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清代手抄本《精选墨式》

闲云——国富

<p class="ql-block">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古代中国,抄写一直是书籍制作和流通的重要形式。之后印刷术日趋全盛,印本书市场也逐渐繁荣,但是抄写仍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方式,抄本也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尤其是宋代以后,印刷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阶段,然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无论官方还是私人的抄书活动仍然相当盛行于世,尤其是在民间抄书风气更是浓厚。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各代抄本,对后世学术研究和藏书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私塾教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抄本易散佚且文献对其记载较零散,再加上古代印本书籍多是官宦学者以及城乡仕绅研究的主体,所以一直以来抄本的收藏研究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对各代私人抄本的收藏研究,无论在古代藏书史上,还是图书出版史上,以及对各代古籍文献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手抄本《精选模式》应该是清代文人的手抄作品。作者以儒家经典作为蓝本,书写工整,文字行笔流畅清晰,以严谨认真的态度留下了历史文化的遗存,展出供同好鉴评。</p> <p class="ql-block">书名:《精选墨式》</p><p class="ql-block">时代:清</p><p class="ql-block">编著者:不详</p><p class="ql-block">版式:手写</p><p class="ql-block">纸张:棉纸</p><p class="ql-block">装帧:线装</p><p class="ql-block">开本:22*14CM</p> <p class="ql-block">此书为编者搜集清代早期文人墨客之名篇名作手抄汇集,定名为《精选墨式》,作为塾学教材和家族子弟科考习学范本。</p><p class="ql-block">譬如其中就选取了清代乾隆时期王汝骧的《为人父止于慈》。</p><p class="ql-block">注:王汝骧简介见篇末</p> <p class="ql-block">王汝骧,清代官员、文人。约公元一六九二年前后在世。字云衢,亦字云劬,亦称耘渠,江苏金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由贡生官通江县知县。汝骧著有《墙东杂著》一卷,见《四库总目》。王汝骧简介附后</p> <p class="ql-block">王汝骧简介:</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他在《跋王若林自书耘渠续稿序》中评价王汝骧“于王氏时文之造诣,称许备至,乃有越乎望溪方苞者,而非若林王澍法书之可比拟,今录于下,以见一端:</p><p class="ql-block">右王耘渠续藳序,若林手书後戊申岁。若林生於康熙七年戊申,至是雍正六年戊申,年六十一。是其由吏部郎请告归之後二年,在惠山时作也。金坛王氏并以时艺名家,耘渠最善,其晚年续藳更有进。其法密而气醇,宜有以发其微妙之诣;而兹序顾略焉,第以嗜耘渠文与耘渠嗜其书相较言之,先生竟自以为其书足当耘渠文耶?耘渠时艺不特在金坛王氏推为师长,即在国朝诸名家虽气度或逊前哲,而精诣过之。後有作者,未之能或先也。至若林之书,惟篆法不苟,而偏於瘦细,愚有详说。至於正书学率更而未能入率更之室,晚年自命学褚,而益失褚法,尚不及行书之学米,恐未能与耘渠文可并论也。昔在济宁,拜谒曾子祠。祠碑方望溪文,若林书,方纲辄心慕焉,题名於石後,已倩工将镌矣。乃读方先生文,仰赞宗圣数语,恐涉後人臆揣之末见,而先生又自书於碑阴,自谓用褚法,虑观者忽之,於是语工且勿镌,盖实见此文并书而为之惶然弗敢安也。若耘渠之时艺,虽不能越出古人,而视方先生之为曾祠碑记,岂不尚稍愈乎?”</p><p class="ql-block">由此亦可见王氏不唯《墻东杂著》一编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