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0)铅字打字机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科技的电脑和打印机不断地更新,计算机时代带领人们走进了全新的世界,指尖流畅的键盘敲击声如美妙的旋律一样悦耳,打印速度更以秒为单位。那种纯手工的老式打字机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我们脑海深处永远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铅字打字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凡在稍为正规一点单位工作过的老人,都不会忘记当年办公室里会有一样特殊的设备:铅字打字机。</p><p class="ql-block"> 说到铅字打字机,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见到过。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不论是党政机关、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都离不开铅字打字机。如果打印量大的单位,甚至还配有多名专职打字员。有打字机自然要有专人操作,因为这项工作要求操作者具有极强的耐烦心,故此,当年担纲操作手的人选主要为女性,也有人曾经调侃说,一个单位最靓丽的风景就在打字室,也确实,彼时你进入任何一个单位,最先传进耳幕的便是打字机的机头敲击滚筒产生的啪嗒声,每行字数已满时发出的“警告”铃声,手动换行发出的“嘎嘎声和字盘左右滑动时的唧唧声。一个单位的所有文件,讲话稿及上报材料,都是在这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打字机从诞生到消亡,不过300年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打字机诞生于1808年的意大利。直到二十世纪初,打字机才传入中国。关于写字机器的构想,最早来自1714年英国工程师亨利·米尔的专利申请,但遗憾的是相关图纸并没有留存下来。第一台实用的打字机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发明。从那时起,打字机迅速发展。对于英语等表音文字来说,键盘的设计非常直观和方便。只需要制作出26个字母、0-9这些基础数字以及一些常用的符号,我们就能用键盘打出相应的字母来组成所需的单词和句子。在克里斯托夫的打字机之后,西方的打字机逐渐实现了体积的缩小、键盘字母数量的减少等方面的更新。人们不断改进键盘布局,以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习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改进,打字机的功能逐渐完善,结构基本定型。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诞生于1880年,由一位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发明。这台打字机虽然好用,但由于制造成本高昂,无法普及。而1913年,周厚坤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铅版打字机,标志着中国打字机发展的艰辛历程正式开始。继周厚坤之后,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在1915年发明了一款中文打字机,并获得了专利。这款打字机结构完备,操作灵便,打印出来的文字也很清晰。但仍然是铅字打字机,需要找到所需汉字的铅字进行打字。</p><p class="ql-block"> 打字机是由铅字盘、轨道滑轮、滚筒、机头等部分组成,机头又分为打字手柄、打字锤、划线砂轮。打字员用右手的姆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打字手柄,食指放在手柄上方,就象电影里看到的发报员手握发报键一模一样。上方的滚筒是用来卷放蜡纸的,蜡纸安装好后,就左手拉动铅字盘左右滑动,右手握住手柄开始工作。打字时,对准要打的字,将打字手柄向下按去,打字锤会同时向下移动,下方的那个金属钩则会 同时抬起,向上插入到铅字盘的格子里,将铅字顶出格子,正好放在打字锤中。打字员继续用力向下迅速地按打字手柄,带着被选中的汉字,打字锤会被迅速抬起,通过重力,敲击在滚筒上事先已放好的蜡纸上,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汉字的打字。</p><p class="ql-block"> 打字机的出现和应用,也令打字员成为曾经很吃香的一种职业。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回忆:“中文打字机远离我们不过一代人的时间。至少在我开始工作的年月里,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单位都有一个部门叫打字室。打字员一般都是心灵手巧长相可人的女性。打字成为一门职业,单位的打字员都是领导信任的人。”</p><p class="ql-block"> 打字员是那个时代,人人羡慕的职位,许多人都希企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她们那样,优雅地操纵一台打字机,其实,大家或许并不知道,这是一项有着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当好一位打字员并非易事。首先,记字根是基本功,打字员看的字跟平常人看到的字是不一样的,是倒过来又反着的,比如“人”字,倒过去好认,反着,又容易把“入”字误认为“人”字。要想成为打字员,过不了认字关,等于白日做梦。认字从背字根开始,也就是字放在字盘的哪一块,要记得准确无误。这里当然有窍门,字盘的中间为词组和常用字,两边是带偏旁的字。记住字根后,才能上机。其次,精力高度集中是关键点,说打字员是有技术含量的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份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一目半行是打字员的先决条件,这边即将打完,脑袋一回头,得准确看到后半行,“噼噼啪啪”的打字声是连贯性的,是有节奏的,就像弹一首流畅的钢琴曲。相反,如果打字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看两字扭头再打,打字发出的声音便结结巴巴,像患有严重口吃的人,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三,均匀发力是大窍门,一个技术熟练的打字员不会用蛮劲。铅字打字机的原理是手给力于杠杆,杠杆准确地把字砸在滚筒的蜡纸上,敲击用力均匀,自然留在蜡纸上的字体也均匀。而技术差的打字员把握不好力度,时而轻如飞鸟,时而重如打铁。太轻,蜡纸上字迹浅,油印后字迹模糊,太重,薄薄的蜡纸会打透,油印时造成漏墨,字迹就成了黑乎乎的一片。</p><p class="ql-block"> 打字员的工作其实一点也不轻松。且不说加班加点是常事,单就整个打字的操作流程就是以让那些心浮气躁者望而却步,打字的速度全凭打字员对铅字盘中汉字的位置记忆来决定。打字员机械般的一遍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啪哒、啪哒……一个字一个字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一张一张的蜡纸更换,一个环节不能少,一个环节不能错,一篇文章就这样被打在了蜡纸上,形成了蜡纸文件。不但要求打字员眼神好,找字快,看字准,还要记忆好,动作麻利,操作机器熟练。这期间字若打错了,就要把蜡纸从滚筒上卸下来,在打错的字上涂上专用修改液,用嘴吹干,再重新将蜡纸装在滚筒上,还要对准位置。有时位置对不准,一行字就会错位。有时遇上不常用的偏冷生字,还要在备用铅字盒里找到要用的铅字,用金属镊子挟出来,放进铅字盘里后再打。最麻烦的是遇到连备用字盒里也找不到的汉字,只好先空着,作好标记,等文件全部打完后,卸下蜡纸,用蜡板笔手写上去。遇到这种情况时要特别当心,打字蜡纸不同于钢板蜡纸,打字蜡纸又软又薄,而且是用棉纺制成的,线的纹理很明显,一不小心蜡纸被划破,整张要重新打费工误事。材料打完校正后,再用滚筒油印机一张张印出来,最后整理装订,这时整个材料的打印过程才算全部结束。</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科技的电脑和打印机不断地更新,计算机时代带领人们走进了全新的世界,指尖流畅的键盘敲击声如美妙的旋律一样悦耳,打印速度更以秒为单位。那种纯手工的老式打字机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我们脑海深处永远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