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排行老六。小时候家有姊妹七个,加上父母,九口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春天麦子没收之前,家里就没有了粮食。好在大地春归,大自然馈赠了无数的绿色植物可充饥;夏天只能吃麦糁子饭,因为家里早没有了大米。唯有秋收季节,虽然摘棉花,割稻子,收黄豆,扒玉米……很忙很苦很累,但这个季节,可以不挨饿。到了冬天,父母就开始谋划过年,各种粮食怎么吃,吃多少…要考虑到开春不能断粮。</p><p class="ql-block"> 因为小,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只求不饿肚子。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从大人的安排:每天下午放学到家,吃完接晌去挑猪草,家里猪吃不完可以卖,2分钱一篮子。(现在来说:就是勤工俭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放学早,太阳还好高好高,估摸下午3点半左右吧!我们到家先打开碗柜,端出中午饭时自己留下的半碗饭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们叫“吃接晌”。我记得这个音,应该字是这么写吧!接晌接晌,接着中午→到晌午→到晚上。</p><p class="ql-block"> 说到接晌,长大后我都不明白:那时家里饭总不够吃,我们的接晌是怎么留下来的?况且,下地干活的姐姐们,她们一样也会挨饿,怎么解决的?</p><p class="ql-block"> 我努力回忆那些贫困的岁月,想到了各种庄稼地,想到了吃过的春天的茅针,嫩绿的野荠菜,甜丝丝的槐花,紫黑的桑椹,鲜红的桃子,脆嘣嘣的梨子…;土里的胡萝卜,沟边出芽的洋生姜,结荚的豌豆,蚕豆,黄瓜,茄子,奶奶哼(香瓜);嫩玉米,甜大梢(一种糖分高的高梁杆子),嫩山芋,嫩棉桃,……感恩土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资源。我的姐姐们,可能是边干活边撷取大自然馈赠的食物吧。饥饿与生存,使人们别无选择。而我们因稚小,觅食的技能欠缺。故而虽然食物不多,但大人们还是留给我们接晌,不至于饿坏我们。</p><p class="ql-block"> 印象里,我们的饭桌上,姊妹手足的影子较多。父母在场的印象不深刻,尤其是母亲,我印象里就想不起母亲年轻时吃饭的样子。他们在什么时候用餐的呢?在我们之前还是之后?他们是不是总也吃不饱呢?我的小竹篾碗柜里的接晌,是不是他们一口口省出来的呀!难怪母亲在48岁时就得了重病(其实就是日子太苦了导致的),60岁时就得了癌症…她老人家受的苦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于2021年冬永远离开我们。享年91岁。幸好她老人家高寿,后半生成了父亲手心里的宝,儿女心中的神!</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节,我在火车上写下这篇有关儿时接晌的记忆。谨以此怀念已故的母亲,感恩她无私地喂哺一趟儿女!</p><p class="ql-block"> 愿天堂的母亲收到我这份怀念,这份感恩!</p><p class="ql-block"> 也祝我的姐姐们母亲节快乐!感谢你们在我小时候对我付出的关爱呵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5.12母亲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父亲的宝</p> <p class="ql-block">父母及他们的7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父母一辈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鸦知返哺,不问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