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也是有故事的人

焕丽

母亲也是有故事的人 <p class="ql-block">  文/焕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英雄和传奇人物才有故事,但我常想起母亲生前的一句话:我吃的苦可以用箩筐挑,可以写一本书。母亲也是有故事的人,我弟弟不止一次在老表们聚会时说,我老娘那么漂亮,怎么看上了我爸的。与弟弟看法不一样的是,熟人都认为他们是相得益彰。其实,父亲五官端正,个子也不矮小,还读了几年私塾,用老表们的话说:能写会算,很接人缘很健谈。我哥哥长相最像父亲,现在八十有余,人们还都说他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都是1919年出生的人,母亲娘家和父亲家的村子相邻。我爷爷这辈有五兄弟,父亲这辈也有五兄弟和一个姐姐,是个大家族。父亲的童年很不幸,他十二岁就失去了母亲,当上面三个哥哥能自立时,他们就分家了。就在那时,他大腿上长了个瘤,因没条件及时医治,后来影响到了骨头,听母亲说,年轻时根本看不出什么,随着年纪的变化,后来走路才慢慢地带有残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兄弟姐妹五个,她老大,母亲十几岁就在武汉的申新纱厂做女工。小舅从小体弱有病,在放牛时被牛带到水塘淹死了。大舅老实本份,无奈十岁时被爱喝酒的麻木外公送给了别人,外婆眼睛都快哭瞎了。因此外婆很早就跟我们家一起生活。都说三个妯娌一台戏,更何况五妯娌还外加一个大姐。母亲又是个性格很要强的人,带着自己的妈和婆家的大家族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她处处都得谨小慎微,又怕外婆受委屈,想想她该有多难。可她们关系处理得很不错,每逢佳节大家都想着从四面八方赶回去团聚,从没把外婆当外人看,而且很尊敬外婆。直到现在,堂兄妹们也都很怀念大家族逢年过节团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婆小小个子,视力极差,但坚持帮忙做饭照料我们,母亲下班后自然也要帮忙。三年自然灾害时,物质匮乏,父母开了一些荒地。父亲做不了体力活,施肥浇水母亲样样不含糊,地势很高的地浇水不方便就种芝麻和黄豆。家里用收获的箩卜大头菜搭配大米一起做饭填肚子,同事们也常到家里来拿菜。母亲忙里忙外虽然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厂里隔些时间就发民众乐园的戏票,他们也总带我一起去。只因我身高不够常被拦住不让进,我吓得躲在母亲身后,等父亲去周旋时母亲带我赶快溜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有几年,单位下马,工作没了,父亲在家加工古装戏帽子上的绒球、做纸花、批发咸菜小零食,母亲打零工下班帮外婆在家纺丝线,生活陷入低谷,父母却没为钱争吵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落实政策,父母回单位上班,生活又有序了。我们家又从郭茨口的老家搬回到利济路——父母中壮年时在大汉口的闹市修的一处私房。不知听母亲说过多少次,为修这个房子,她曾被国民党的警察抓去坐了两天两夜的牢。后三十年,子女不在他们身边时,为了保住这份财产,她不畏邻里的霸道,替我们守护着这份家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命硬,渡过了一难又一难,动乱年代来临,有天祸从天降,母亲上班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颗流弹,从母亲的右小指穿过,母亲的右小指头从此总是弯曲的,众人都说母亲是捡回来的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命硬,但吃的苦真可以用箩筐挑。在父母慢慢变老的路上,最辛苦的还是母亲。父亲从1980年中风后,又两次住院动手术,因膀胱癌小便改道。十一年左右,主要是母亲悉心照料,1991年8月,父亲去世。这年年初,母亲也中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小便改道至肚脐眼旁,不断有尿液和积水从改道口渗出,唯一的办法,用旧棉服做成尿片堵在改道口,母亲每天都要在煤球炉上烘尿片。那时买煤球要煤球票,邻居们常常资助些煤球票,她怕煤球票过期,有次一口气买了几百斤蜂窝煤,把煤球拖回家,一个个往炉灶周边码煤球时昏倒在地......一生直爽、要强、不服输的母亲被压跨了,她中风了。从那时起家中一个房躺一个老人。经住院治疗,母亲刚开始还可扶着板凳,下地把电饭煲插上,生活可半自理。每天中午,我从单位回家安排二老中饭,晚上哥哥姐姐各值三天班,星期天我值一天班。弟弟工作忙、孩子小、老婆上三班,只能偶尔抽空去看一下,最多两老需去医院看病时请假帮个忙。这种情况维持了八个多月直到父亲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初病到母亲也中风,十年有余,母亲的付出一言难尽!母亲中风到去世五年多。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半天,让我到前房,把已中风八个月的母亲扶到他身边,他拉着母亲的手连声致谢、道歉,嘱咐母亲以后要把握住自己,好好照顾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婆婆我对不住你,是我拖累了你,害得你这样,对不住呀!对不住!对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姐姐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仼。不到一年姐夫得了重病,第二年去世,母亲接回利济路老宅,请保姆照顾,中途还换了保姆。有天我得知,保姆晚上把母亲一个人丢在家,她去工地跟她的情人过夜,我们知道后辞退了保姆。经大家商量决定,母亲以后在哥哥姐姐和我家轮流住。那以后又是一言难尽的苦难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生病时有母亲精心照料,有安定的家,可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呢?没有安定的住处,几处辗转,相比之下父亲比母亲要幸福得多。父亲生病时常提要求,想吃这吃那,可母亲没要求,问她想吃啥,她总说随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妈就有家,母亲走了,那热闹得令街坊羡慕的家也成了故事和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故事点点滴滴,就像窗外滴嗒的小雨下个不停,下吧下吧,下成一场大雨,替天堂的母亲诉说,替我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委屈和思念都化成电闪雷鸣的倾盆大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焕丽于2024.5.12 母亲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焕丽2021年北京留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哥哥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排从左起:母亲、父亲、二伯、二伯母、三伯,其它多数是二伯这房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2022年家族部分人聚会 共三桌</p> <p class="ql-block">2023年部分老表聚会</p> <p class="ql-block">弟弟当兵时的全家幅 第一排左四母亲左五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