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户部郎中衣雲为何人?

思修学德

<p class="ql-block">查阅《吉林通志》获一衣氏记载:</p><p class="ql-block">姜氏</p><p class="ql-block">故籍山东宁海县,年十七归吉林厅城(时未升府),<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衣尚志</b>家初非裕,佐以俭勤,养舅姑,则极丰膴。既寡,教子<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衣云</b>,甚至以赀官郞中,同治五年厅城加修郭,捐银六千两助工。</p><p class="ql-block">封两代三品,母教也,光绪八年姜氏百岁,有司闻于朝,旌其门曰贞懿。</p> <p class="ql-block">据同治十一年夏《大清中枢备览》(同治末)户部郎中福建司行走,<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衣雲</span>,字瑞亭,奉天吉林厅人,监生(待整理发布中)</p> <p class="ql-block">吉林通志[光绪] 一百二十二卷图一卷 (清)长顺,(清)讷钦修;(清)李桂林,(清)顾云纂<br>刻本 清光绪十七年[1891] <br>第1659页...建立以来经费无出未能开课经,故绅<font color="#ff8a00">衣云</font>捐毛荒一段、锡恩捐毛荒一段、...<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ff8a00">【貲官】</font>即为入赀为官,也称捐纳为官的。<br>乾隆年间入赀为官具体有多少,不得而知。因为抱怨这个,是要“灭族”的,湖南耒阳书生贺世盛,他写过一个小册子,痛斥捐纳之弊。本人被凌迟,“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和妻子给功臣家为奴”。<br>根据现存史料,康熙朝监察御史蒋伊所著《重铨法疏》中说,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铨际,捐纳居十之六。也就是说:康熙朝60%是“入赀为官”,乾隆朝比例只会更高。因为乾隆朝有个更擅长操作“入赀为官”的大臣——和珅。<br>“入赀为官”是明码实价,当年的“缴费标准”: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就是五品银6820两、知县七品银4620两、县丞八品、银980两。<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户部郎中衣雲的家族历史,其支后人提供信息暂不予公开发布。</p> <font color="#ff8a00"><b>【户部郎中】是何官职?(转载)</b></font><div>古代官制名。唐从五品上。北宋五品寄禄官,神宗从六品。明、清正五品。掌户籍、土田、赋役、蠲复、婚姻之政。参掌本部事务。明、清为户部所辖诸司之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各司所设,员额不等,掌司事。此外,清朝户部所辖三库各设郎中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度支部,其名遂废。<br></div><div><br></div><div> 清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职官设置依次是: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经承。六部尚书、侍郎分别是从一品、正二品大员,而不设三品、四品官,职责很重权力很大的郎中、员外郎级别较低,分别是正五品和从五品。郎中、员外郎的人数太多,加在一起有好几十人。此外内务府、理藩院两个衙门也有为数众多的郎中、员外郎,所以他们的级别不可能太高。郎中与员外郎有隶属关系,大致可以认定为上下级关系。按照清代官制,郎中、员外郎是同属一个量级的,官方叫法为“司官”(尚书、侍郎为堂官)。<br></div><div><br></div><div>如果和现在进行比较,尚书、侍郎是部长、副部长,那么郎中就是某部下属的司长、局长,员外郎则是副司长、副局长,属于厅级干部。清代各部设有不同的清吏司,简称“司”,这里就以事务最繁的户部为例进行说明。<br><br>户部管理全国的户籍、土地、钱粮等事务,其职官设置是六部中最多的。户部主要政务的分工,是按省区分司的,共有十四个清吏司,分别以省份的名字命名,比如江苏清吏司,山东清吏司,等等。<br><br>需要说明的是,各省清吏司并非只管该省的政务,像有些事务较简的司,需要兼任其他的事务,比如云南清吏司,除了负责云南一省的钱粮赋税之外,还兼漕政,贵州清吏司则兼全国关税。<br></div><div><br></div><div>户部各清吏司的最高长官就是郎中,所以他们被称为“司官”。由于清代在中央各重要部门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故一个司中分设满、汉郎中各一人,满、汉员外郎各一人。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清吏司中,人数又不同。比如兵部的武库司,设满郎中二员,汉郎中一员。<br><br>各司中满郎中是掌印的,汉郎中则是实际办事的,这与满汉尚书的性质一样,是清代重满抑汉基本国策的一个体现。<br><br>前面提到,郎中与员外郎大致上可以认定是上下级关系,但有些特殊时期,情况又有所不同。以刑部而言,每年都有一个重要的政务——秋审。秋审是将全国各省的罪犯做一个最终定罪,有很多员外郎就是具体负责该项事宜的,其地位和郎中一样,直接对侍郎、尚书负责。<br></div><div><br></div><div>郎中、员外郎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晋升空间大<br>清代六部各司中,以吏部文选司、考功司,兵部武库司这三司地位最高。吏部两司就不用细说了,文选司负责文官选拔以及班次升除,考功司负责文官的考核、处分。<br><br>这两司郎中的地位很高,可以决定文官的仕途前程,所以比一般的清水衙门的堂官还要显赫。并且其任职资格也较高,往往都是皇帝的亲信担任。<br><br>兵部在六部中排名在吏、户、礼之后,但武库司却是一个要害部门,主要掌掌兵籍、武器、乡会试的武科,及编发、戍军诸事。当时京城官场上就有一句话叫作“武库武库,又闲又富,职方职方,又穷又忙”。武库司由于掌管兵器器械,所以成为公认的肥缺,一般都是旗人专缺。<br></div><div><br></div><div>从晋升的角度来说,郎中例升各省知府、道员,员外郎例升郎中、知府。清代共有180多个府,这些知府大多都不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而以京官外调者居多,其中郎中和员外郎又是知府的第一热门人选。<br><br>此外,全国还有一百多个道员,其中也有不少也是从郎中升任的,但这种情况属于越级提拔,因为道员属于正四品。如果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应该知道,贾政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工部任员外郎,后来在京察中获一等,被皇帝外放为江西粮道。以员外郎放道员的情况在清代也是有的,但总体而言不多见。<br><br>除了知府、道员以外,郎中、员外郎如果是进士出身,还可以被外放为学政。自雍正以后形成定制,各省学政除了顺天、江南、浙江必须是翰林官以外,其他各省学政可以从部属司官中任用,故很多郎中、员外郎有调任学政的机会。<br></div><div><br></div><div>不管是道员、知府又或是学政,这都是地方上重要的行政、教育长官。自乾隆以后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时人以外放为荣,中级京官能外放知府绝对是皇帝信得过且运气好的人。而且有了郎中、员外郎这个经历,在地方上也更容易得到提拔,进而升为地方督抚藩臬。<br></div>