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洱河纪事

观远

<h5><b>老下关人讲老下关故事</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洱河纪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观 远 图/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条大河波浪宽,从东到西穿城而过,把下关分成关迤和关外。这条河是洱海的唯一出水口,洱水西去不复回,流入澜沧江后汇入大海,故而称“西洱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洱河从洱海出水口大关邑锁水阁经过下关市区,从天生桥下流出,生生不息,一路向西,过“三号桥”,经青菜庄、塘子铺、“麻疯院”、大波箐,四十里“铁索桥”,到大合江入漾濞江,往南汇入澜沧江,走出大山,走向大海,融入世界。</p><p class="ql-block"><br></p><h1><b>一</b></h1><p class="ql-block">锁水阁(上图)建在洱海出口处,也是西洱河的起点,三面临水,位置突出,始建于何时?地方史志无明文记载。康熙《大理府志》“艺文”中有一首日本僧人天祥写的《题龙关水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此楼登眺好,终日俯平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叶尽村村树,花残岸岸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渔翁晴独钓,沙鸟晚相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何处微钟动,云藏岛寺孤。</b></p><p class="ql-block"> 天祥是日本僧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谪戍云南,客死大理,葬于苍山龙泉峰下(今“天龙八部影视城”内有日本四僧塔)。“龙关”指龙尾关,“水楼”应是锁水阁的前称,因为西洱河从江风寺到大关邑,历史上无古建筑“楼”的遗迹。再从诗的内容看,只有在锁水阁的位置,才能看到“平湖”和“村村树”的景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沧海桑田的变化,古老的锁水阁已经消失,2016年又恢复重建,成为下关的一个新的地标建筑。</b></p> <h5>西洱河穿城而过 ,摄于1974年。</h5> <h5>西洱河出水口,摄于2008年</h5> <h5>西洱河上的桥,摄于2008年。</h5> <h5>1964年疏通西洱河</h5><div><br></div>西洱河从大关邑锁水阁至天生桥全长约4公里,落差较小,流速平缓,泥沙容易淤积。万历《云南通志》记载:“河尾在德胜关之西,例以三年一浚,则滨河之田不至淹没。过期不浚,必有水患”。<b><font color="#39b54a">几年必须疏浚一次河道,自古以来已成惯例,当地人叫做“挖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font></b><div><br></div><div>为便于堵水挖河,在黑龙桥上游南边小波罗甸附近(现洱海宾馆西边)开了一条子河,在枯水季节把河水堵住往子河走,然后发动大量的民工挖河,分流河水以便施工。这一片就称为子河村。</div> <h5>文献街与文明横街之间的子河桥</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启文街的子河上修了一座桥,据说是明代傅友德攻克大理就是从此过黑龙桥进入龙尾关,明清史料常见龙尾关称“德胜关”,下关称“德胜驿”,此桥亦称“德胜桥”;在文献街与文明横街之间的子河上又修了一座桥,此桥在玉龙关附近,《大理县志稿》称为“龙关桥”。后来下关人习惯把两座桥都叫“子河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正统年间为修建黑龙桥分流河水开挖了子河,桥建成后子河就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64年子河上游又从小波罗甸延伸到大波罗甸东边,新桥南边增加了一孔桥。在子河入水口旁边建了闸门,以后挖河就不须人工堵水。</b></p> <h5>玉龙关</h5> <h5>黑龙桥</h5><div><br></div><h1><b>二</b></h1>从龙尾关由北向南沿龙尾街而下过西洱河有一座桥,古代称清风桥,后更名“黑龙桥”,民间还有个黄龙与黑龙打架的故事。这是西洱河上的第一座桥。黑龙桥最早建于唐代,《蛮书》记载:“城门临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过河分三路”。后来历代多次重建,元代为“架木为梁”的木桥;据万历《云南通志》载:<b><font color="#39b54a">“清风桥,虹跨海尾,一名黑龙桥,在下关城南,长一十五丈。正统间(1436--1449年),知府贾铨,守备都指挥郑㒞协心合工,扶阑砥柱,致其坚密,酾水为五道,郡制桥梁此为第一”。</font></b>清楚的记录了黑龙桥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座桥;《大理县志稿》载:“光绪二年冬淫雨水涨冲垮,提督杨玉科,知府毛庆麟捐资重建”。为五孔石拱桥,建桥的石材北边用苍山片麻岩,南边用巍山的红砂石。此桥在1978年拆除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桥。<div><br>历史上黑龙桥是连接关迤、关外的唯一桥梁,西洱河也就成为拱卫龙尾关的天然屏障,也可以说是一条“护城河”。在龙尾关上俯瞰河对岸黑龙桥西边的玉龙关,又是一种景致。可惜玉龙关在1944年毁于火灾,遗址称为“大河边”。《南诏德化碑》上记载的“三军溃衄,元帅沉江”,说的就是天宝战争李宓将军曾兵败于此。</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如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扩建中,关外的旧城已经陆续消失。有人曾经提出要模仿南京的“秦淮河”来打造西洱河,要把西洱河两岸变成一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幸亏“龙尾关古城保护协会”的一批有识之士据理力争,龙尾关周围至西洱河边唯一的一片净土才得以保存下来,实在功德无量。</font></b></div> <div><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十年代的打鱼村</span><br></div><br><b><font color="#39b54a">子河过了文献街的“龙关桥”又分为两条小的子河,一条从下关一小的北边与汪家里之间流入西洱河;一条从一小的南边与文明街之间到清真寺旁边流入西洱河。文明街南边的临街铺面打开后门就是一条小河。</font></b><div><br>子河不仅起到泄洪分流的作用,还有句顺口溜:“一小一小象个小岛,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说的就是一小靠水,二小靠山。上学的娃娃要从两边的石板桥上走。两条小河环下关一小周边过,学校自然成了一个“小岛”。把子河村到下关一小、文明街、文献街、汪家里、弥陀寺、清真寺这一片变成了一个很美的水乡泽国。有趣的是这个小岛还分为两部分,东边是学校,西边是弥陀寺,下关一小、弥陀寺与文明街口的清真寺、明德小学隔着子河相望。<b><font color="#39b54a">再往西边几百米河边又有一个基督教堂,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袅袅梵音和穆斯林、基督徒吟颂圣经的声音与龙尾关上道教的洞经古乐融合在一起,似天赖之音迴旋在上空,协奏出一曲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又是一种独特的景致。</font></b></div><div><br>可惜在七十年代修西洱河电站把河床降低,子河也就消失了,下关一小变成了下关四中,弥陀寺也搬到山上去了。</div><div><br>从子河村到大、小波罗甸这一带过去是洱海航运船舶停靠的地方,在岸边搭了一些窝棚、简易房子供船家投宿过夜,海东、挖色的一些船家、渔民陆续在这里定居下来才形成了3个白族自然村,世代相传,一直都讲白族话。</div><div><br>下关人把子河村称为“小河边”,玉龙关称为“大河边”。在小河边买菜,到大河边洗衣裳。每年端午节两三分钱就可以坐一回船。</div> <h5>七十年代的新桥</h5><div><br></div>1940年为连接下关到大理的公路在西洱河上修了一座石墩木面的桥,后来改造成五孔石拱桥,称为新桥。1984年又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桥,以大理卷烟厂的“美登”牌香烟命名为“美登桥”;九十年代以后陆续建了泰安桥、兴盛桥和龙溪桥,都以地名命名。<b><font color="#39b54a">至今西洱河上共有5座桥及闸门和天生桥作为人行通道。闸门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堵水挖河改变为控制洱海水位的重要设施。</font></b> 兴盛大桥 2017年 黑龙桥 2018年 即将拆除的泰安桥 2020年 西洱河闸门 2021年 <h5>天生桥 1968年</h5><div><br></div><h1><b>三</b></h1>西洱河过黑龙桥往西从苍山斜阳峰下的峡谷中喷涌而出。两山交汇的咽喉处有一块巨石横跨其间称为天生桥。许多史藉均有记载:“天桥在府城南三十五里,观音大士凿洞山骨,使洱河水下趋处也。初未凿时,苍洱之间水距十之七,凿后水存十之三矣,古人谓之石河。下断上连,绝壑深堑,石梁跨之,凭虚凌空,可度一人,故名天桥。桥边激水溅珠,宛如梅树,人呼曰不谢梅,亦奇观也。桥之北有沓嶂,又名一线天,水故道也,石林古色,可吹洞箫。”<div><br><b><font color="#39b54a">天生桥是洱水西去的最后一道风景线,风花雪月的“风”从印度洋吹来,就从这里吹进苍山洱海之间;著名的洱海八景“龙关晓月”也就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出现于此。</font></b></div><div><br>郭沫若先生1961年到大理,曾即兴吟诗《天生桥》:<br>天生桥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复回。<br>水力自然成电力,人威毕竟助天威.<br>两山成阙差寻丈,一将当关万敌摧.<br>汉相传曾擒孟获,山头在昔有遗碑。</div><div><br></div><div>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的传说比较广,说法多种多样,争议也很大。尤其《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描写了第五次擒孟获是在西洱河,很多人就认为是在下关西洱河天生桥下,竟然还发现了一块“遗碑”。其实正史中七擒孟获的记载是在曲靖,诸葛亮南征就到了昆明市的晋宁县,没有进入滇西。说明这是《三国演义》为了渲染那场战争而虚构的情节。</div><div><br>童年时到温泉洗澡最爱在这里逗留,站在天生桥上听天生桥下水如雷;看浪花飞溅的“不谢梅”;过对岸有条小路进龙打洞,相传是龙打架形成的。深入谷底则会发现约二三十米高的洞壁岩石表面像被水流打磨,纹路顺着岩壁流淌,如同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山洞之中,阳光从顶部进入露出了一线天。</div><div><br>下到河边看下关电厂的翻花水;在风口上还常常看到行人倒着迎风走;骑自行车的人被风吹倒;看铁砂帽上的“猴子打机枪”……<br><br></div> <h5>西洱河出水口 2005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洱河的水出了天生桥后落差逐渐增大,水流湍激,惊涛骇浪犹如猛虎下山。1946年在离天生桥几百米处建起了“玉龙电力公司”,装机容量200千瓦,下关人从此结束了油灯照明的历史,解放后称下关电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温泉下面又建了一个电站,属于下关电厂;1972年又开始建设25.5万千瓦的西洱河四级电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38年修的滇缅公路从下关西大街口的西站经过一号桥和二号桥,金星河、福星河两条沙河从桥下汇入西洱河。公路沿着西洱河南岸到天生桥下约一公里左右建了一座石拱桥跨过西洱河,称为三号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困难时期有一辆拉大米的汽车从保山出来夜晚到此翻在三号桥下,我看到许多人拿着网兜去下游打捞大米,砂子和米混在一起,拿回家淘洗后煮饭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洱河至漾濞江这一段有一种鱼,形状像弓鱼,比弓鱼大,据说是从澜沧江抢水上来的江鱼。据[明]《淮城夜雨》记载:“西洱河盛产桃花鱼。又名细鳞鱼。盖细鳞鱼,长江、澜沧江、怒江均有,惟西洱河口桃花鱼味鲜美于常鱼。辮别之法:桃花鱼每年冬至次年三月产卵季,雄鱼口唇四周有硬子节,如癞子。以网取之,或打鱼坝置吸筒取之。大者三五斤,小者三四两。以豆腐、青豆米、辣椒、河水煮食,味极鲜美。盛产于里后山至天生关一带及西洱河中沙滩地带”。“洱河一带土人善叉鱼,自幼打鱼必练好有倒钩刺三须叉,上系一绳,见鱼游于沙滩,守而取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生桥旁边有个“打鱼村”就是因为打细鳞鱼而得名。那种叉鱼的方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有人采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洱河过天生桥以下水流湍激,不能行船,捕魚的方法只有用鱼杆钓或飞镖去叉,在一些流速平缓的地方可以用渔网,也有人用炸药去炸。飞镖叉鱼是一项绝活,要眼疾手快,一般人难以掌握。困难时期父亲经常带着我去塘子铺附近钓鱼,辛苦一天,全家人可以打个牙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自从西洱河电站建成后,天生桥以下的水就从隧道里面走,河床干涸,西洱河上的惊涛骇浪和鱼类都消失了。</b></p> 西洱河出水口 2005年 西洱河日出 2016年 <h5>西洱河上的孩子,1968年。</h5><div><br></div><h1><b>四</b></h1><b><font color="#39b54a">我是土生土长的下关人,从小在西洱河边长大,读书就在下关一小。</font></b><br>我在“小岛”上读书,自然从小就与水结缘,放学就往河边跑。开始脱了鞋子淌水,后来脱了衣裳洗澡。那时不兴说“游泳”,下关人都叫“洗澡”。每年都有洗澡的人被河水冲走,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许娃娃下河洗澡,老师发现要惩罚,家长发现要挨打。然而挡不住水的诱惑,我还是经常偷偷摸摸的去,读小学的时候就学会了洗澡。以前下关人洗澡最喜欢的姿势,就是左右手分别伸出水面往下划,有点象自由泳的手式,姿势很好看,我们叫做“排水”,大约是正规的游泳比赛没有这种姿势,所以现在的下关人都不兴“排水”了。<div><br>我开始在边上游,慢慢的往中间游,后来可以游河对门。那时水流湍急,不可能直线到达对岸,都要往下游冲走几十米,上岸后往上走一段路再下水才能游回原来下水的地方。最好玩是“抢渚嘴”,黑龙桥和新桥的桥墩我们叫“渚嘴”。要从急流中横渡到“渚嘴”下的回水处才有可能爬上“渚嘴”,能够爬上去的人都是水性好的人。最刺激的是在黑龙桥和新桥的桥头上或闸门上跳水,跳得好的叫做“飞燕式”,一般的叫“入水式”,差的叫做“砸肚皮”,最笨的是“炸弹式”。</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桥头上跳水跳得最好的当数饵块厂的胖子,人称“大饵块”,新华书店的那国印,人称“小饵块”。有人胆大还学着电影《女跳水队员》跳“5311”,我胆子小只敢跳“炸弹式”。</font></b></div> <div>西洱河冬泳,1982年。</div><div><br></div>六十年代国家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在西洱河上游,现在兴盛大桥下面的北岸河边填了一些沙子,建了一个“安全游泳区”,群众性的游泳迅速发展起来,不过还是娃娃多大人少。<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到八十年代初期由那国印牵头组织了一个“冬泳队”,冬泳也就正式在西洱河上开展起来,冬泳队后来又发展成游泳协会。</font></b></div> 西洱河游泳比赛 1987年 <div>海心亭游泳比赛,2013年。<br></div><div><br></div><div>游泳协会人多了心也大了,在西洱河游不过瘾,又转到洱海公园海心亭。花样也不断翻新,经常组织从海心亭游到小树林(小关邑)甚至游到金梭岛,从龙龛横渡洱海游到天镜阁。</div><div><br></div><div>1998年我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至今游了二十多年,2008年横渡了一回洱海。</div><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1988年我儿子在黑龙桥的河边玩不慎滑进水里,鬼使神差让我及时赶到把他救了出来。假如我不会游泳那天的后果将不堪设想。</font></b><br></div></div> <div>2023年云南省公开水域游泳比赛</div><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2018年为保护洱海,游泳场又迁回兴盛大桥下,也就是当年的“安全游泳区”,范围扩大到西洱河两岸。</font></b> 2018年国际龙舟比赛 2018年国际龙舟比赛 <div>西洱河上的老人,2021年。</div><div><br></div>真是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在西洱河上洗澡的那些娃娃,如今都已年届古稀甚至耄耋之年,有些人童年时我们就一起戏水,有些人我还是娃娃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大人了,如今还坚持在西洱河上游泳。多年来游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生命离不开洱海。<div><br>我从2010年开始拍摄在西洱河上游泳的老人,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21年在大理州、市游泳协会的支持下,有计划的对年满80岁的男性和75岁的女性,进行跟踪拍摄、记录。给他们赠送纪念照,让他们登上《西洱河游泳寿星榜》。</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39b54a">至今已拍摄记录了三十多位,男性最大年龄92岁,女性最大年龄82岁,相关信息资料专门建档保存。</font></b><br><br><br></div> 西洱河游泳寿星纪念照赠送仪式 <div>《大理日报》专版特别报道</div><div><br></div>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在西洱河边长大的这些平凡的老人,世世代代在洱海母亲的怀抱中繁衍生息。他们过着平凡的日子,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却有不平凡的人生,是众多游泳爱好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一生没有离开过洱海,没有离开过西洱河,多年来游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生命离不开洱海,与洱海母亲相依相伴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见证了西洱河的沧桑巨变,经历了洱海的污染和治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洱海之大美。<div><br><b><font color="#39b54a">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老人的身上还有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发现,他们健康长寿的奥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缩影;这是一曲天人合一的生命赞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继续跟踪拍摄、关注⋯⋯</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