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第一天(5.10)

丁燕燕

<p class="ql-block">快乐出发,朋友相约贵州行,今日出发。</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唱歌</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吃饭</p> <p class="ql-block">今天贵州行第一站是:“24道拐”公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是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记录,现保留有“美军墙”、“美军车站”等遗迹。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p> <p class="ql-block">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p><p class="ql-block">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晴隆人)之命,进行踏勘。</p><p class="ql-block">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p><p class="ql-block">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24拐公路沿途建设了碉堡,摆放了汽车,炮等抗战设备,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展览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