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故居-三味书屋

君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绍兴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余书屋场景说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即为其中之一。今特辟"三余书屋"场景演示,使观众体味鲁迅当年读书情景。</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塾师寿怀鉴(1849-1930),字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读书。他勤奋好学,注重思考,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书屋正中为塾师桌椅,两侧为客席,窗前壁下则为学生座位。</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味书屋的"三味",一般认为是指读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书籍的三种体验,分别比喻为稻粱(谷物)、肴馔(yáo zhuàn饭菜)和醯醢(xī hǎi鱼肉酱)三 种味道。具体来说,"读经味如稻梁"指的是阅读经典著作如同享用主食一样滋养人;"读史味如肴馔"意味着阅读历史作品就像品尝美味佳肴一样令人愉悦;而"读诸子百家味如"则是说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就如同吃调料一样,能够增添风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外,还有另一种解释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其中的"三味"被理解为甘于平民生活、满足于简朴饮食以及体会诗书深意的三重境界。然而,这一说法与经典的"三味"解释略有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余"即三国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都是读书的极好机会。"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后来由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了"三味"。有人认为此处的"三味"可能也包含了"再三体味"、"反复钻研体会思考"的含义。但这并不改变对"三味"主要含义的理解,即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所带来的精神滋养的比喻性描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园,影响他的学习,就要求塾师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下角有一个一寸的"早"字,是鲁迅当年亲手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一个“早”字,用以自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后园,私塾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学生们自寻乐趣。当先生读书人神的时候,他们也溜到后园折腊梅花,寻蝉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