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麦浪,让我联想起我的第二故乡一一镇安》

杨松本先生

<p class="ql-block">我徙弟李发芳是个很有名气的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被好多家谋体选用,今日,我见到他摄的这几幅,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和我第二故乡镇安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龙陵县腊勐镇新和村的小山村,我的家距镇安约25公里。六十年代的教育体制,还没“幼儿园”这个名字,小学是五年制,初中是两年制,叫附设初中,也许是我的命运好吧。1978年那年,附设初中改革为三年制。我考上了腊勐中学,到腊勐中学上了初一,读了两星期后,听到镇安中学到腊勐中学挑选高分三人到镇安中学就读,最终,我被录取到了镇安进入了初中28班。</p><p class="ql-block">从小就受父母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从此,我在镇安开起了我的人生,几年后,找到了当时最好的铗饭碗。分到了人人羡慕的供销社工作。</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我们家到镇安还没有公路,走的全部是山路,有约一公里腊勐到县城龙陵的滇缅公路又没直达镇安,苦走公路到镇安,就要多绕近八九公里路程,所以,我读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期间,往返回家时,都是走山路完成。今天回想起来,我走了五年的“长征路”。后来去保山读书时是坐客车去的,改变了我不再走这条五年限辛历程的山路了。</p> <p class="ql-block">每看到这片麦田,我记忆犹新,那时因离家太远,大约两周到三周才回家一次跟父母要伙食钱,周末时,我常跟同桌的何乔有同学去他家度过周末,吃住在他家,节省了我的伙食费,年年麦收时,我和乔有家人一起到田垄上一起收割金黄黄的麦子,首先用镰刀割麦子,一排一排摆好,割完后,又用麻绳梆捆,然后用备好的尖担两头一穿,挑到选好的田边再撒开,开始打麦子,麦子打完,把麦粒入袋,麦草一梱一捆捆好,慢慢桃回家。那个年代,还没有摩托等运输工具,要么用骡马驮运,要么就是人工挑或背。麦子背到家后,还要晒上几天,用风车扬干净后才能放入粮厢保管。麦桔全部运回家当饲料喂牛马。在同学家这几亩田里栽过秧,割过稻,栽过洋芋等粮食作物。</p><p class="ql-block">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夏天也是收割麦子的夏收时节。不光是金黄麦田的美,我读书时,体育老师天天早晨带我们跑早操时,都路过这一片片麦田,所以说,这几幅金黄色的画面勾起了我人生的篇章。入今我明年届满60发了,对第二故乡镇安产生了更多的乡愁,是永远抹不掉的回忆,是我人生成长历程的黄金时代。今天能写出此文,也是我在镇安中学读书时跟语文老师学习练就的根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