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梵高博物馆

L j

<p class="ql-block">  来到阿姆斯特丹,行程中有参观荷兰的标志—风车,荷兰的象征—郁金香,另外还有三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三小时去干嘛?当然首选是参观梵高博物馆。在团友的帮助下,成功预定到了梵高博物馆的门票,在此特别感谢团友,北京的萍妹妹。</p> <p class="ql-block">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留下众多的经典传世之作。梵高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色彩的运用更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作为表现艺术的先驱,他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梵高大部分传世之作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创作的。他因精神分裂症在37岁的时候,开枪自杀。在艺术世界里,梵高的逝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3年,荷兰政府开始出资修建梵高博物馆。修建主设计师是荷兰建筑师里特维德,梵高的侄儿文森特也积极参与了设计。当时设计的标准是,年参观人数六万。1973年6月2日,梵高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此梵高博物馆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一处名胜。</p><p class="ql-block"> 随着梵高的名声日益提高,每年参观的人数已过百万,原有的场地顿显狭小和局促。1997年4月,由日本的著名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梵高新展馆破土动工。原有的展馆经过建筑师马丁·凡·厚设计,也同时进行改建。新馆和旧馆于1999年6月24日同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梵高博物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梵高博物馆,近距离欣赏大师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早期的一幅代表作。这幅画以朴实的农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色彩表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画作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真实,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作品《玻璃瓶中的杏花》。</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布面油画《黄房子》。</p> <p class="ql-block">  《庇护花园》是梵高在圣雷米尔精神病院期间所创作的。他精心挑选了红色和绿色的颜色组合。因为他认为这引起了“我的一些不幸同伴经常遭受的焦虑感”。在前景的树枝上,他看到了一个“受伤的骄傲的人”,这也是梵高在承受着持续的精神危机时,承认自己已进入该机构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作品《白色的果园》。</p> <p class="ql-block">  《静物:打开的圣经》是梵高1885年所创作的,这幅画是17世纪的静物作品。当时的静物多有道德、世俗财富、和科学知识等意味,与基督教的信仰形成对比。然而在梵高的这幅静物画里,却结合了两种传统:信仰上的主题,与高度的个人情感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画中,圣经旁边画了一本法国文豪左拉的小说《生活的喜悦》。当时梵高非常喜欢左拉的作品,将之视为《现代生活的圣经》。画中这两本书似乎透露出梵高对父亲的一些想法。</p><p class="ql-block">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是一位神职人员,于1885年突然去世,这幅画多少反映出了梵高与父亲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作品《男人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作品《女人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海牙的满地郁金香》是由著名画家克洛德·莫奈所作。莫奈(1840~1926)印象派大师。</p><p class="ql-block"> 印象派画师倾向于用鲜明的色彩表现他们所感知的外景,这幅“郁金香”就是莫奈为明晃晃的花苞所深深的折服时所作。在他写给朋友的信中感叹到:“此情此景,无以为我们贫瘠的漆色所名状的”。</p><p class="ql-block"> 莫奈回到巴黎后,把此画卖给了一位艺术商人。有趣的是,当时梵高的表哥就在那里工作,而梵高本人也因此而接触到莫奈的作品,并被其笔触轻快、色彩明亮所影响。</p> <p class="ql-block">  《向日葵》是梵高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这幅画以鲜明的黄色为主色调,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展现了向日葵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画作中的向日葵也象征了梵高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梵高于1888年所画的《1888年卡米尔·鲁林肖像》。梵高在阿尔勒与邮政雇员约瑟夫·鲁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梵高为鲁林11岁的儿子卡米尔所画的像。</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 布面油画《犁地》。</p> <p class="ql-block">  《西奥的公寓》 ,“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上面的一片天空几乎和站在沙丘上的时候一样大”。西奥是这样描述从他们公寓望出去的。文森特的注意力似乎更多的集中到高大的公寓楼上。他用大量的涂抹和条纹画出了棱角分明的轮廓,窗户和陡峭的屋顶。梵高在熟悉了点画派的作品后,开始尝试这种技术。</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普维斯·德·查万内斯的肖像画》,皮埃尔·普维斯·德·查万内斯是法国的著名画家。1887年底梵高在巴黎看到这幅肖像画,两年后仍记得它“普维斯·德·查万内斯的男子肖像一直是我的理想”。他特别喜欢这幅画的当代特征。梵高将其描述为是令人欣慰的,因为现代生活被清晰地描述出来,尽管悲伤。他想在自己的肖像中传达类似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作品:《柑橘类水果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梵高的布面油画《秋天的杨树大道》。</p> <p class="ql-block">  我在梵高博物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梵高博物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走出梵高博物馆,心中百感交集。首先为自己有机会进入这样一个高水准的艺术殿堂所庆幸,同时又为自己早已逝去的青春叹息:如果在我应该读书的年纪多读书,外语水平再高些,今天的参观效果一定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标题中用了“走近”,而没有用“走进”,就是考虑到我只是进入到梵高博物馆,欣赏名家名作,而与理解大师的创作背景等还有很大距离。</p><p class="ql-block"> 梵高博物馆,我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