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介休博物馆(三)祆神庙。

范立雄

<p class="ql-block">介休琉璃匠师从元代开始走向外地,明代琉璃匠师外迁者更多。除以下确有题记的记载外,输出最远的迁居地是辽宁省海城县缸窑岭村。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自介休贾村移至缸窑岭村,清顺治元年(1644)设皇瓦窑承烧沈阳故宫大政殿,以及昭陵、福陵、永陵等各处琉璃。"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以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作为明清宫和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关外一宫三陵"对琉璃构件的巧妙运用及其烧造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皇瓦窑作为明末清初琉璃制造业的特例,作为研究古代官窑的典型,其窑址工艺价值、文物研究价值,都具有特殊地位。介休琉璃匠师侯氏家族在中国琉璃烧造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为介休琉璃烧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此碑正、为唐朝贞元十一年(795年)《洪山法兴寺碑》,碑文记述了洪山法兴寺的地望:"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说明介休唐代时即有"琉璃寺",建筑琉璃已经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面为北汉天会十四年(970年)《洪山寺重修佛殿记》,其中"椽铺玳瑁,瓦赘琉璃"的记载,明确表明公元970年时介休已有铺设琉璃瓦的建筑,说明在重修洪山寺佛殿木椽的前檐断面时用上了质如"玳瑁"的琉璃兽面。</p><p class="ql-block">介休自古就有"琉璃之城"的美誉,建筑琉璃艺术久负盛名,由此碑碑文可知介休建筑琉璃烧造历史悠久,琉璃工艺源远流长。遍布介休境内近百座古建筑所施用的大量精美建筑琉璃作品也证实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琉璃的烧造工艺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琉璃制作的工艺大体要经过选料、设计、造型、模具制作、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琉璃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因介休境内煤矿、陶土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加之洪山泉充足的水动力,这就给介休琉璃的烧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泥料的选择与制备</p><p class="ql-block">琉璃烧造通常所用泥料是一种低铝坩土。坩土有软坩和硬坩之分。坩土是煤的伴生物,在介休有着广泛的分布。由于矿源质量有差异,要求选矿者对坩土具有一定的选择知识,可以通过"看"、"捏"、"舔"、"划"、"咬"、"水泡"等方式看分解后颗粒粗细,判断泥料的成分和性能。采回来的泥料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照翻晒,促其风化。之后用石碾碾成粉末状,再加水浸泡一段时间。泥料使用前,还要练泥,然后将练好的泥堆放在一起,遮盖保湿陈腐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增加泥料的黏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坯体成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琉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工捏制成型,另一种是模具印坯成型。手工捏制的特点是形象生动,造型丰富,局部处理富于变化,主要用来制作屋脊、吻兽之类的产品。模制的特点是规格一致,便于批量生产,主要用来制作琉璃瓦。在民间也常将两种手法结合运用。</p><p class="ql-block">手工捏制屋脊、吻兽之类的产品时,要根据器件尺寸先用泥板粘接成一节一节的方筒,用方简垛出大形,作为造型的骨架,待晾至有一定强度时,再在其上用捏塑的方法做出所需的形象。脊瓴上的牡丹花卉等皆为下垂,这样,从下向上看比较生动、美观,而且,花瓣不存水、不挂土,不易生长野草。塑形用的泥料通常是掺有棉花的"毛泥",这种泥能防止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开裂。塑形时先做出大形,再做细部形象,最后进行局部整形。完成后,在坯体上找到原来垛坯的接缝用利刀切割,然后分开晾干。为了防止坯体存有细小的裂缝,进窑之前需用细泥浆将整个坯体涂刷一遍,称为"上浆"。另外,凡是"眼睛仁"、"爪尖"等需要颜色加深的地方都要先点上特制的黑釉,俗称"斑化"。斑化用料是一种镁铁混合原矿,质地较软,容易研磨,可直接涂于胚胎上素烧,素烧后呈黑色亦不脱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施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配制好的各色铅釉用蘸、浇、刷等方式均匀地涂敷在素烧坯上。施釉既能增加砖瓦表层强度,又给砖瓦披上了一层透明质彩色外衣,展现出了绚丽的色彩。基础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铅,也称铅釉。釉的制备以前称为炒铅,将铅矿石或废铅块放在铁锅里用文火加热,慢慢翻炒成粉状。精细加工之后,过罗筛细,再用清水漂洗,沉淀去渣后待用。使用前根据颜色的需要在基础釉中加入起发色作用的铜、铁、钴、锰等金属氧化物,加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颜色的深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高温素烧</p><p class="ql-block">琉璃大都经两次烧成,第一次是高温素烧:将已晾干的坯体按大小分别装入各个窑室,以煤为燃料烧成。烧成温度在1100℃-1150℃左右。烧工全凭经验掌握烧成的火候、时间和窑温。</p><p class="ql-block">低温釉烧</p><p class="ql-block">在琉璃制作的工艺流程中,釉烧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釉烧失败意味着前面所有工作全部白做。假若釉烧能以木柴为燃料,木柴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就比较容易清理,不易造成釉面污染。以煤为燃料,对炉内烟道的要求就相当高了。釉烧的温度为800℃-950℃左右。窑炉的构造、装窑方式、窑位分布、烧成时间、窑温和窑内气氛的调控以及停火后的开窑等环节都能决定烧制是否成功。其中窑温的控制最为重要,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琉璃釉面的呈色效果有很大影响,釉色的色相、明度、纯度、表面玻化的质感都会产生变化。另外,烧成还会受到气候、天色、风向的影响。这些完全要靠烧窑凭经验掌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远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产生了真正的瓷器。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颜色釉瓷和釉下彩、釉上彩瓷等过程,充分展现出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介休窑窑址以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的洪山窑址为中心,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瓷窑场,是山西陶瓷文化的最高中心遗址。从保存下来的碑文记载和出土器物来印证,洪山陶瓷始烧于唐,历经宋、金、元、明、清数代。</p><p class="ql-block">介休窑瓷品类齐全,宋金时期产品质量高、产量大,在器物式样和烧造技法上,对周围地区的一些窑厂影响较大。所产品种十分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紫釉瓷、青釉瓷等;器型有碗、盘、瓶、盆、盒、奁、洗盞、灯、香薰、枕以及人物、动物、花片、花球、珠子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剔划花、黑画花、柿黄画花、嵌色以及镂孔、油滴、兔毫等。其中细胎白瓷的烧造工艺,可与现代白瓷媲美。器物制作薄而规整,以三、四小支钉或垫砂烧造,白中略带粉青或微青,是介休窑陶瓷中的佳作,也是山西古瓷窑在金元时期具最高水平的白瓷制品。</p><p class="ql-block">介休窑陶瓷延续千年的烧造历史,在研究山西,甚至整个北方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衰中具有突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洪山源神庙窑神殿前清光绪十八年(1892)《公同义阖碗窑行公议规条碑记》载:"盖介休所管地方,俱有出产物类各异,推磁器出产,首属我村洪山也。防于何时,自唐朝末宋代初而开设碗窑久矣"。</p><p class="ql-block">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碑》载: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丹炉炊频,洙风扇烛,高士云集,兴航频届,陶剪翠殊,名彰万载"的记载表明,北宋真宗时期洪山窑烧瓷已很兴旺,且产量很大,因此官府在洪山镇设官收税,而且派过两任税务官。此碑碑阴题名"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的记载充分说明这一点。官府设官收瓷器税目前仅知两例:一为《曲阳县志》记载五代后周时期收定窑瓷器税,一即北宋真宗上引大中祥符元年碑。</p><p class="ql-block">酿酒须美泉,制瓷亦然。狐岐山因有源泉,而"浓泉百道,绿柳千株,异鸟吟吟,祥花熠熠"(见《源神碑记》)。此泉"如万斛珠随地而涌,又如鸥如鹭,腾骞于烟汀沙渚。其声泠泠然,锵锵然,若理丝桐、鸣环佩也。而澄流百步,派分三河,溯涛澎湃,则又风雨骤至,雷霆乍惊,铁骑突出,有荡胸之势焉。"(见明万历十九年《新建源神碑》)泉水所到之处,水磨轮转,浣纱捣衣,稻田秧长,鱼池鳞跃,一派江南景致。介休窑陶瓷的白度极高,国内罕有,大概就有泉清水洌、池澈流湛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的水平,都达到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宋代陶瓷以单色釉为主,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多烧青瓷,且多以颜色釉作为表现形式,定窑则烧制白瓷,多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对北方瓷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介休窑在烧制素白釉瓷器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白釉印花器的烧制,器型工整,纹饰精美,极富艺术性。《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在介绍介休窑时有这样的论述,"窑中发现缠枝花及婴戏纹模印,精美程度超过定窑、耀州窑水平"。</p> <p class="ql-block">介休窑精瓷细作,白釉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镂雕、白釉划花填黑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白釉褐花、白釉红花划花等,精品瓷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白釉红花划花瓷,是介休窑的精美之作,色彩亮丽,仅见介休窑出品,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黑褐釉盏、碗、盘等器物也大量运用印花装饰,装饰纹样以孩童荡船于莲池较为多见,为介休窑独出,为其典型的代表作品。介休窑陶瓷还将中国的水墨画技巧熟练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展示出东方艺术的独特神韵。介休窑能够跻身于宋代名窑的行列,主要原因是在继承唐代陶瓷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开发了许多新品种,显示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辉煌的造瓷业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介休窑遗址位于介休市城东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亦称洪山窑,在洪山镇的喊车沟、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采皮沟等地均有古窑址发现。</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介休窑址以喊车沟为中心,周围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窑址中心范围主要遗迹有宋、金、元、明、清时期烧瓷残片及少数成型器物遗存。介休窑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以后各种品种相继出现,从现存情况看,喊车沟时代较早,琉璃窑在金以后,采皮沟为元代窑口。介休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从目前资料显示,介休窑的白瓷烧造在山西地区宋金时期具最高水平,在烧制素白釉瓷器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白釉印花器的烧制,器型工整,纹饰精美,极富艺术性,达到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介休市</p><p class="ql-block">漫步"中国琉璃之乡"山西必去的一座宝藏小城</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如果说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话,那么介休无疑就是建筑琉璃艺术的巅峰。千百年后我们行走在介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琉璃屋顶与各种造型各异、绚烂夺目的琉璃构件,这俨然已成为介休这座小城流光溢彩的城市烙印!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匠人精美绝伦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介休现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和琉璃有关的却远不止这11处,介休的琉璃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基本囊括"宫观庙宇、牌坊、廊桥、影壁、过街楼"等中国古建筑的所有形制!</p><p class="ql-block">"介休琉璃"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装饰风格,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的镶嵌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公祠。紧挨着祆天神庙。</p> <p class="ql-block">不开门。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袄神楼位于山西省晋中介休市城内,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结合的楼阁式建筑,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写…</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重建了于嘉靖年被毁的庙宇,并根据抑"妖"而崇儒、道的趋势更名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年庙宇毁于一场大火◇康熙、乾隆年再行重修、增建,保留至今的建筑主体格局已历三百余载。全部以琉璃瓦覆顶的袄神楼,特别彰显了介休琉璃艺术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袄神楼本不是一座独立建筑,而是旧元神庙(玄神、袄神)后改三结义庙的山门兼戏台。下为山门、上是乐楼、后部跨街、华美壮秀的袄神楼成为一处奇特的多功能过街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楼平面"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街心部分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楼高二层,约25米,腰间设平座色栏,上部覆盖重檐,实为四层。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台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从介休袄神楼脊顶之畏兽型天神和胡服骑瑞兽琉璃雕像以及袄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来看,都有着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袄神楼下层是高大的山门,上层是宽敞的乐楼。乐楼北向,面对"三结义庙"。袄神楼虽历代屡经维修或改建,但在维修改建中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模、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现在仍不难找到袄教和袄祠文化的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屋顶上的小怪兽才是直击心灵的东方审美</p><p class="ql-block">这些屋顶上的多彩小怪兽叫作鸱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鹫头硕大口大张,尾部上翘反卷,在空中形成优美的弧线!鸱吻喜四处眺望,遂立于殿脊两端,用以防护屋脊交汇点最容易漏雨的部位!</p><p class="ql-block">这些高耸巍峨的鸱吻琉璃饰件在具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是整座建筑物最华美的装饰物之一,使一座座古建筑散发出直击心灵的力与美的东方神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天宫楼阁,寓意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p><p class="ql-block">脊刹位于屋顶正脊的正中位置,脊刹的琉璃装饰华丽繁复,一般有双龙戏珠、双龙含脊、宝瓶状、宝塔状、楼阁状、并饰以青狮、白象、葫芦、莲花、牡丹等花卉,有的最上还立金属戟起到固定、避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形制的脊刹含义也不同,一般有吉星高照、事事平安、平升三级、福禄、智慧等喻义!</p><p class="ql-block">每每看见这些高耸精美的建筑饰件,都会被它体现出的美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建筑装饰的彰显,更是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美学!</p><p class="ql-block">以下就是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的山西介休古建筑屋顶上的一些脊刹琉璃构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梁、橡、枉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现在仍不难找到袄教和袄祠文化的遗迹。</p><p class="ql-block">袄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顽,享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又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同时是研究我国袄教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祆神楼的旁边有一座文公庙。新建的。</p><p class="ql-block">祆神楼的两边各有一座文公庙,不知道历史是否是这样?还是现在新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