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1日上午,我们从十六湖乘车两个多小时,抵达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位于克罗地亚的西北部,坐落在萨瓦河西岸,它是中欧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整个城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教堂、市政厅等古建筑组成的老城;二是由广场、商业区和歌剧院组成的新区;三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市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重点是老城。老城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一座小山上的教堂、塔楼、国家办公机构等一些古建筑组成的上城区;另一部分是由火车站、广场、商业区和歌剧院等组成的下城区。而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建筑以及奥匈帝国时期留存下来的房舍大都集中于上城区,因此,我们的游览就从上城区开始。</p> <p class="ql-block">沿着曲径通幽、静谧深邃的青石板小路一直向上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尊踩着一条巨蟒的青铜骑马雕像。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萨格勒布的守护神一一圣乔治。它是根据中世纪流行的圣乔治斩杀恶龙的故事创作的,象征着善与恶、基督徒与异教徒的生死斗争。</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尊雕像的原件1835年被移到维也纳贵族宫殿里去了,而这件青铜复制品是于上个世纪的1908年才铸造并安放的。</p> <p class="ql-block">绕过雕像,再继续向上走,我们便来到了石门。</p> <p class="ql-block">石门是老城4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它曾是王国都城的入口,现在则变成了一座神龛。据说1731年萨格勒布曾发生过一次大火,所有的东西都被烧毁了,但木门上的一幅《圣母与圣子》的画却完好无损,大家便都认为这是神的力量所致。于是,从那以后便有很多人专程来此献花和祈福,经过这里的当地人更是无一例外地驻足停留,虔诚祷告。</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一两百米,便是小山顶上的圣马可教堂广场。地处山顶的圣马可教堂绝对算是克罗地亚的政治中心,教堂屋顶色彩艳丽,精美细腻的马赛克瓷砖拼贴出两个臂章和衬底,带有典型的斯拉夫风格,是克罗地亚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图腾,代表着中世纪克罗地亚的三个古王国。</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的两侧是克罗地亚的国会和总统府等国家机关,房子由砖石垒砌,只有两、三层高,看起来相当的低调和俭朴。</p> <p class="ql-block">离圣马克教堂不远的地方就是萨格勒布最高也是最雄伟的建筑萨格勒布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大教堂也称圣斯蒂芬大教堂或者圣母升天大教堂,始建于11世纪。1094年匈牙利国王拉第斯拉夫一世宣布成立萨格拉布天主教区并兴建了这座教堂。13世纪时,教堂曾被鞑靼人毁坏,后几经修复。1880年,萨格勒布大教堂在大地震中严重损毁,后由澳大利亚建筑师赫尔曼·勃莱主持修复。整修后的大教堂采用新哥特式建筑风格,并于20世纪初新建两座哥特式塔柱,高度为104米和105米,教堂才得以重现昔日辉煌。目前,萨格拉布大教堂已成为萨市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华丽且庄重,里面有很多信徒在做弥撒。</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讲道坛前还放置着萨格勒布红衣大主教阿洛希斯·斯坦皮尼克的水晶棺。</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上竖立的柱子名为“升天柱”,建于19世纪。顶上的圣母玛丽亚和下端的4位小天使全部为镀金雕塑。</p> <p class="ql-block">升天柱上的圣母玛丽亚,神态和蔼而又安详。</p> <p class="ql-block">萨格拉布大教堂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多拉兹农贸市场。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到市场时已临近散场时间,大多数商户已经走了,因此未能感受到那里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农贸市场的一个角落里,我们却发现了一尊非常著名的铜像。这是一座以头顶菜篮子的农妇为形象的“库米查”雕像。在克罗地亚语里,“库米查”就是“老祖母”的意思。很久以前,在市场卖菜的多为农家妇女,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妇女们常常头顶沉重的菜篮子,长途跋涉来到城里兜售她们的劳动成果。久而久之,城里人便将这些农妇亲切的称作“老祖母”。</p> <p class="ql-block">领带对于克罗地亚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克罗地亚是领带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在17世纪的时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为了打赢一场“欧洲争霸战”而雇佣了一支克罗地亚军队,有意思的是,这支军队里的所有士兵都在领口系了一条鲜艳的绸布作为军队制服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点缀,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是有别于其他军队。法王路易十三对这种醒目的领巾一见钟情,战争胜利后,便将这种领巾命名为领带,自此后便风靡全球。</p> <p class="ql-block">领带风靡全球,自然也让克罗地亚人为之骄傲。所以,在萨格勒布老城的小巷子里,常有兜售领带的小店,而且每个这样的小店门前都挂着一条大大的最能代表克罗地亚文化的红白方格子领带,因为红白方格是克罗地亚国旗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在萨格拉布老城内还有全世界唯一一家“失恋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世界各地失恋者的1300多件爱情信物。从一裘婚纱、一本相册到一把钥匙,一柄斧子和一条领带,每一件物品都讲述着一对专属恋人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每件物品虽然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如果彼此不能成为伴侣,那就在时间的长河里互相道一声珍重吧。</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到下城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下城区的中心当属耶拉西奇总督广场了。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克罗地亚民族英雄耶拉西奇的巨形骑马雕塑。耶拉西奇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服过役,但在1848年到1859年期间成为克罗地亚首任总督,在欧洲大革命期间成为克罗地亚人民反对奥匈帝国、争取克罗地亚独立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耶拉西奇总督广场始建于17世纪,后来由于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克罗地亚当时的执政者便于1641年将商业中心移至下城区,在下城广场上开辟了新的贸易场所,使这里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1866年,广场中央矗立起耶拉西奇总督骑马塑像,广场便正式被称为耶拉西奇总督广场。</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广场便更名为共和国广场,耶拉西奇总督塑像被搬进了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游击队员的塑像矗立在了广场的中央。</p><p class="ql-block">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独立后的克罗地亚执政者又将耶拉西奇总督塑像从博物馆中搬了回来,广场自然恢复了旧貌。据说,最初总督塑像是背对着广场的,而第二次搬回来之后便是今天的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围集中了大量十八、十九世纪的巴洛克建筑,横穿耶拉西奇总督广场的是萨格勒布伊利卡大街。在这条大街上集中了众多大型商店和超市,是萨格勒布一条主要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人喜欢蓝色,以至于所有的有轨电车都被蓝色所覆盖,而蓝色的有轨电车几乎承载了所有萨市人的工作和生活。萨格勒布全城有15条电车线路,可以到达任何人的生活及工作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萨市的第一辆有轨电车诞生于1910年,而第一辆蓝色的有轨电车则出现在13年后的1923年。此后,伴随着萨格勒布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人们对蓝色的向往,包裹着蓝色外衣的有轨电车便覆盖了萨格勒布整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萨格勒布人还喜欢涂鸦,喜欢喝咖啡,喜欢逛博物馆、图书馆和画廊,这些都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和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总之,萨格勒布是一个让人感到释然和轻松的一个地方,也是可以给予你惊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