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故事:军人生涯圆了我的记者梦

武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朱瑞华</b></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8日,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我的30多万字新闻作品选《足迹》一书正式出版了。回顾在解放日报4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始终难忘4年岁月如歌的铁道兵生活,她圆了我当一名记者的梦。</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末,美国叫嚣对我国进行核打击,珍宝岛枪声骤响,苏联在我东北陈兵百万,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毛主席、党中央作出战略性决策,规划三线建设,在西南、陕南等大后方的崇山峻岭中修建成昆铁路(成都~昆明)、襄渝铁路(襄阳~重庆)等战备铁路,以保障战时我国政治中心、沿海经济中心与西南大后方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69年3月8日,我和奉贤600名热血青年一起(奉贤历史上征兵人数最多的一年),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新兵集训的第一天,新兵团集合开大会,谷波团长发表讲话。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身材魁梧,不苟言笑,一脸严肃,与其是说讲话,还是说训话更确切些。从此之后 ,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军队有严格的纪律,作为一名军人,一定要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p> <p class="ql-block">1969年,我22周岁,属大龄新兵,我被分到铁道兵10师47团一连。一个月后,连队朱秀文指导员知道我在地方上曾担任党的政治工作指导员,于是,让我为连队上了一堂党课,并出了一期黑板报后,下午就宣布我任连队文书。</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部队从四川成昆铁路德昌小高驻地开赴陕南旬阳修建襄渝铁路,我所在的47团一连驻扎在旬阳县沙沟公社的羊子沟。铁道兵每移防至新驻地,都是自己动手兴建营房.这不足为怪。可是,奇怪的是连队在羊子沟山坡上建了2次营房,垮塌了2次。第3次建房时,我没事去山坡的建房工地瞧瞧.见到程风田连长正在工地指挥战友们挖墙基。我好奇地问:“连长,为什么要挖这样深的墙基呀?” 连长感慨地告诉我:“前两次,我们将作墙基用的片石,直接铺在仅有一层薄土的建营房山坡上,结果,暴雨一来将在建营房冲塌了。这次,我们作了调查分析,找到了墙基没有挖到山坡薄土下的石头层,墙基被暴雨冲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连长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我马上联想到:全国正在开展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活动,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情况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连队两次垒墙基被暴雨冲塌后,这次认真调查清楚山坡建房土石层结构情况,就是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我1964年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即“四清”运动),196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入伍前在家乡担任大队专职政治指导员时,曾创办全县首家大队(村级)油印小报《风雷战报》。直觉告诉我,这3次垒墙、前2垮塌有教育意义。于是,我将连队第3次垒墙建房时运用毛主席哲学思想,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取得成功事例,写成一篇“三垒墙基”新闻故事。当时,也不抱什么希望,将写的稿子邮寄给了报社。真没想到,“三垒墙基”的故事被《安康日报》刊登了。</p> <p class="ql-block">部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大概是首长们需要新闻宣传来提升鼓舞指战员们的战斗精神吧!连队文书自由投稿被报社录用的消息不胫而走。没过几天,王成林团政委亲自打电话给我营教导员曾广记,将我调入团政治处报道组。从此,我走上了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并与先期已在报道组的我们同年入伍的上海籍战友曹心泉、朱桂林(曹心泉后改名扈凡),组成3人小组,以后,与我同年入伍的上海籍郭长林战友也调入团报道组。直至1973年春天,我和朱桂林主动要求退伍回上海时,47团报道组人员为清一色1969年入伍的上海兵。</p> <p class="ql-block">回忆起来,我的新闻采写水平之所以提高得较快,得益于“文章不厌百回改”。当时,我们报道组4位青年军人吃住在办公室,4 人中无论谁写了稿子,都愿意在组内读一遍,组员“听众”作为对立面,从稿子中找问题,挑毛病,大家畅所欲言,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感觉到实在挑不出毛病了,经得起推敲了,才将稿子邮寄给军队、地方报社。这种投稿前“评报”的做法很管用,稿子被军队、地方报社采用率很高。</p> <p class="ql-block">写“永恒的主题”。这是我在新闻报道工作实践中悟出来的一条“秘诀”。我们47团驻扎在深山老林,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闭塞,报纸、邮件来回约半月,抢“新闻”没有优势。因此,我写新闻报道,一是注重写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稿子,这是“永恒的主题”;二是对稿子精雕细刻,讲究质量。</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是部队移师襄渝线后的第二年,阳春三月,我查阅了资料表明:当年的5月7日,是毛泽东主席关于军队“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的“五七”指示发表5周年。我敏锐地感到,全军肯定要搞纪念活动,军地报纸一定也会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报道的。</p> <p class="ql-block">我通过团后勤部门了解到,二连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利用业余时间在驻地的险滩沟开荒种菜,蔬菜不但自给自足有余,还支援兄弟连队。当地有歌谣:“险滩沟,光溜溜,只见种,不见收……”“连队指战员搬走一块块石头,担来一筐筐熟土,播下一粒粒种子……”我用上述生动的文字,精心写成的一篇题为《险滩沟上“南泥湾”》的通讯,4月上旬分别邮寄给军队和地方报社,捷报频传。在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5周年期间,《铁道兵报》第二版头条位置以《险滩沟上“大寨田”》标题刊登此篇通讯,《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以《险滩沟上“南泥湾”》 标题刊登了这篇通讯。一篇新闻通讯被2家省部级、1家地区级报纸刊登,这在铁10师以及整个铁道兵部队不多见,在部队引起较大反响,我也受到了团首长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搞新闻报道工作,要有“新闻鼻子”“新闻眼”。1971年,我在阅读体育杂志时,有文章提到今年是毛主席发出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20周年。。。。。。我的“新闻眼”亮了,我的“新闻鼻子”嗅觉也到了“有戏”,于是注意寻找新闻线索。</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翻山越岭下连队采访。军车途经汉江一侧一营驻地的公路时,睹见一批战士正在山坡上打蓝球,觉得很惊奇。事后去采访了解到那时的军营里,业余生活十分枯躁,爱打蓝球的战友向连首长建议,利用业余时间在山坡上辟出了一方平地,建了半个蓝球场。为防止蓝球滚下汉江,战士们又编结绳网把球场围了起来。在汉水江畔的军营里建起半个蓝球场,既丰富了战士们的余生活,又增强了战士们的体质,加快了隧道施工的进度。《半个蓝球场的故事》,在《铁道兵报》上刊登之后,许多连队也纷纷仿效,在山坡上的军营里辟建半个蓝球场,成为汉水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修建襄渝铁路的施工物资,如钢材、水泥、木材以及筑路大军生活资料,很大部分需要依靠汉江水运来解决。当地大多是小木船,根本不能适应襄渝铁路施工的需要。为此,部队发扬“铁道兵面前无困难”的精神,虚心学习造船技术,在汉江江滩上建造了载重量达数百吨的铁壳船。我团自行建造的“钢铁舰队”,在汉江上辟波斩浪抢运筑路的施工和生活物资。我深入采访后,一3000字左右的通讯——《造船记》,在《铁道兵报》二版头条位置刊发。</p> <p class="ql-block">1973年,我退役后仍笔耕不缀,于1982年进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至退休,先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稿件。退休后,我担任上海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奉贤分会会长和上海市奉贤区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先后编辑成书《感动》、《‘游’在奉贤》、《一起奋斗的40年》等书籍。</p> <p class="ql-block">我主编的60万字《光荣啊!铁道兵》一书,以铁10师47团指战员、学生兵战友为主撰写的回忆录,讴歌了铁道兵在修建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峥嵘岁月。此书,已于2019年7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向我们伟大祖国70华诞献礼!</p><p class="ql-block">《光荣啊!铁道兵》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8月1日建军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以书中首篇由朱瑞华撰稿的“一片丹心‘天路’行”文稿,标以“庄心丹:“设计'天路'上海奉贤人"为题,介绍了庄心丹事迹和英雄的铁道兵部队。8月2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全文转载了8月1日“上观新闻"此文;8月17日,解放日报“朝花时文"亦转载了8月1日“上观新闻”此文。</p> <p class="ql-block">中共奉贤区委、奉贤区双拥办重视《光荣啊!铁道兵》一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分管领导作出批示,区双拥办予以积极支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多次与该书主编交流沟通,给予鼓励,並承诺对这本红色文化新书的出版和发行给予必要的支持。新书于2019年7月出版后,7月25日,出版社应约向奉贤区退役军人亊务局交付了500本新书,在“八一"建军节前"双拥“活动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赠书给驻奉部队和拥军结对单位,並要求局机关干部和下属单位人员作为主题教育中红色文化补充读物。</p> <p class="ql-block">《光荣啊!铁道兵》上海大学出版社领导十分重视《光荣啊!铁道兵》这本红色文化书籍的出版,主持工作的出版社傅玉芳常务副总编辑亲自担任将此书的责任编辑,将此书申报中宣部主题出版物,列上海大学出版社十大好书之首,並推荐入选了2019年"书香上海"上海书展200本重点图书。</p> <p class="ql-block">作者:朱瑞华,1969年3月从上海奉贤入伍,曾任47团1连文书,团报道组成员,解放日报记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