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倌记事 -- 为母亲节而作

淡月微云(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生长在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油米面,肉蛋副食,棉毛涤纶......样样配票,样样稀缺。那是几十年一贯的配给制,广州市民每月人均月供猪肉二两,每户鲜蛋一斤......。记得每日餐桌上大都是健康菜系:蒜末西洋菜,蒜末空心菜,菜心炒豆泡,清炒芥蓝,清炒荷兰豆,红烧茨菇,有鸡蛋时就有番茄鸡蛋,豆制品票没用完时,也有红烧豆腐,时菜炒豆泡......。为了补充营养,妈妈时常从自由市场上买回田螺、河蛤等河鲜,饭桌上就有鲜香无比的大盘柚子皮酱烧田螺,开胃的酸菜炒河蛤,鲜掉眉毛的烧青蟹,辣豆豉蒸熏鲮鱼等美味。唯一的周末礼拜日则是我们翘首以待的“食肉日”。妈妈起早去市场排队,买回新鲜的猪尾,猪手,或猪脊骨,按时令,配以红枣/蜜枣,薏米等药材,与干菜或新鲜瓜菜一起在一个大砂煲里煲汤,这是礼拜日餐桌上的主题。猪骨猪蹄用票少,油多,营养丰富,和干鲜蔬菜合璧,肥肥的汤,油油的菜,软糯的猪皮和筋肉,很是满足食肉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我家住在荔湾区的西村,那时西村实属市郊,没有市区那么严格的管理,有自由市场,可以买到附近农户拿到市场上出售的菜蔬食品等,免票。我们住三楼,楼房是五十年代仿苏联的设计建成的,典型的钢筋水泥红砖四方块坚固堡垒。家中有南北两个大阳台。向南的大阳台上妈妈种了许多盆栽各色茶花,茉莉花,金桔,四季桔等花卉,馥郁清香,风景独好。阳台下是个小小“养鸡场”。为了给家人补充蛋白质,丰富餐桌,和不少邻居一样妈妈也在自家阳台养鸡。雏鸡在自由市场上有出售,买回家把它们放在竹编鸡笼子。毛绒绒的小鸡放风时跑来跑去,我撒些米粒让它们啄食。雏鸡那粉嫩嫩的小嘴一颗一颗的啄起白米粒,圆圆的黑眼睛嵌在蓬蓬松松、毛绒绒的黄色、黑色或杂色的绒毛中;粉的小爪子,头顶粉的微鸡冠,那个可爱劲儿比布娃娃好百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时妈妈和邻家阿姨一起打毛衣,放学回家的我看见毛绒绒的小黄球,忍不住轻轻抓起一只,放在手中轻轻的抚摸。受特殊待遇的小黄球并不开心,它挣扎着,啾啾啾的叫着,妈妈让我赶快放下它。妈妈说:“人的体温与鸡的体温不一样,抓小鸡玩,它们会生病。喜欢小鸡不如学养鸡吧”。于是我欣然受命,当起了小鸡倌。</p> <p class="ql-block">  妈妈去自由市场买10只刚出壳的小雏鸡。开始工作简单,喂它们些碎米粒,剁碎些老菜叶,小碗里倒些水放阳台上。清洁也很简单,从煤炉里掏些烧乏的煤灰,轻轻撒到阳台,轻轻扫起倒掉,用水把阳台冲洗一遍。</p><p class="ql-block"> 小鸡一天天长大,绒毛慢慢长成羽毛,圆圆的毛绒球长高、长长、长大,几个月后雄鸡母鸡可以辨认出来。虽然有几只夭折,总有6、7只鸡长大了。它们胃口日益渐长,粪便也多起来,我的工作量亦随之加大。</p><p class="ql-block"> 下午放学直奔菜市场。因为要收档了,那时市场没有冷库,不能储存青菜,所以菜市场减价卖出所剩青菜,花一角抱一大堆回家。用碎米和米糠混合煮饭,青菜洗干净切碎,饭将熟时把青菜放进去拌匀。这菜糠饭就是鸡食,闻起来和菜粥一样,很不错的。鸡食要每天煮,鸡笼子和圈鸡的地方要每天打扫。妈妈让我在鸡笼底部撒煤灰,这样鸡的粪便容易打扫。隔一、二天从楼下路边铲些沙土回来,让鸡刨土,吃里面的小石子和贝壳碎......妈妈说鸡也要增加钙质,沙土中的小石子,碎贝壳和沙子提供它们身体需要的钙,尤其母鸡生蛋期间,特别需要吃沙土中的含钙物质,以保证鸡蛋有营养。不然,由于缺钙,不但鸡蛋不香而且母鸡会生软皮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鸡仔逐渐长大。鸡笼从一个增加到了三个。早晨,半大的小公鸡使劲儿伸脖颈伸头,发出“喔喔喔”生硬的报晓声。妈妈说小公鸡学打鸣,吵了邻居休息,得找走街串巷的骟鸡师傅给它们做小手术,让它们安静。几天后二只小公鸡不再喔喔啼,而是像母鸡一样“咕咕咕”的叫,好像在招呼母鸡一起来玩,来吃食。</p><p class="ql-block"> 广州人节日餐桌上必定要有传统菜 - 白斩鸡,尤其春节和元旦。无奈每年一户只可限量买一、二只鸡,许多节假日,中秋和端午没有供应,妈妈就从我的“阳台小鸡场”里提货。公鸡是敢死队,先上餐桌。第一次见妈妈从鸡笼里捉了一只黑尾巴褐红色的大公鸡,我心一下沉下去,赶快说:“别劏它了呀!我不吃鸡”。</p><p class="ql-block">“好,你不吃。我们过节要吃白斩鸡”。</p><p class="ql-block"> 我跑到自己房间,关上门,眼泪汪汪的。只听见厨房里传来鸡叫声,水龙头里哗哗的流水声......。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阵鸡香味飘进来,馋的我直咽口水。该开饭了。听见妈妈大声说:“吃饭了。有白斩鸡,香菇鸡汤”。我赶快擦干眼睛,打开房门去吃饭。喔,鸡汤上浮一层黄黄的鸡油,喝一口,满口生香。斩成块的肌肉皮黄肉白,散发芝麻油的香味。夹一块蘸些葱油,鸡肉滑嫩,葱油提味;自己养的鸡,肉更香、更美味。从此妈妈到“鸡场”提货,我不哭了。</p> <p class="ql-block">  妈妈有许多生活的智慧。她知道母鸡需长多长时间就要生蛋。母鸡到了该生蛋的时候,她把一只鸡笼做母鸡生蛋专用。每天晚上,她摸摸鸡肚子,告诉我哪一只第二天会产蛋。母鸡经过几次训练,记住生蛋的专用鸡笼,到点就自己进去。我们把母鸡编了号,用一只大的鞋盒子储存鲜蛋。产蛋后的母鸡走出鸡笼,“咯咯哒”的高唱,似乎报告“生蛋了!完成任务了”!我抓一把白米撒到地上让它吃。 这是奖励。然后把手伸进鸡笼,轻轻拿起还带着母鸡体温的红皮大鸡蛋,在蛋皮上写下母鸡和鸡蛋的编号,轻轻放进鞋盒,开心一笑。有时一日有二只或三只母鸡要生蛋,它们排队似的等在鸡笼外,脸颊急得通红,不停的“咯咯哒”,催促那只占着笼子正努力工作的姊妹。</p><p class="ql-block"> 因为小时对高蛋白过敏,不可以吃鸡蛋,但是每天早餐看见妈妈和弟弟享用鲜奶煮鸡蛋,我就很得意,很骄傲,一种成功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后来读高中时广州流行饲养九斤黄大种鸡,据说那是来自东瀛的鸡种。九斤黄长大后一身雪白的羽毛,比广东本地的三黄鸡和芦花鸡大2 - 3 倍,公鸡的体重可达十斤。一只大公鸡的鸡爪堪比本地鸡的三只爪,粗壮有力,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个一岁多学走路的小童。每天下午,我和弟弟把鸡群赶到楼下遛鸡,让它们啄食草地里的虫子,吃沙子和小石子,追逐和刨土玩,让它们运动。九斤黄的鸡蛋大如鸭蛋,九只大白鸡蛋一斤,而本地鸡蛋得十一、二只一斤。</p><p class="ql-block"> 九斤黄雄鸡是最具雄威、威武霸气的雄鸡之王。特大的火红鸡冠折下盖住半边脸,丝毫挡不住它的王者风范:一身雪白的羽毛,油光亮丽,高高的尾巴耸起,走起路来昂首挺胸,一身傲气。那是我养过的最大,最靓和最犀利的鸡公(雄鸡)。</p> <p class="ql-block">有用网络图,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