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圈村志(一)

草原苍狼 金不焕

<p class="ql-block">  老羊圈村志(一)</p><p class="ql-block"> 环顾村子周围那些隆起的坟堆,许多熟悉老人都入了土。从我记事起,我见过村里的老人已经有150多个死去。终有一天,都会死去,归于山野,树木野草可以重生,山河日月依旧循环,但人生犹如世上飘过的浮尘。</p><p class="ql-block"> 洛克菲勒换了六次心脏,101岁照样死去。死是人生的归途,人生是时间的过客,时间不会留下任何人。人生苦短如过眼云烟,死时带不走任何财物和一草一木,空来空去带不走生前活的过程。应该正确看待生死,不要对生死过多纠缠。</p><p class="ql-block"> 发小 张满全说过, 咱们的山村是我们的根,树高千尺不忘根,家乡的山水把我们养大,那里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记忆,也留下老一辈许许多多坎坷故事,老一辈一个个离去,虽然只留下坟堆,却也留下许多一幕幕往事。他们是我们的祖父辈,我们同喝一沟的水,同吃一地粮食,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农村生活的美丽篇章,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前辈为了村里开发建设发展贡献默默一生。</p><p class="ql-block"> 党静忠说过,家乡莜面山药养育我们成长,家乡山山水水常在我们梦中荤绕。大家应该为咱们的乡村留点文字记录,记载前辈的艰辛经历无私奉献精神,存志可以育人,村史也是留给咱们后代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发小 兰栓和说过,让咱们的后代永远记得前辈们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和养儿育女的艰辛困苦付出。我们晚辈们永远不应该遗忘他们人和事。老一辈遍尝人世苦难,建设家乡没有怨言。伤感怀旧,不忘过去,方懂今天美好,才能珍惜现在日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50后和60后到了老年,再过二十年许多村庄将会消失,我们这一代残留一丝记忆,再不写下来,就会渐渐淡忘到无影无踪。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离去,过去的人和事会忘却,农业社往事将会尘封。</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我把老羊圈村过去往事、传说、人名、经历之事纪录下来。尽管走访许多在世老人,但是许多事件经历者知情者已经作古,由于年代久远,收集资料不完善,不够准确。人名、地名、时间和人家之间关系,尤其女人名字难已问淸,所以记录以男人姓名为主,查史寻根去伪存真,尽量保持历史真实事实。</p><p class="ql-block"> 村史今后需要大家不断完善补充和纠正。我用九个篇章描述村史。</p><p class="ql-block">一、出口外和放恳的移民历史 </p><p class="ql-block"> 想了解口外村庄来拢去脉,如何建立的,就必须先了解出口外移民 的历史。只有知道祖辈们为了活命出口外的艰难创业历史,才能弄清村史来龙去脉。 </p><p class="ql-block"> 走西口是先民在走投无路时无奈的选择。这背后有平凡人数不清艰辛故事。出口外是指汉民越过长城沿线,出口外到蒙古之地谋生过程。出口外是为了活命生存,它是一部晋北灾民的苦难史。</p><p class="ql-block"> 整个走西口过程在明清延续了二百多年。从顺治年间开始,到康熙、雍正、乾隆和光绪年间,难民如潮水般涌入今天乌兰察布地区,他们到了乌兰察布地区从事放牧、佃地、受雇、垦荒、小贩或从事小手工艺等以求糊口。正如以1855年(咸丰五年)为背景编写的二人台剧目原版《走西口》中所唱的那样:“走到杀虎口,碰见个旧朋友,他把我留在家里头,喝了一顿糠糊糊。走到石匣子沟,两腿肿了个粗,受苦人不怕(那)腿肿粗,就怕强人(来)把命收”。</p><p class="ql-block"> 我把出口外概括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明清二百年放恳移民历史</p><p class="ql-block"> 凉城在清未咸丰年叫宁远厅,行政所在地在凉城县永新镇。1675年清废除蒙古王公世袭制,改为八旗总管制,宁远厅归察哈尔八旗管,清政府为限制蒙古族人口增长,要求蒙古族家两个孩子一个当兵一个当喇嘛。1884年由山西省归绥道(呼市)管理,当时宁远厅有四乡99村。如卓资县五福堂村、哈凤景村、十八台村、召庙村(1716年建巴达格寺)在约140年前的1880年后建立了村庄。大榆树村在1892年就有60户泥草房,20家商号,大榆树万兴泉村和天巨奎村都是清朝买卖商号名。1846年建了红召宝化寺。清在穆海图(现在马盖图)建了驿站。在1893年,山西忻州迁来的汉人以每亩地仅九百文的价格向丰镇的衙门买下岱海滩游牧地,同治年间岱海滩东北才开垦为农田。</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政策引导,移民实边,成立恳务局,给予优惠条件,将内蒙大量牧场,适合耕种好地以卖或租形式给移民耕种。越来越多来的移民和流民涌来,牧地减少,耕地增加,汉族村落剧增,导致蒙汉矛盾,抗垦加剧,清政府后期下文移民禁恳,但大规模移民已经无法阻止。</p><p class="ql-block"> 1902年到1908年是移民放恳高潮。1908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放弃禁恳,在多地成立恳务办,容许蒙古贵族扩大范围自由招恳留置移民流民。当时土地拥有权是蒙古贵族,蒙古贵族种地不用交赋税和押荒银,流民成了蒙古贵族的租佃关系。察哈尔阴山前后,大量土地被开荒,采取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蒙古人牧地逐渐减少,耕牧结合,蒙古人由牧主转变牧主兼地主,直到完全成为地主。沿途形成许多蒙汉杂居村落。</p><p class="ql-block"> 凉城士地平整肥沃,岱海湖影响当地气侯,多雨潮湿,冬暖夏凉,风调雨顺,岱海滩周围和永兴湖周围水浇地多。清未放恳时从山西移民凉城人最多,开恳土地也多,凉城是主要产粮区,拥有很多富户。我们村的人主要来于凉城县。</p><p class="ql-block">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摊给宁远厅赔款高达十万两白银,当地政府赔了粮食和银元外。察哈尔蒙古贵族把2700顷好地赔偿给列强的天主教堂(乌兰察布的教堂最早1835年建成),把蒙古贵族土地所有权收归了政府,赔给天主教会。凉城地主许多好地也强行收回赔给天主教会,教会又把堂地租给佃户或出售,凉城出现破产无地地主。国民政府为了取得欧美支持,庚子赔款直到1943年结束,共赔5.8亿两白银。明朝清朝到民国持续二百多年的蒙地开恳,这一阶段移民放恳持续到1911年民国建立。 </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1911年到1925年民国时期恳荒移民。</p><p class="ql-block"> 1912年宁远厅废厅设县叫宁远县,1914年改为凉城县,当时共有177个乡475个村,卓资是五区管理。绥远特别行致区成立于1914年到1926年,脱离山西省管辖。先后有北洋、直、皖、国民党、晋、奉派人管理。这一阶段内战不断,管理混乱。恳荒也由当地蒙古贵族出售出租。1917年至1918年内蒙中西部发生鼠疫,部份人逃向乌兰察布。特别是1921年京包铁路建成,河北省和山西来察哈尔的人也增多,铁路通车激活沿途商贸,来内蒙移民增多,1923年建三义堂天主教堂,1924年卓资山有六家药店。</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1926年到1936年恳荒移民。</p><p class="ql-block"> 1926年凉城县由归绥省管理,同年9月成立绥远省,由徐永昌代理都统,1928年正式成立绥远省。1925年到1928年国民政府收回蒙古族人土地私放权,统一由当地政府放恳,1929年为了缓和蒙古贵族和政府矛盾,实行蒙汉合治,由政府和蒙古族综合利用土地出租出卖。同时出台移民买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移民来乌兰察布后山草原生活。</p><p class="ql-block"> 1926年开始山西陕西内蒙北方几省连续四年大旱,尤其1928年和1929年旱情更为严重,一斗小米涨到三元捌角(银元)。</p><p class="ql-block"> 1928年民国政府为了缓解山西、河北、陕西荒灾,鼓励这些地区饥民举家逃难到乌兰察布市一带恳荒,鼓励蒙古贵族容留招恳安置大量破产难民。形成山西省和凉城县人口向后山移民最大一次高潮。大量牧场成为耕地,阴山前后成为汉族移民常居之处。阴山前后由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旷野草原,变成万亩良田和农牧结合蒙汉村庄。</p><p class="ql-block"> 凉城县在 1925年到1928把所管辖土地按地名(没有地名编号)编制后,在凉城县公开抓号出售,叫放恳(老年人叫放地)。先出卖交通发达土地,如村落中地势平坦肥沃土地。最早出售像牛角川,白银厂汉等肥沃土地。最后出售交通不好偏僻土地。凉城土地不够耕种中小地主,纷纷到卓资中旗一带买荒恳地。他们购买土地需要先到凉城县报名,然后抓签,抓到哪就到哪开荒种地,抓到大梁地(未开恳荒地)自己开荒,然后在土地周围建立村庄。移民持续到1936年日本人占领。</p><p class="ql-block"> 由于移民速度快,1929年凉城户数29177,人口203336。1931年户口增到30912户,人口增到222950。1936年户数增加,反而人口下降,人口下降原因是人们去了后山谋生。</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19日绥远省由傅作义接任省长。从民国初1911年到1936年绥远人口从150万增长到250万(蒙古族有15万),25年增加100万,移民达到60万。阴山前后经移民和后裔开发逐渐变成以汉族为主农业区。当地蒙古族能宽宏大度容留汉族人,做出很大让步和贡献,值得我们尊重。 </p><p class="ql-block"> 绥远容许种洋烟,地主大量种植鸦片,土地税收可用鸦片结算,政府拿鸦片到张家口兑换银元。由于绥远手工业商贸和农业发展,各县出卖土地收入甚多,1937年傅作义在绥远省存有84万银元,白银210万两。</p><p class="ql-block"> 1935年至1936年卓凉公路及卓桃(中旗)公路修成。</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吸食鸦片家破人亡,卖儿卖女卖老婆,妻离子散,喝洋烟自杀女人不计其数。 </p><p class="ql-block">第四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p><p class="ql-block"> 大量开荒凉城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人口过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后来这些富户让儿子们拿钱到凉城县购买后山耕地和荒地,移民到卓资中旗后山一带,先交押荒银(开荒地),按年升科(熟地)交钱,他们选择有水有河滩地村落居住。一家拉引另一家,投亲靠友来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后山村落。河滩地不够种,于是开恳丘陵荒地。也可以承种官兵随缺地,苏木公放牧地,牧民赡养地、学堂地、练兵地、台站地、庙地和旗群牧地。 </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到1946年,由于日本人侵略,没有统一管理机构,当地只有伪村公所。日伪和自卫军加重对老百姓税收,土匪和日伪及自卫军保安队到处迫害人民,当时伪军是日军五倍多。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外逃,流民和小地主在贫瘠荒山村野地开恳荒地。日伪军强迫村民种鸦片,以增加税收,1941年绥远日占区种90万亩鸦片。1940年左右,民国政府改俸银为随缺地,蒙古族不会种地,于是陆续迁入不少汉人为蒙古人耕地放牧。1936年到1945年战乱到解放,荒地自主开发,我们村墚上土地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开恳的。</p><p class="ql-block"> 二、乌兰察布村落和农业区形成 </p><p class="ql-block"> 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时,丰镇、兴和、宁远、陶林四厅及武川厅四子王部落境内肥沃土地周围形成的村落。在清初形成的村庄,因当时走口外者是临时性的劳作,春耕秋归,以窑为居,因此村庄多以窑字命名。而宁远厅岱海东南一带的土地,是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后放垦的清廷王公牧地,因以放地所编的顺序为村名,以头号、十三号、二十四号等为村名。也有借较为明显的地理环境而称其村名的,如用山、河、梁、洼(窊)、湾、坡、泉、沟、滩等为村名。也有以原籍地命名村庄。有些村落以蒙古语为名,如巴音图(富有者)、十八儿太(有泥泞)、朝鲁(石头)、哈达(石崖)、马盖图(蛇)、纳林沟(向阳沟)、厂汗不浪(白水泉)、麦胡图(千户)等等。以“庄”字图吉利而命名的村名很多。</p><p class="ql-block"> 镶兰旗总管设在今六苏木蓝旗,到1954年撤销镶蓝镶红联合旗,存在190年。印堂子设镶红旗政府,管理五个苏木。头苏木(火石坝),四苏木(印堂子),七苏木(公忽洞),十一苏木(五星),十二苏木(吃老图)。随着土地开发面积的不断扩大,今乌兰察布阴山地区,逐渐发展为耕田相连、庄稼遍野的农田。昔日牛羊遍布的牧地,变为星罗棋布、鸡犬相闻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p><p class="ql-block"> 作者:草原苍狼金不换</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天写于呼和浩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