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共读书目:《活在课堂里》(李政涛)</p><p class="ql-block">本期导读:工作室特聘导师杨玉莲</p><p class="ql-block">本期分享:工作室种子教师张玫妍</p><p class="ql-block">举办团队:金昌市高永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p> 导读寄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就像种下一朵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年读的是表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年读的是积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年读的是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生读的是内心富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世界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p> 问题引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政涛老师《活在课堂里》第七辑涉及了教师做好迎接课堂的准备、理论对课堂的指导、不要放弃读书的信仰、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教学新基本功、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以及写作对教师的意义等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针对“理论对课堂有用吗?”这部分内容,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阅读感受和理论学习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作用。</p> 阅读感悟 有理论课堂才能有底气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论对课堂有用吗?李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指出两种自己时常感受到的傲慢:理论的傲慢和实践的傲慢,虽然两者犹如同一硬币的两面,但这两面所代表的两个世界的人,其实都是同路人,他们都是通往“课堂”这一“罗马”的行路者,也都是朝向“课堂”的朝圣者。所以,课堂无论多么重要,都不构成拒绝理论、否认理论的理由。那么,理论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理论让我们站在高处和远处,并因此带来宽阔的视野,超越常人的眼光,这是一种清晰、明澈,富有洞察力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理论可以给我们思维能力,“能力”远比“知识”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理论还有助于养成“思考习惯”,习惯于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习惯于告诉别人“我就是这么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理论是“课堂阵地”的司令部和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如果简单对待,就会过于片面。在我看来,实践能检验理论,理论当然也能检验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能成为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教学理论,必定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提炼,我们才能将实践中获取的种种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奉为圭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后,一大波新理论、新概念扑面而来。如“学科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等,眼花缭乱的新概念让老师们徘徊不定,或浅尝辄止。依照李老师的观点梳理归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本学科的教育目标,而跨学科教学、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等不过是通往罗马的不同道路而已,最终都围绕着“深度学习”这个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顶层理论而展开,区别清他们的关系,就能博采众长,因材施教,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开始接触“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我的内心也是排斥的。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和相关理论、观摩了一些实践课例之后,我慢慢发现大单元教学的乐趣和优势,尝试不再拘泥于一节课,而是放眼整个单元或者某个学段,将整个单元的内容统整起来,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审视课文,对整合的文本进行纵向、横向上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侧重追求文本的细微分析,致使文本碎片化的问题。当今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是缺乏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筛选、辨析的能力,大单元教学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值得细细研读落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大单元教学?肯定不是。有些学生基础较弱,还得以单篇精读、夯实基础为主,并逐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当这些能力有所提升后,再择机渗透新的教学方法,效果才会凸显。有些学生在阅读、表达等方面已经有了优势,就可以通过大单元教学,训练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还要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进行大单元教学?当然不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我们能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前提是把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整合起来后,能找到一个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切入点,如果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失去了整合的意义。有些经典的篇目,更适合通过精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深处,品味作者真挚的情感,咀嚼作者独到的思想,在反复的吟咏、阅读中才能吸取经典的营养。当我们与文本多次对话,逐渐走向文本深处时,就会越深刻地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思想境界的超脱,心胸抱负的宽广,这样的一篇文本实际上已经囊括了一个单元的体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是大单元教学还是传统的单篇教学其实都是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只要有助于达成“深度学习”这个顶层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都应该积极探索、尝试运用。明白了这层关系,我们在设计教学、进行实践时,就不会偏离重点,走入歧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本是固定的,思考的过程就能让文字鲜活起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光是学生应该有的学习态度,教师更要习惯多问“为什么”,才能删繁就简,直击要害。有理论教师才会有根基,因为思维透彻清亮才能豁然开朗;有理论课堂才能有底气,因为思考会拨开迷雾,柳暗花明。</p> <p class="ql-block">撰稿:张玫妍</p><p class="ql-block">审稿:高永春 赵玉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