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看云冈

豆汤捞

<p class="ql-block"> 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能。木可以焚,金可以熔,唯有灵岩永世长存。北魏人就是用这种最古老的石刻方式,留下了不朽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2日,当我置身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窑面前时,它的壮观、精美、逼真……,扑面而来,震撼不已!</p> <p class="ql-block">  大同的公交车很方便,3路车把我们带到了云冈石窟门口。</p><p class="ql-block"> 大门是一座巨大的仿北魏建筑,宏伟气派。据说是采用古代阙的形式,中间的主阙上镶一匾,上书“云冈石窟”,门上雕刻着许多图案,都是效仿云冈石窟中的浮雕而成。三个石砌塔柱分为进、出两部分,分别设多条车道,平日凸显空旷,据说节假日的车龙可达几公里。</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只见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老者青铜像,慈祥睿智,仙风飘逸,目光炯炯有神,基座上刻有“昙曜”二字,他就是云冈石窟的开窟鼻祖。</p><p class="ql-block"> 昙曜,北魏时期的僧人,文成帝时,大兴佛教,特任昙曜为昭玄都统。昙曜受命后,绥辑僧众,整修寺宇,道誉日高,后应文成帝之请,在武州山,主持修造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书写了浓重华丽的一页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一条笔直的佛光大道(也叫礼佛大道),13对26根高8.7米的"骑象四棱神柱"依次排列两侧,在浓密的松林掩映下,蔚为壮观。骑象四棱神柱的底座是平和静黙的石象和背驮花纹细密的莲花座,神柱的每一面都刻有双排并坐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称“灵岩寺石窟”,但寺早已不存。现在的灵岩寺是2009年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和云冈石窟中的雕刻而修建。新建的灵岩寺是《水经注》中“山堂水殿”的完美再现,夕阳西下,湖边的芦苇与古刹四周静谧的湖水相应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唯美画面。</p> <p class="ql-block">五层浮屠塔</p><p class="ql-block">灵岩寺中央有一座最能代表北魏风貌的5层“浮屠塔”。我们转塔一周发现,塔身四面开龛,每面由15座佛龛和众多小佛像石雕组成,灵气而优雅,散发出古朴的佛音。这座佛塔的建筑元素取自云冈石窟中方塔的形式,塔身下层刻四相图,将释迦牟尼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迹用图像表现出来,分别为“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入灭”,画面生动,刻画细腻。整座石雕方形造像塔,主佛像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也是北魏风格,相对于明清黄红鲜明的配色和繁冗的纹饰,更显得古朴简洁而优雅,带人回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p> <p class="ql-block">  山门,门头悬匾,朱元璋所书“入佛知见”,两侧对联: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便是云冈石窟的石窟群了。北魏文成帝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历经近70年。石窟依山而凿,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个,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依山而建,平行延展,整个石窟东西1公里长。走入其中,仿佛掀开了一部精美的北魏的历史“石书”,鲜卑人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题材,在人和神、佛与帝、虚幻和现实之间用坚硬的石头,架起一座穿越千年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  按照开凿的时间划分,石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位于中间段16一20窟,中期在西边1一15窟,晚期在东边21一45窟。</p> <p class="ql-block">  在北魏五位皇帝观念中,用永不灭的灵岩祈福可得万世昌盛,这几位皇帝都曾先后到武州山祈祷。“太武法难”后,文成帝拓跋浚大力复兴佛教,于是,云冈石窟开始以其独特的宗教地位登上了北魏石雕艺术的巅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其所著《水经注》中如此描述云冈石窟:“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p> <p class="ql-block">  早期石窟</p><p class="ql-block"> 早期石窟,即昙曜五窟,在第16一20 窟。这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这五窟有着非常清晰的官方背景,五尊佛像是完全按照北魏开国的五个皇帝的容貌一一重现,他们是:道武帝、太武帝、景穆帝、明元帝和文成帝。云冈石窟将这五帝纳入了佛国体系 ,给北魏的社会繁荣稳定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当时人们对虔诚的佛界有了一种现实感。随着岁月的冲刷,很多雕像形象已模糊,然而历史就在这石头的流转更迭中,留给我们一部宝贵的北魏王朝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是北魏迁洛阳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出现了护法大神.伎乐天,供养人等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像。这些雕像充分体现出胡风汉韵的交相杂糅与中西文化的绚烂碰撞。石窟中的“伎乐天”特别引人入胜,他们手捧各式乐器,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仿佛一支整齐的乐队,华丽多姿、翩翩起舞,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皇家经营雕凿工程已基本完工,而民间开凿之风开始盛行。云冈石窟建设晚期,虽然大窟开凿数量减少,但中小石窟却遍布崖壁。这一时期的主要洞窟分布于第20窟以西,这些中小型洞窟不仅数量繁多,且样式丰富多变。同时,佛造像逐渐变得简单、模式化。</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美的微笑在云冈!"这句话,是1973年9月15日,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先生在椭圆形草庐式第五大像窟的三世佛前,对陪同参访的周恩来总理说的。其实,不仅如此,走进云冈石窟,你会发现大部分造像都是微笑着的。云冈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主任员小中说,云冈造像的微笑生动独特,“拈花一笑,穿越千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佛陀的笑庄严睿智,菩萨的笑慈祥喜悦,飞天的笑秀丽欢欣,侍童的笑纯洁天真……”。云冈微笑,不仅传递出一种理想化、永恒的美,也蕴含着民族交融的意涵,折射了1500多年前北魏建都平城时的开放和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