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母亲

地名张高明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节,我也正好在写我的回忆录,母亲是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正好写一写平凡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是舶来品。我的母亲可能都不知道这个节日。</p><p class="ql-block"> 母亲许贵英,1943年出生,属羊,今年81岁,她一直按虚岁计算,说是82岁。近几年,她与同龄的老人说:“咱们活这么大,可行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命大福大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辈子经历了几次危险,好在命大,得以“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 十来岁时,她在高低不平的平顺县南耽车村里玩耍,因为捡一个皮球从小山坡上掉下,一时背过气去,正巧北耽车村民段原则路过看见,将她救起,虽脑子略受影响,但几无大碍。</p><p class="ql-block"> 1962年,母亲被说媒说给了安乐村一户人家,但性格不合,母亲死活不愿。正赶上其父亲重病在身,有阴阳先生说必须让女儿找一个家有石鸡(民间传说的宝贝)的人家,冲一冲病情或可痊愈。我姥爷听说,我爷爷家有石鸡,母亲也抱着孝顺之心,在中间人的撮合下和父亲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天,她在村西大坝根的水塘里洗衣服,因不小心便一头栽进深水塘内,当时还身着棉衣,她不会游泳,但却没有沉下去,慢慢转了几圈后,硬是抓住了水塘边沿。正好有村民路过发现,把她送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母亲患有肾病,正好同村段延生说,以前去过鹤壁,那里有全国有名的肾病专科。我们拉上母亲,去请“名家”诊疗。一进入鹤壁市区,沿途肾病医院的宣传广告扑面而来,我们找到一家医院,医生看了病历,现场检查之后,开了两个月的药,承诺以后反馈疗效,可以邮寄药品。半年之后检查,肾病的一些症状减少,算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她因为家族高血压史,60多岁后便一直服用药品,有时就把父亲吃的药分一些自己服用。2023年在参加外甥的订婚时,因不小心在下台阶时摔倒,80高龄的她却无大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豪满足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1963年,20岁的母亲和同龄父亲结婚。她以一生养我们兄妹四人为荣。</p><p class="ql-block"> 我长大后,参加了工作,能给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乡亲们也和她说一些感谢的话,见了我,她一定要说起能帮别人就帮别人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 2019年她患了白内障,正好中国石化“光明号”列车开到长治,她搭乘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快车。经过蒙眼手术,解除了昏眼朦胧之苦,她逢人就说:“这个社会好,还能免费治病。”2023年9月,光明号列车开到晋城站,中石化系统要在长治找一个4年前做白内障手术效果好的患者,几经周折,长治石油公司领导联系上了我母亲。因为母亲有轻微耳聋,上台后不会说话,他们便提议让我女儿张佩如随同母亲到晋城登台现身说法,参加晋城启动仪式。母亲高兴地坐在台上,享受着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因父亲脑脑梗发作,成了半瘫痪状态,经过在长治租房雇人看护、平顺养老院等几番折腾,但因父亲多种疾病时有发生,无医护人员护理,便转移到上党区苏店的医养结合安鑫养老院。母亲也一同住在那里,和有退休金的老人一样,享受着24小时的看护。她也“大胆”地和同龄城市老人说谈农村的家长里短,过得快乐自在。别人问起费用问题时,她骄傲地说“我的儿女出”,这可能就是母亲最大的荣耀了吧。</p> <p class="ql-block">  2022年秋天,我父亲去世后,征求她的意见。她说:“长治县的养老院的饭菜不适合我,我吃不惯,自己还是愿意吃平顺养老院的油麻糖(油条)、鸡蛋汤、炉面、大米烩菜等多年吃惯的口味。”母亲还愿意去养老院享受饭来张口,和同龄人交往的暮年生活。于是,她重新回到了平顺县张井村的恒德仁厚养老院。她常说“我受了一辈子,现在真不愿意做饭了,就愿意到养老院吃现成。”虽然她知道养老院费用较高,也知道我能出得起,但还是感叹再便宜点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劳作节俭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她在“文革”期间,和爷爷、父亲一起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成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1975年到1985年,父母亲和全村百十口人共同住在离村十多里外的小条(地名)种地收获,年复一年。1982年改革开放,土地下放,小条也不再专门设立生产小队,但父母亲还和几户共同在那里坚持了三年多的山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记得,有时做饭前,她担着水桶在池里挑水;椒香时节,她踩着凳子、挂着箩头摘花椒;收获时间,她的肩上扛着重重的粮食口袋。没冰箱的年代,对于剩饭她总是舍不得倒掉。劳动者知道粮食的可贵和挣钱的不易,这可能是辛勤劳作的农村人共有的品性吧。</p><p class="ql-block"> 2008年,我带她和父亲去河南旅游时,她对外边的景和人,没有浓厚兴趣,只是嘱咐我省钱,花钱多的项目就不去看。路上还说要买几个烧饼,以便下一顿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礼有节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一个亲哥哥,虽然在法律上关系不大,但在同村来往很频繁。几十年来,每当我过年回家时,她总要嘱咐我,去你大爹大娘家看看。同时让我去她娘家南耽车村的叔伯妹妹家走亲戚,怕我们忽略。</p><p class="ql-block"> 她和其亲妹妹(我小姨),两人七八十年没有红过脸,没有拌过嘴。当她听说村里亲兄弟姐妹因为几间旧房、数千元钱闹的不可开交时,她一直喃喃自语,真不该啊。在养老院,我们去看望她时,她总是问起其妯娌和妹妹的生活和健康情况,并找机会去看望她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不同的场合嘱咐我,谁来家里拿着奶看她,我知道这是要我记住,以后找机会还给人家。这是别人求我办事的小礼物,但她把这当成礼尚往来的砝码。</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回老家过年,和弟弟、女儿、侄儿等在堂屋跪下,给父母磕头。母亲连说不用磕头,好像怕磕头给我们增加了负担。但她内心一定洋溢着幸福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她对同辈和晚辈的一些礼节念念不忘。近年来,她的孙女和孙子陆续有了子女,每到生日时,她都提前嘱咐我,到时不要忘记替她上个礼。过年时,她也是叮咛我不要忘了代她给晚辈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去年快过年时,我和弟弟去养老院看望她,也没有预先告诉她。她正坐在院里,一见我们,喜出望外,连忙说“我以为你们忙的不来了。”但我知道,她心里一定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她也有刚烈时刻,遇到不讲理的人,她也敢于“亮剑”,并在吵架时也没有吃过亏。在与邻居生气时,母亲一人早上将邻居前天所砌的砖墙推倒,也算巾帼豪气。</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她享受到了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100多元的养老金,但不可能靠此生活。以我为主承担赡养的大头,这是天经地义,也是长子长兄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 我在几十年中很少当面叫她“nia(娘啊二字快读方言)”,但在我的心中,平凡的母亲也是伟大的。</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