陶定题名石刻(十号摩崖石刻)“新江西提点刑狱吴兴陶定被旨奏事,乾道庚寅(1170)六月癸亥来游”。 </p><p class="ql-block"> 陶定的这些题款,从时间来看,题仙岩洞(绍兴四年)最早。此后,接连题余江唐代巨砚(乾道二年)、英德碧落洞(乾道五年)和杭州风水洞(乾道六年),可看出陶定的为官经历:绍兴廿四年任龙游令,乾道二年任广南东路市舶提举,乾道四年任广东转运使,乾道六年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奉旨回杭州汇报政绩。解读碑文的龙游学者方小康先生参阅了康熙《衢州府志》、万历《龙游县志》、民国《龙游县志》《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春绪纪闻•端溪紫蟾蜍砚》《余江县志》、雍正《广西通志•官秩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白云山部汇考》《风水洞摩崖石刻调查手记(二)》等,其考证之细,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读《金仙岩摩崖石刻》,不仅了解了碑文内容的含义及诸多背景材料,尤为重要的是,知道了朱熹、吕祖谦两位宋代大儒的“三衢之会”就在金仙岩的石岩寺。这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收获。读文献丛录中的《衢州之会一一中国儒学史上两大巨头论道的如烟往事》《朱熹与吕祖谦会三衢考》《朱熹、吕祖谦“三衢之会”考辨》三篇学术著作,让我知道了“三衢之会”的来龙去脉,以及“三衢之会”对朱熹学术思想的重大影响,即“克服自己学问的‘支离',对自己的生平学问著述初步完成了一次由博反约的总结”。(《金仙岩摩崖石刻》P.160)</p><p class="ql-block"> 《金仙岩摩崖石刻》的出版,将鲜为人知的金仙岩碑林固定在即将成为文献的书籍当中了,衢江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做了一件大好事。然而,仙岩洞毕竟仍在深闺,未曾面向社会大众。笔者鄙见,衢江区文旅当局是否可以策划“衢江一日游”之类的活动,将宋碑如林的仙崖洞、徐霞客“夜泊”过的樟树潭码头(近处又有清代节孝牌坊与天妃宫)、楊炯祠、弘一法师两次驻锡过的莲花寺(含莲花未来社区大公园)、杜泽老街等连成一串,并与各地旅游公司挂钩,纳入“游衢州”的内容。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2024.5.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