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排中间落座的是奶奶和舅爷,后排中间是爸妈,爸爸左边依次是二叔三叔,妈妈右边依次是二婶(二婶怀里抱的是四妹)三婶(三婶怀着三弟),第二排是哥哥,紧挨奶奶的是二弟,旁边是姐姐,舅爷旁边是我和老妹。(拍摄于73年-74年间)</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天闲着没事翻看老照片,一张全家福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看着照片上的家人,都是那么亲切,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往事浮现眼前,带给我不尽的怀念…… </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我六七岁时,舅爷来旗看望奶奶在一家国营照相馆拍的。</p> <p class="ql-block"> 舅爷是奶奶的小弟,和奶奶一向亲近,那年从河北崇礼专程来内蒙看望自己的老姐姐。他老人家是位慈祥的长者,宽阔的前额,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智慧和学问,洁白的衬衫领子整齐地掖在中山装里面,看着颇为讲究。舅爷在乡里做过老师,后来在乡政府任书记一职,当然是有领导风范的,气质和风度很是不凡。尽管我们第一次谋面,可我一下就喜欢上这位可亲的长辈,也许这就是血脉亲情。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总是寸步不离舅爷,带着舅爷去“游览”小镇的风景,比如镇南面的小湖,那时候城镇建设还是跟不上的,周围连<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棵树都没有,光秃秃的,岸边散落着牛群马群留下的蹄印和百灵鸟低飞时的鸣叫声,有一种很强烈的空旷的原始感。说</span>是湖,当地人叫它“河泡子”(水涝时形成),孩子们很简单,有水就开心,所以毫不犹豫地领着舅爷观赏他们认为的“美景”,舅爷总是笑呵呵地听着我们“自豪”地介绍草原上的风土民情。</p><p class="ql-block"> 隐隐约约记得是要过“中秋节”了,舅爷在旗里食品加工厂开的点心铺,给我们买回了月饼,一人一个,我们却不敢伸手去拿,不相信那一个整月饼将属于自己!那个年月,虽然我家条件还算不错了,父母辛勤工作,让我们吃饱穿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年节时,月饼是切成一牙一牙吃的,不像现在吃啥有啥,与之相比非常“奢侈”。也许正因计划经济时代的约束造就了我们节俭有度的习惯,和对食物的珍惜,这在当下还真是值得推崇和继承的优良品质呢!</p> <p class="ql-block"> 说起舅爷和奶奶,还是要提及一下祖辈的一些事情的,奶奶娘家姓张,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开着一个不小的铺子,铺名叫“富聚成”,因为信誉好,在当地名声很响。听父亲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姥姥家吃住,舅爷领着小外甥也会时常光顾铺子,去捎带拿些吃喝,父亲小时侯跟着自己的小舅舅沾了不少光。[呲牙]</p><p class="ql-block"> 舅爷的到来让我们高兴了很长时间,不记得舅爷待了多久才回去的,只觉得和舅爷短暂的相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至今想起来还是那样温暖。</p><p class="ql-block"> 可亲可敬的舅爷在我刚上初中那年因病去世了,父亲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过劲儿来。舅爷在世时经常给奶奶来信,为了不让奶奶伤心难过,孝顺的父亲和叔叔们依旧拿着“来信”读给奶奶听。瞒了很多年,直到奶奶年事已高不再追问亲人的事情。也许冥冥之中她老人家已经感知到了真相,只是不愿揭开那层纸吧。</p><p class="ql-block"> 据哥哥回忆:奶奶从老家来草原前,曾经寄存在邻居家的一对青花瓷瓶,也是上辈传下来的老物件,不知道是掸瓶还是古时架帽子用的帽筒,有一年回老家最终也没有要回来。老家舅爷家的仓房,还见到过奶奶出嫁时娘家陪送的木制梳妆盒,记得盒子上有多层小抽屉和小柜门并且都带有黄铜小垂挂耳和小拉手,盒子的八个角也都包有黄铜。做工非常精美漂亮,盒子应该是用名贵木头定制的,它本身散发着一股淡淡幽雅的香气。由于当时年龄太小,也不知道它是檀香味还是黄花梨挥发出来的陈香味,历经几十年了仍旧留存着。很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将这些祖辈留下的东西保留下来的意识,不然现在也是一份念想啊……</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与舅爷家的亲人虽然不常见面,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永远无法割舍。</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只是家人的一部分,现在马家已有30多口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爷爷当年在奶奶娘家铺子里做账房先生,因为能写会算,颇受太姥爷的喜爱,所以就促成了爷爷和奶奶的婚事。</span> 爷爷很早就没了父母,是和他的舅舅一起生活的,父亲给我讲,本来他们的家境也非常好,在张家口有好几处房产,也有不少地,只因爷爷和大爷爷年纪小,后来的家产就都被他们的舅舅独吞了,哥俩沦落成了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穷孩子。 </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祖上是位名医,给当朝皇上医好过病,得到了奖赏,那是一块皇上赐的匾额,奶奶和爸爸说早期家里还有祖上传下来的包装精致的书籍,据说还有太师椅等家具和摆设,可见爷爷的祖辈当时的地位还是很显赫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爷爷家后来家道中落,很多宝贝都没能流传下来,成为后代心中的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 可马家人忠厚善良,节俭朴素的家风还是代代传承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父亲这辈人,哥弟兄三人都很优秀,也很孝顺,是当时旗里有名的孝子!包括我的娘亲婶婶们也是好儿媳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爷爷去世时奶奶才49岁,家庭的重担一下压在她羸弱的双肩。除了爸爸已成家,还有两个未成家的叔叔,奶奶非常要强,硬是撑起了一个家,她教子有方,后来三个儿子无论事业和家庭都很成功,是我们小辈人的榜样,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p><p class="ql-block"> 时光不可倒流,回忆绵长永久。写下这些文字不仅是一种缅怀,更是对曾经家族往事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在家族重要的日子里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舅爷和奶奶去世后,长达二十几年我们失去了与家乡亲人的联系,直到2019年3月父亲去世不久,家乡的亲人来到阿旗寻找我们,久违的亲情再次续集起来,可遗憾总是人生常态,如果父亲还在,一向重视亲情的他老人家不知该有多高兴!写到这里我不禁泪湿衣襟……最后愿亲情永驻!家族兴旺!继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起克服过艰难困苦时期,也一起以我们大家族特有的方式共同快乐度过令人难忘的蹉跎岁月。时光荏苒,我们风雨同舟,一家人相互帮助相互搀扶,步履坚定地走在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如今,几位至亲已离开我们,但是整个家族依然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延续骨肉亲情,相伴度过人生的每一段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