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匣子,也就是收音机,姥姥的收音机,砖红色的,长得像个板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早没有电视的时候,匣子是姥姥的独宠,每天固定的点儿固定的追——评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不懂评书,就听匣子里一男的或一女的在桌子上拍着大老爷用的惊堂木,“书接上回……”最后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当时就这两句听明白了,中间的具体内容,愣是一个字都没记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冬三季还好,下午两点左右,时间上正正好,吃完午饭,休息会,顺便听段评书,姥姥那是惬意无比,不亚于姥爷的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到点了准时听,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可夏天就有些遭罪了,得午休呀,年龄大了,中午更得眯会儿,可书还是得听,姥姥每次都是提前把匣子打开,找到说书频道,然后闭上眼等着,不过用不了一两分钟,呼噜声此起彼伏,可只要是惊堂木“啪”的一响,姥姥立马精神百倍,兴致盎然的开始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不懂,那时候对历史之类的东西也不感兴趣,长大了后,家里也没有买过学校之外的拓展书,初高中历史学的更是一塌糊涂,给我一道数理化大题,我能想方设法的给研究出来,给我一道历史大题,我是绞尽脑汁也凑不出个一二三点。真正开始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怀了晨哥,想着总不能让娃的历史也成为短板吧,可从何入手呢?便想起了小时候姥姥评书听的津津有味一脸满足的样子,评书不也是史吗,不过更多的是野史,但更有趣味不是,也就决定从评书入手,故事吗!还是挺能让人着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胎教也好,自己享受故事情节也罢,整个怀孕阶段把市面上常见的评书听了个遍,最后上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晨哥四五岁能听得懂故事,也开始听各种历史相关的故事,并逐渐沉迷其中。直到现在,对各个历史阶段,人物,典故那是耳熟能详,虽然晨哥不爱表达,但老母亲会和他探讨呀!一个字,聊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阶段,都是选定一个故事,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他听儿童版的,我听成人版的,都听完后,两个人再在一起碰撞。聊聊朱元璋的草根儿逆袭人生之旅,聊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姥姥爱听评书,带来的影响于我来说,虽滞后,但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