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东、西城门靠近长江。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p> <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白帝庙处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抚司副使张俭又毁“三功祠”,改塑刘备、诸葛亮像,更名“义正祠”,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白帝庙内还有文物陈列室、诗史堂,陈列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书画。白帝庙内有东周时期巴蜀柳叶铜剑、汉晋时期的悬棺遗物和隋唐以来73块书画碑刻、陶器和青铜摇钱树等,及历代文物1000余件,书画100余幅。</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因其天生易守难攻,成为古代历朝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楚夺此地而得以西进,西汉公孙述据此地而割据一方,蜀汉刘备退守白帝城托孤而汉室得存,南宋筑山城而抗御蒙元,故白帝城有镇守三峡、拱卫巴楚之称。历朝在白帝城先后建立过扞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瞿塘卫等军事堡垒性质的重镇,尤其是宋元战争时期,白帝城为南宋“四舆”、川东“八柱”之一,与重庆城、合川钓鱼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龙崖城、泸州神臂城等,共同构建了南宋政权西线山城防御体系,明清时期,白帝城仍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沿用。</p> <p class="ql-block">三峡蓄水以后才成的孤岛,以前是半岛</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并在此屯兵积粮。公孙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亲信先造舆论,于建武元年(25年)正式称帝,自号“白帝”,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这座山为“白帝山”。</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有“诗城”的荣誉,历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登临白帝城留下诗篇。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白帝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2022年1月,白帝城被列入重庆首批历史名园名单。</p> <p class="ql-block">坐在小船里,置身于千里江面上,欣赏美丽的、独特的峡谷风光,气势宏伟葛洲坝,一泻千里飞流下。令人心旷神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