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1至2024年重大科技成果概览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国2021至2024年重大科技成果概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雾松飞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2022年2月28日公布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b></p><p class="ql-block">看: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揭示鸟类迁徙路线成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2022我国十大科技突破有:</b></p><p class="ql-block">中国天眼2022年10月探测到宇宙中比银河系大20倍的最大原子气体系统,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这也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系统。2022年“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之后,我国空间站正式建成,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目前已有17个国家加入我国空间站。历经18年,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基因。有望将玉米的产量可提高10%,水稻提高8%。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证实玻色子奇异金属。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将6颗卫星一起送上太空。突破了六项关键技术;射程最远的东风41,在力箭一号面前也就是个小弟弟。牌探测员“夸父一号”发射成功,并发布了首批科学图像。夸父一号是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获得突破,形成中国原创的“海洋绿氢”全球新兴战略产业。“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重大突破:创造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成为世界第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在物理、化学、材料以及生物等学科研究中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还催生了很多新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抗癌药物等等,是现代科学的基石。我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新纪录。成功获取了海拔6500米、7028米和8848米的冰雪样品,科考创造了海拔9050米浮空艇原位大气环境科学观测的纪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包括:</b></p><p class="ql-block">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返回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我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2023年5月30日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我国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智能钻机,成功产出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功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2024年4月29,北京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新建设成果 37个重大科技项目</b></p><p class="ql-block">落地布局;包括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存算一体芯片,首创人工智能辅助的基于结构的蛋白聚类方法,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开启国内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研制新征程,全球首创的靶向药物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等,集中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的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此次涌现出一批国际先进的原创成果。正在加快建设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其二级加速器——增强器,已经建设完成、成功出束,距离发出“最亮的光”越来越近。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成功研制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AI模型所需要的算力每100天就要翻一倍,清华团队研制的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存算一体芯片,全面突破了传统架构下的能效瓶颈,在人工智能运算场景下,简化的系统架构不仅助力运行效率提升,更让功耗大幅下降。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文明新时代,为高算力芯片发展提供新路径。在基因编辑领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首创人工智能辅助的基于结构的蛋白聚类方法,突破碱基编辑工具酶来源受限的卡点问题,开发了碱基编辑器CyDENT,其成果将对农业育种、精准医疗领域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2023年7月我国探索太空的绿色使者——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它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集聚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9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4所高校、3家新型研发机构和2家央企研发机构落地发展,在怀科研人员数量超两万人。</p><p class="ql-block"> 畅想未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让我们值得期待,我深深为祖国的综合国力一日千里腾飞而热血澎湃,并感到自豪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