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老子《道德经》之七十九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第七十九章</p><p class="ql-block">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p><p class="ql-block">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p><p class="ql-block">有德司契,無德司徹。</p><p class="ql-block">天道無親,常與善人。</p> <p class="ql-block">释义:调和了深仇大怨,必定还留下愉悦,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圣人掌管着借据的存根,却不去向人索取偿还。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借据的人一样宽而不取,无德之人如同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求索取。自然的规律对谁都不偏爱,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中,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积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续怨太深就难以和解。</p><p class="ql-block">用税赋压榨百姓,用刑罚去钳制百姓,都会惹民怨愤。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德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p><p class="ql-block">老子还提出了“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观点,希望那些剥削者积德行善,不要扰害他人,以得到天道的庇护。</p><p class="ql-block">天道无情,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是对哪一人,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顾。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其适应自然规律,并不懈努力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老子特别强调和解重大的怨仇,肯定会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予百姓而不向他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就难免与民结怨。</p><p class="ql-block">从为人处事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所受的怨气全部翻出来,结果就会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搞得自己怨气冲天,愁云翻滚,结果是不再去做善事,本来他是固守柔弱的,结果心里满是怨恨,就变成了刚强,也就可能招致大灾。</p><p class="ql-block">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尽量化解自己与他人的怨恨,尽量不去责备他人,别人跟他借钱,他也不去要求别人偿还,一切顺其自然。而无德的人则恰恰相反,这就是“有德司契,无德司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