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回忆录》48——泸州初师学校

霞(拒加V和Q)

<p class="ql-block"> 昵 称: 霞 </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815426</p><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世珍(88周岁)</p><p class="ql-block"> 女儿霞帮助整理编辑发表</p><p class="ql-block"> 插图手机拍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和干妈的女儿朱永秀都被泸州初师学校录取。</p><p class="ql-block"> 1956年9月初,父亲送我和永秀去泸州初师校入学。早上从家启程,步行50里到胡市,再坐木船到泸州,进城找到初师校时,已是下午四、五点。帮我办完报名手续,父亲就走了。他说到泸州去找人户住一晚,明天一早回家。望着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由得流泪了,当晚,我久久不能入睡......</p><p class="ql-block"> 泸州初师校,位于瓦窑坝。离城区五六里路程。对面是兰田坝飞机场。泸州初师校是当年新办的学校。但校舍是旧房改造,设施也不完善。仅八间教室,还有男女生宿舍和几间办公室。一个大操场和一个学生饭堂(礼堂),全部都是平房。厨房、工人宿舍、厕所等都是搭建的简易房。老师基本无宿舍,都是回家住。学校四周无围墙、无校门,无保安。可以随便进出。因此也经常受到外界干扰。这个地方原来不知是什么单位的房子,改建成现在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泸州初师是开办的新学校,我们是第一届的学生。招收8个班,400多人。我们同来的几个同学都分散到各班,教室 、寢室都不在一起,星期日才有机会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初到学校很不习惯,总是思念父母、弟妹们,一颗心难以安定。直到一个月左右才慢慢习惯了独自离家的学习生活,开始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期结束,成绩在班上居第二名。</p><p class="ql-block"> 初师这届招生不限年龄,不受婚姻限制。有的学生三十多岁,看上去很苍老,比有些老师还显老。不少人是两三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七、八班都是大龄学生。七班的吴正友(九支人)入学不到一个月就在学校生下小孩,据说是第三个孩子。我们班的刘平常、李基富也有小孩子在家,他们在校无法安心投入学习,每周末都是早走迟来,常受到老师责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放寒假回家,才知道我去上学后,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父亲的生意在两个月前就关张了。因开展“三反”运动,清缴解放初期的税款,一次性补交。我父亲是工商会主任,要带头补交。把税款交了,就没钱做生意了。有朋友建议父亲贷款,把生意做起来。父亲算了一下,加上贷款利息、税费、店租等费用,是入不敷出,可能还要倒赔本,干脆关门大吉。</p><p class="ql-block"> 母亲、大叔经营的米生意,国家实行粮食统销,就没有做了。现全家人靠耕种农业为主。那时,开始农业合作化,田地集体耕种,出工评分、分口粮。多积分,多分粮。我家劳力不强,分的粮食不多。</p><p class="ql-block">土改时,父亲做生意 ,未分田产。现在他没生意可做了,回到农村,就成了没田地的“黑户”,因此心情不好。虽说也能去参加队里做活挣工分,内心很烦闷,咳累病也时常发作。我见父亲健康状况和家里的情况,很忧虑,但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假期里多出工,多挣点工分,但假期毕竟是短暂的,我又能做多少?</p><p class="ql-block"> 新年已过,面临开学。我回校的头天晚上,父亲给我钱说:“钱不多,你拿去先交学费,等我赚到钱给你送来。”父亲又说:“看来还是你选对了,要是保送读初中,这学期可能就要失学了......”我说:“这些钱够了,不要再给我送来了,你们照顾好自己,不要担心我。我一定努力学习,等我工作了,会好好照顾你们,不会让你们老了都这么辛苦!”</p><p class="ql-block"> 父亲摸摩着我的头,愁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