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与广州还是蛮有缘的,30多年前为了生计一直在九江与广州之间来回奔波,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往返四次之多,就是抽不出汀点时间去玩一玩,</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下,第一次来广州越秀公园还是文革之前,屈指一算,将近60年啦,现在有大把的时间,乘着今天天气好,来越秀公园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算是旧地重游吧,进入大门后先到五羊雕像处</p> <p class="ql-block">与广州还是蛮有缘的,30多年前为了生计一直在九江与广州之间来回奔波,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往返四次之多,就是抽不出汀点时间去玩一玩,</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下,第一次来广州越秀公园还是文革之前,屈指一算,将近60年啦,现在有大把的时间,乘着今天天气好,来越秀公园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算是旧地重游吧,进入大门后先到五羊雕像处</p> <p class="ql-block">与广州还是蛮有缘的,30多年前为了生计一直在九江与广州之间来回奔波,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往返四次之多,就是抽不出汀点时间去玩一玩,</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下,第一次来广州越秀公园还是文革之前,屈指一算,将近60年啦,现在有大把的时间,乘着今天天气好,来越秀公园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算是旧地重游吧,进入大门后先到五羊雕像处</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形象地再现了“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羊化为石、赠穗于民”的广州古代传说。相传远古的一天,五朵祥云飘荡在空中。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五头仙羊降临广州。仙人们体察民间疾苦,把优良的稻穗赠给了广州人民,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然后驾着祥云而去。口衔“一茎六出”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广州,造福广州。从此,承仙之愿,稻穗飘香,年年丰收,广州便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也因此赢得“羊城”“穗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形象地再现了“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羊化为石、赠穗于民”的广州古代传说。相传远古的一天,五朵祥云飘荡在空中。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五头仙羊降临广州。仙人们体察民间疾苦,把优良的稻穗赠给了广州人民,并祝愿这一地区永无饥荒,然后驾着祥云而去。口衔“一茎六出”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广州,造福广州。从此,承仙之愿,稻穗飘香,年年丰收,广州便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也因此赢得“羊城”“穗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侧的木壳岗上,由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及陈本宗、孔繁纬(凡伟)创作,始建于1960年4月。</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五羊石像雕塑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以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为造型。石像中,高大的母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周围的四头山羊环列四周,或小羊跪乳、或母羊回首、或吃草饮水、或嬉戏打闹,形态可爱,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侧的木壳岗上,由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及陈本宗、孔繁纬(凡伟)创作,始建于1960年4月。</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五羊石像雕塑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以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为造型。石像中,高大的母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周围的四头山羊环列四周,或小羊跪乳、或母羊回首、或吃草饮水、或嬉戏打闹,形态可爱,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p><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p><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2013年,广州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p><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p><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2013年,广州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p><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p><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2013年,广州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p><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p><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2013年,广州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p><p class="ql-block"> 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外,其余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p><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2013年,广州明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此楼始建于明初,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所以广州镇海楼俗称“五层楼”。</p> <p class="ql-block">广州博物馆将附近炮台使用过的大炮都陈列在镇海楼前,见证越秀山经历过的烽烟岁月。无论是抗击清兵(尚可喜),还是三元里抗英,越秀山都是当年的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广州博物馆将附近炮台使用过的大炮都陈列在镇海楼前,见证越秀山经历过的烽烟岁月。无论是抗击清兵(尚可喜),还是三元里抗英,越秀山都是当年的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广州博物馆将附近炮台使用过的大炮都陈列在镇海楼前,见证越秀山经历过的烽烟岁月。无论是抗击清兵(尚可喜),还是三元里抗英,越秀山都是当年的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上到五层顶楼观看广州新貌,</p> <p class="ql-block">上到五层顶楼观看广州新貌,</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西方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构图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