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第一站—河北博物院

晨曦 未来可期

<p class="ql-block">坐了近一天一夜的火车,5月8日早到达河北省会石家庄。下火车后坐地铁又换公交,赶往订好的正定古城酒店(到此地住是为逛古城方便),入住后简单吃点自己带的东西,再回乘去位于石家庄主城区的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是我爱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首选就是参观博物馆。他说,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及风俗习惯,就要从博物馆开始。</p>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总建筑面积63043平方米。是河北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共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等常设陈列及一些临时展馆。现有藏品总数21万件。</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一 </p><p class="ql-block">中山王厝铁足大鼎</p><p class="ql-block">中山王厝铁足大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二</p><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p><p class="ql-block">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为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入展文物“十大珍宝”之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器物。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这件铜方案的造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造型有着明显不同。</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三</p><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p><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国时期的家具构件。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错”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四</p><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这件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五</p><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p><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它于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被发现,此灯具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环保智慧。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的宫女,双手持灯。其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宫女的右臂与烟道相通,以宽大的手袖作为排烟管道。当点燃灯火时,产生的烟雾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体内,从而避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此外,灯罩由两块弧形铜板组成,可以左右开合来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强弱。整个宫灯通体鎏金,显得金碧辉煌、灿烂而华丽,同时刻有铭文。很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六</p><p class="ql-block">错金博山炉</p><p class="ql-block">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七</p><p class="ql-block">彩绘散乐浮雕</p><p class="ql-block">彩绘散乐浮雕群像分列为前后两排。前排5人,由右至左依次所演人,其中右端第一人似为指挥,其次由右至左依次所演奏的乐器为:笙、方响、答腊鼓、筚篥、横笛等。乐女群像均作立姿,头饰高髻簪花,面部丰腴圆润,身着披帛长裙,仪态飘逸优雅,演技娴熟端庄。整体群像宛若一幅伎乐现场的影像截图,众乐女乐感韵律一致,神态沉静专注,悠扬乐声犹在耳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八</p><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铺首</p><p class="ql-block">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战国时期青铜器。于1966年在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出土,整个透雕龙凤纹铜铺首长74.5厘米,宽36.8厘米,重21.5公斤。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作兽面衔环状。兽面为卷眉,凸目,卷云鼻,飞卷的胡须间露出獠牙,口衔八棱形环。兽额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飞的凤鸟。两条长蛇缠绕凤鸟双翅,曲颈回首奋力挣扎。龙头、凤首和蛇颈均为圆雕,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九</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顶级艺术珍品。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这件盖罐高约41至42.3厘米,口径约15.5厘米,底径约18.5厘米,整体造型丰满浑厚,罐壁从上往下逐渐变厚,装饰有10余层的纹饰,包括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装饰技法。盖罐的盖部特征明显,具有直口、短颈、宽圈足,胎色为白,胎质细腻,施有青白釉,釉层凝厚,润泽光亮。罐身上部饰有缠枝菊花纹、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中间以折枝牡丹纹相隔。腹部有四组菱花形的开光,开光内贴塑有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以釉里红涂绘,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下腹部饰有卷草纹和莲瓣纹底部也有莲瓣纹和倒垂的宝相花。整个器物上的装饰纹带写实或变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展现了元代工匠的高超工艺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十</p><p class="ql-block">北齐高洋墓壁画</p><p class="ql-block">此壁画实物</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歇脚,顺便和小朋们一起看个小影视。</p> <p class="ql-block">爵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可见我国酒的历史有多遥远,人们有多爱酒。</p> <p class="ql-block">商代就发明了手术刀</p> <p class="ql-block">九鼎</p><p class="ql-block">是古代中央政权的最高象征,也是最重要的祭器(生活中鼎用来盛放肉食,可生火)。</p> <p class="ql-block">八簋</p><p class="ql-block"> 亦是古代中央政权的最高象征,同样也是最重要的祭器(生活中簋是用以盛放黍食,有盖)。</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磁枕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