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那坑塘

<p class="ql-block">故乡那家院那坑塘,满载着我难以忘却的对家乡和爸爸妈妈对我们爱的美好记忆。思念家乡时,象品一茶盏茗,愈品愈品味到其淡淡的清香;象饮一酒盏老酒,愈饮愈感觉到其香味绵长。</p><p class="ql-block">在母亲节这天,我又象儿时看电影般好奇地看了一遍张里庄——我们家的那段视频。</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28日那一天,我看到妹妹和妹夫发到姊妹微信群的视频,视频是录的故乡张里庄村原自家的房屋、街道,我们家房子,现在只剩下箔打(以土夯实的墙)墙的一面了,虽然房子在37年前就卖给近门家,但亲眼目睹从孩提时一直住到大专毕业工作后的房屋,已成为断壁残垣,孩童时的秋季,我年年上去摘枣的大枣树也无影无踪了,禁不住伤感起来。几年前,村庄中大部分家都搬到在桃园镇驻地——屯头村建的新社区了。这个视频它让我穿越到50余年前故乡的生活场景中。故乡是一部记忆短片,在我心里放映的次数越多,它的画面就越清晰,因为故乡有我们的“根”,爸爸妈妈对我们姊妹的爱、教育和对爷爷的孝心至今仍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在我脑海中特别挥之不去的是视频中家南面的坑塘,坑塘现在已经没有水了,只剩下一条布满杂草和秫秸的土沟。</p><p class="ql-block">我把日历翻到上世到60至70年代,家中的自留地——在名叫“兔子腚”的地方。这块地及另一块在坑塘北边的自留地,在我们家从张里庄搬出前就送给近门的家户了。在种自留地的那些年月,我们常去地里干活,每次都从坑塘边走过,坑塘里的荷塘宛若后来教学生读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描写的情景那样美,那样静,那样令人留恋。我有时伫立于坑塘边倾听青蛙的哇哇的叫声,观察塘中的垂柳的影子在荡起的涟漪中摇曳,后被揉碎于碧波中。夏天,走在故乡坑塘边的小路上,那种轻柔那种和谐那种舒服,像清风一样,慢慢地飘进了我的心田。坑塘边的小路是泥土路,但根本没有影响到我对家乡的爱。</p><p class="ql-block">这坑塘留下我太多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我曾和几个同学在石横赵庄水库里一块游泳,也在泰山山脚下水库中游过,还去过多个大海边,在深圳海滨浴场、青岛海滨浴场畅游,那海水水面特别浩瀚,一望无际,有时候我也仰泳,看着天上的海鸥在海天一色的空中翔来飞去,那是用语言难以言出的轻松和惬意。</p><p class="ql-block">然而,我最忘不了的还是家乡坑塘。从八九岁起,我在坑塘里跟着大伙伴学游泳。在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学会了游泳。</p><p class="ql-block">有邻居好意地把我在坑塘里游泳的事告诉了我妈:你孩子下坑游泳了。妈妈知道后严厉地问我,看到妈妈这么生气,这么担心。我就说:妈妈,我会游泳了。妈妈不相信。我说,那您去看看我在坑塘里游泳。于是妈妈匆匆的跟我到了坑塘。我下了坑塘,游到坑塘的中间,亲眼看到我真的会游泳了,妈妈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下了,以后再也不担心我下坑塘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坑塘里游泳。坑塘上是桃行,春天的四月初,桃花开得姹紫嫣红。这时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我们商量到坑塘上面同去摘几个桃子,我们三四个人悄悄地爬上了桃行。发现南面看桃行的麻风病人从屋里走出来。他被我们孩子们称为“大麻风”,一提起“大麻风”我们都有些怕。庄里人怕他传染人,让他独自在桃行一间屋里住。我们几个慌慌忙忙一个人摘了三四个,纵身一跃,像跳水运动员跳入水中。我们担心“大麻风”追我们,有些害怕,但后来他并没有过来。我们一边游泳,一边将桃子在水中一涮,咬一口那桃子蜜糖般的,真是甜啊,我们开心的笑脸宛如桃花盛开那么灿烂。</p><p class="ql-block">在坑塘的西面,两个坑塘中间开辟了一条小路,从宛如蚯蚓的这条路上可以从坑塘北到坑塘南,再从桃行的南边进入桃行,在“大麻风”住的房屋的旁边有一家卖豆腐脑的,有时我和妹妹一块到豆腐脑房买一碗豆腐脑,走过一里多的路程,我把这碗豆腐脑端到家里。这豆腐脑每次家中其他人是一点也没有吃,妈妈说只是给爷爷买来的,我们看到爷爷吃着豆腐脑,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和妹妹只是感到很有成就感,没有一点奢望。这是妈妈对爷爷的孝心耳濡目染的结果。现在想想妈妈这种以孝为先的教育是何等的成功啊!</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生活像是五味瓶,有酸甜苦辣咸。如今我们早已住在不同繁华的城市中,但还是难以忘却土路土房,有坑塘的故乡,这即割不断的乡愁。</p><p class="ql-block">记得80年代初,在我们家南面坑塘的西边大桥东,爸妈请桃园镇唯一的摄影师照了张相,那时候我们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大好年华之时。这张照片我们一直珍藏着。</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从农村走出,均考上大中专院校,并在不同行业有些建树,有些贡献,是因为爸爸妈妈和家乡等老师们教育及自己锚定目标、不懈努力进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6日,母亲无牵无挂、放心、平静地离去了。至今已过去3年有余。</p><p class="ql-block">我写完这篇文章,是在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寄给母亲及家乡的一份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