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双全的绶带鸟

杨俊文

<p class="ql-block">中国寿带鸟(学名:Terpsiphone incei):体态美丽,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余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栗色型:雄鸟:自前额、头顶、枕、羽冠一直到后颈、颈侧、头侧等整个头部以及额、喉和上胸概为蓝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眼圈辉钴蓝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为带紫的深栗红色;尾栗色或栗红色,两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羽干暗褐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以及内侧覆羽与背同色为深栗红色,小翼羽外侧初级覆羽黑褐色,其余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外侧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红色,最外侧初级飞羽无栗红色羽缘,胸和两胁灰色,往后逐渐变淡,到腹和尾下覆羽全为白色。</p> <p class="ql-block">雌鸟:整个头、颈、颏、喉均与雄鸟相似,但辉亮差些,羽冠亦稍短,后颈暗紫灰色,眼圈淡蓝色,上体余部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栗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内侧覆羽和飞羽颜色同背,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栗色。下体和栗色型雄鸟相似,但尾下覆羽微沾淡栗色。</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也出没于,林缘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欢沟谷和溪流附近的阔叶林。</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广东、广西和香港地越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曾经见到一对寿带鸟赶走先于它营巢的山鹡鸽,并将山鹡鸰巢拆毁,用来筑自己的巢。</p><p class="ql-block">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甲虫、金龟甲、剑虻、蝉、粉蝶、蛾类幼虫、蝗虫、螽斯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会吃很少量和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东亚区)、新加坡、泰国和越南。</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繁殖期5-7月。多数在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2.5米。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4巢,外径7-9厘米,内径6-6.8厘米,深3.3-3.5厘米,高6-8.3厘米。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毫米×15-19毫米,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p> <p class="ql-block">绶带鸟的寓意和象征:</p><p class="ql-block">绶带鸟象征官运亨通。因“绶”与“寿”谐音,且绶带是古代用来记官印的,所以绶带鸟被用来象征官员的高官厚禄和官运亨通。</p><p class="ql-block">绶带鸟象征长寿。其长长的尾巴和名字“寿带”相关,因此也常被称为“寿带鸟”,寓意长寿。在文艺作品,尤其是绘画中,常用来象征长寿。</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绶带鸟被视为吉祥之鸟,寓意福寿双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