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散记》52—风吹麦浪

💒曹志

<p class="ql-block">  《行脚散记》52—-风吹麦浪</p><p class="ql-block"> 立夏刚过,天气自然也热了起来。钱塘江南岸旷野上的清风吹过来是那样的沁人心扉,吹走了热气的骚扰。陶渊明曾有这么一句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此时,在江南萧山坎山东沙的广阔田野间,我和如兄正站着看风吹麦浪,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温暖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放眼平畴远处,在麦浪翻滚丛中一座寺庙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走前一看,寺庙的正门上方赫然写着“太平禅寺”。难怪此地有这么一种丰收景象,原来有太平寺保佑。</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庙,发现寺庙不大、不张扬,但香火甚旺。寺院主结构为天王殿及观音殿,东边二层小楼下为财神殿上为寮房,西边小楼为地藏殿。参访中如兄转身时见一僧人气宇非凡,正拎着包待外出,估摸应该是住持,便急忙近前搭话,果然就是当家师父慧仁。</p><p class="ql-block"> 得知我们从杭州来不易,慈祥的慧仁师父便放下包邀请我们进屋小坐,并泡茶热情款待。他领我们观看了寺庙电子屏介绍,并告知了寺的历史。“太平禅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距今已有214年历史,原址位于沙地字号太平桥西。相传在清嘉庆年间,坎山一大户人家长工来往东沙种地时,经过太平桥西,经常在夜间看到两位妙龄女子,甚是惶恐,回去后禀报主人,主人也觉得此事甚是蹊跷,遂找人求解此事,后经高人点化,原来娘娘菩萨、观音菩萨两位大仙在此地点化普渡众生。主人甚是敬畏,遂找人在此处建庵堂供奉两位菩萨,取名太平庵。而据坊间传闻,此地靠近钱塘江边,农人常去江里捕鱼,临出门前就到庵中朝拜,灵验的是凡是礼拜后到江里捕鱼的都安全地回来。自此,太平庵信众日多,香火兴旺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师父,您是什么因缘踏入空门的?又因何来此修行?”如兄和我不约而同问道。“我老家在安徽九华山附近,那里佛教氛围浓郁。自小便熏陶其中。高中毕业后我外出打工,但难以融入凡世之中。后常到家附近寺庙礼佛,心生欢喜,便在师父的引领下进入佛门。后来进九华佛学院学习三年,毕业修行数载后就来到了浙江。至今剃度已经十几年了。”慧仁师父娓娓道来,犹如一幅跋山涉水行旅图,而图中行旅的人就是他。</p><p class="ql-block"> “至于来这里也算是缘分吧!我来浙江后先在萧山某寺修行,这里的几位居士常去那寺礼佛,听到我颂经的声音悦耳动听,交谈中感到我的佛学修养颇深,便三反五次力邀我来太平庵。我再三推辞,可居士们还是不为所动,坚信我能给太平寺带来光明。实难推辞下,我来到了此地,至今已逾五年。在广大信众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整合了原来的太平庵与道观,如今寺庙焕然一新,正式取名太平禅寺。在这广阔的平畴上也算是一道独特的佛文化风景。”</p><p class="ql-block"> “师父,怎样修行才能进步更快一点?您能帮我们开示一下吗?”如兄问道。“只能简单说上几句了。我马上要外出办事,不好意思。反正我们已加微信,待以后我们再交流。我觉得关健是要静下心来,心无挂碍。自在地干好事业、过好生活。修行也不能太执著,否则适得其反。”师父的话让我们茅塞顿开,活在当下、适合就好,慈悲为怀、严谨做事。</p> <p class="ql-block"> 来不及说过多的告别话,师父匆匆外出,而我们看着精致的寺院、满院的青石板,意犹未尽。便又拜访了地下西方三圣殿,并和寺里皈依的义工们攀谈起来。说起慧仁师父,一女居士滔滔不绝,而如兄听得津津有味。“慧成师父是个大德之人,不但经颂得好且为人厚道,皈依他的人非常多,他到太平寺后香火鼎盛、寺院闻名遐迩。下周我们这里将开始颂读《华严经》并做佛事21天,欢迎你们过来。”正在我们交谈时,一个穿着僧衣的清纯老人经过时和我们打招呼,居士便说:“这个人是慧仁师父爸爸,他退休前是安徽某学校的校长。”这令我们惊讶不已,看来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金色的麦田与寺院的金壁交相辉映,太平盛像,预示着丰收与希望,展示着辛勤劳动的成果和生命的循环。沐着初夏的晚风,带着阵阵的麦穗清香,我们轻快地踏上了归途。</p><p class="ql-block"> 大德曰生生生不已,至诚无息息息相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