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鸠情,我与芜湖一中七十年(之八)一、回眸赭山校园,芜湖一中的两次搬迁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b>50年代初,经国立安徽大学提出,报请华东教育局同意,芜湖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芜湖一中使用了一个甲子年的赭山校园划给国立安徽大学(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另择市东郊的张家山重新建校。经过一两年的努力,终于把一座荒涼的小山包,建成一所房舍俨然,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的学校。芜湖一中1953年搬进新校园,开始了长达近一个甲子的光辉的办学历程。</b></p><p class="ql-block"><b>学校搬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是芜湖一中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在芜湖市乃至于安徽省都有很大影响的学校。搬迁成功与否,不是看新的校舍多么壮观,而是看新校园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什么样新的机遇。</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搬迁?这得以1946年说起。那是抗战胜利之后,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复校,安徽学院高年级转入国立安大,其余学生及专科迁至芜湖赭山办学。1949年全国解放,国立安徽大学奉华东局之令整体从安庆搬到芜湖,与安徽学院合併为新国立安徽大学。</p><p class="ql-block">当时,赭山上有两所学校,一所大学:国立安徽大学;一所中学:芜湖一中。由于两所学校当时的规模都不大,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而且互相之间,多有帮助。</p><p class="ql-block">有这么一件趣事。</p><p class="ql-block"><i>解放初,新组建的安徽大学属中共皖南区党委领导,南京军管会军代表直接参与管理。他们遵照毛泽东主席“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的指示,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整顿工作。搞好改造和整顿工作,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由于新安徽大学是从旧时代旧体制转变过来的,教职工党员人数较少(不到20人),学校最早建立的党的领导组织——中共安徽大学党支部主要由军代表组成,并与一墙之隔的芜湖一中党员联合组成党支部。1950年7月7日,中共安大党支部举行党的公开大会,选举靳树鸿担任党支部书记,(芜湖)一中校长马书鸣担任副书记。</i></p><p class="ql-block">靳书记可是当时华东区负责人柯庆施、宋仁穷的直接部下,是1937年入党并参加革命的干部,那时的身份是军代表。</p> <p class="ql-block">后来,安徽大学由于发展的需要,想到让芜湖一中搬迁到其它地方办学。当时,后来当过安徽省省长的,时任安徽大学校长许杰亲自出面,向领导机关报告,与芜湖市政府协商,并提出切实可行而又保护了芜湖一中的方案,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使芜湖一中迁址重建工作得以实施。为了这次搬迁的成功,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得到各方都满意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搬迁以后,芜湖一中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据芜湖一中校史记载,1954年,芜湖一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文理科成绩均为全省第一,高考升学率为91%,中考录取率为98%。1955年高考升学率仍为全省之冠。1958年,芜湖一中就被省里定为首重点学校,而且很快成为全省重点学校的姣姣者,总之,第一次搬迁为芜湖一中的发展带来契机,充分说明第一次搬迁的成功。</b></p><p class="ql-block">当时搬迁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但保存下来并收录于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的校史中的往来书信,是对这次非常慎重搬迁的忠实记载。能在安师大的校史上,公布这些资料,正充分表现,这次搬迁的成功,既推动了安师大的发展,也推动了芜湖一中的发展。为此,我不惜篇幅,转录相关材料,供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安师大的校史上这样写道,校长许杰</p><p class="ql-block"><i>多次打报告给华东局和芜湖市并获批准,由华东局拨款一亿九千万元补偿给芜湖一中,其校舍转让给我校,使我校赭山校区连成一片,缓解了解放初期两校合并后的办学房荒。下面几份文件,可说明此事的来龙去脉。</i></p><p class="ql-block"><b><i>国立安徽大学给华东教育部的报告</i></b></p><p class="ql-block"><i>华东教育部:</i></p><p class="ql-block"><i>芜湖市人民政府为协助我校解决房荒,拟将芜湖市立中学(以下简称芜中)在赭山之房屋全部转让给我校,另在芜湖市区兴建芜中校舍,前已将此事转文呈报钧部,兹再将详细情形列报于后:</i></p><p class="ql-block"><i>一、芜中赭山校舍之位置与我校之关系</i></p><p class="ql-block"><i>芜中之赭山校舍在赭山顶上,我校之校舍则在赭山之下坡,但我校校舍面积较大,房屋较多,芜中房屋之西、南、东三面都被我校房屋所环绕;尤其芜中大门之东西两旁都是我校的房屋。大门西旁是我校学生宿舍、实验室、教室及办公室。因此,芜中出入都要穿过我校,就形势说,两校校舍连成完整的一片,有不可分制性。芜中之赭山校舍距市区太远,不便学生走读,若将赭山房屋转让我校,既可便于学生走读,又可免与我校夹杂一处,实为两便。</i></p><p class="ql-block"><i>二、芜中赭山校舍转让我校后,切合我校需要</i></p><p class="ql-block"><i>我校自在芜湖建立后,房屋极感缺乏,实验室至今仍未全部展开,教职员宿舍尤为缺乏,查芜中赭山房屋有楼房两栋,小型图书馆一座,平房五十余间,包括教室十二个,小型办公室十间,宿舍四十一间及饭厅厨房等。在转让我校后作合理调配,则我校在目前所需要之教室、实验室及学生宿舍等均可得到解决,教职员宿舍亦可解决三分之一左右。若我校自建这些房屋,在目前经费困难情况下,实不可能。转让后我校校舍可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规模。</i></p><p class="ql-block"><i>三、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协商转让之具体办法</i></p><p class="ql-block"><i>因芜中将赭山校舍全部转让我校后,须在市内另建校舍,据芜湖市人民政府估计,兴建房屋(包括教室十八个及办公室等)工料费最低需大米二千石,目前市府经费实甚困难,经市府与我校双方协商结果,由我校津贴工料费之半数,即大米一千石。至于市府应支付之大米一千石,由市府与皖南当局会商另行设法,(如采用以工代赈,在工赈款内支拨等办法),不另向上级额外申请教育经费项下之临时费。</i></p><p class="ql-block"><i>查我校自在芜湖建立以来,芜湖市政府一向热心赞助。此次协议转让芜中校舍,虽系两有裨益,但解决我校之房荒及树立我校校舍之规模,关系我校更为重大。如前所叙,两校校舍有不可分割性,此事既然迟早总要解决,不如及早解决,为此恳请钧部赐准,拔付大米一千石,以便交付市府,早将芜中新校舍建成,俾我校早日能解决困难莫定基础(倘核准过迟,恐秋收后米价下落,一千石米不够,又须增加若干石)不胜企感!谨呈华东教育部</i></p><p class="ql-block"><i>附呈芜湖市人民政府致我校代电一件</i></p><p class="ql-block"><i>国立安徽大学主任委员许杰一九五O年七月二十四日</i></p><p class="ql-block">芜湖市人民政府代电 秘字第0422号</p><p class="ql-block">查贵校房荒问题,经本府多次研究与有关方面会商结果,现已获得初步解决办法,就是同意将本市市立芜湖中学房屋全部让出,以供贵校使用,因赭山位居市郊,偏于西北一角,与市内相距甚远,不仅行政领导上殊感不便,且数百学生往返走读,在时间上亦多浪费,惟所顾虑者,芜中为本市规模最大之学校,如将校舍转让,势必先在市内勘基另建足够容纳之新厦,予以调换,但建筑百数十间房屋(包括教室、宿舍、办公室、图书室、饭厅等)所费不赀,经鸠工设计估价,各项工料按现时最低标准约需大米两千余石,在目前我市财政困难情况下,全部负担,委实力有未逮,然事关教育,自当努力以赴,设法克服,以期在双方便利原则下奠定丕基。关于前次协商由贵校津贴大米一千石,应请确定,提早拨付,因粮价日趋低落(现在是按每石十九万元计算,今后再跌,一千石米不够,又得照价增加),其余之数由我市呈请行署补助及实施以工代赈解决之,如何?用特电请查酌见复为盼!</p><p class="ql-block">芜湖市长江靖宇秘午有印 一九五0年七月二十五日</p><p class="ql-block"><b>呈报我校津贴芜市府让售市中赭山校舍经费的报告</b></p><p class="ql-block"><i>华东教育部:</i></p><p class="ql-block"><i>我校前以房屋不敷应用,商得芜湖市政府同意,将所属市立中学赭山全部房屋让售我校,并呈准钧部拨给大米一千石,每石以十九万元计算,折合人民币一亿九千万元,此将该款照数兑交芜市府核收,作为我校津贴市府兴建市中校舍经费,并将芜市府转让我校接受市中赭山校舍协议书一份送请签核各在案。兹将上述津贴一亿九千万元收支计算、连同收支结算表三纸、单据粘存簿一份,报请鉴赐核销。</i></p><p class="ql-block"><i>许杰 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日</i></p><p class="ql-block"><b><i>关于通知芜湖一中在七月以前将赭山校舍让于我校使用的报告</i></b></p><p class="ql-block"><i>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厅:</i></p><p class="ql-block"><i>查我校芜湖校舍因下年度不敷分配,经与贵厅协商决定将芜湖一中于署期迁入新址,该校赭山原校舍全部让于我校及附设第二工农速中使用,并在原核定工农速中基建费内划拨六亿元给芜湖一中添建房屋一事,早经报奉华东文委批准同意,我校曾将上项经过通知本校合肥建校办事处,嘱编制变更计划表,迳报省文委审核批准,同时函请芜湖一中做同样办理,并于五月十六日以安秘字第5401号函抄报贵厅各在案。</i></p><p class="ql-block"><i>我校在本学期结束时,师范学院与农学院即将分设。为使整个校舍得到合理的调整,敬请贵厅通知芜湖一中将赭山全部校舍于七月底前让与我校使用。为此函达即请查照为荷!</i></p><p class="ql-block"><i>安徽大学 一九五三年六月六日</i></p> <p class="ql-block">2011年,芜湖一中新高一进入新校区,开始了第二次搬迁。能在芜湖一中办新学的120年时间里,见到相隔近一个甲子的两次搬迁,让我们这些校友无比兴奋。</p><p class="ql-block">由于快速发展引起的芜湖人口大幅增长,让芜湖一中扩容是必需的。深圳早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早就对四大名校进行扩容,其做法是公开的,做得很好,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搬迁当然也是选项。但搬迁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周密,如何保证芜湖一中在二次搬迁后,象一次搬迁后那样,还能继续行驶在前进的快车道上,是各方人士特别是决策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在这方面安徽本省也有许多可以借签的经验。我最近在芜湖,见到马鞍山二中老校长汪延茂,他送我他写的一本书,书中说了他们学校2001年开始动议搬迁之事。他还告诉我学校先前只有30畝地,所以临退休前,想到建新校,实现搬迁。听他说这话,我笑了,困为芜湖一中有一百多亩地啊!</p><p class="ql-block">汪延茂校长那时在人大提出学校搬迁之事,然后在地皮选择、规划方案、建筑等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尽管在过程中也和领导有过不同意见,甚至和当时的市长顶了起来,但最后于2004年圆满建成学校并完成搬迁,搬迁后的学校仍居全省前位。</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芜湖一中二次搬迁后,已过了十几年时间,芜湖一中已开始适应新校区的生活,并战胜了面临的各种困难,努力前行;老校区张家山也经芜湖人大批准,回归了芜湖一中,满足了一中老校友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当前,教育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无疑给已具备大学规格的芜湖一中帶来了新的机遇,相信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芜湖一中的师生能在新的挑战面前,抛弃陈旧的观点,坚定不移地走立德树人的道路,在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上闯出一条新路,对国家对人民做出新的貢献。</p> <p class="ql-block">二次搬迁后东城区新校区</p><p class="ql-block">有校友对城东新校区作了这样描叙,让我们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i>学校用地由张家山校区的10万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4.5万平方米扩大到13万平方米,办学规模由30个班增至90个班。</i></p><p class="ql-block"><i>整个校园用地东西较长,从西到东依序布置了体育运动区、教学实验区、综合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共四个功能区,各区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校园交通组织也十分合理,主入口西侧设有地下车库入口,不影响校园的几个功能区,妥善的解决了人车分流。校园南侧的步行主干道,很好的沟通了整个校区。尤其是绿化小道,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方便使用。比起五十多年前我就读的张家山校区,这里的教学环境有了极大的完善。</i></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上标志性建筑,老一中人永远忘不了的科学馆</p> <p class="ql-block">赭山顶上的老校区</p> <p class="ql-block">新校区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赭山规划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